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舌尖

文章导航

川菜,不是一日炼成的

  假如要列一张经典川菜的菜单,你一定感到非常熟悉——宫保鸡丁、回锅肉、麻婆豆腐、口水鸡……假如由一位老饕来动笔,这份名单可能被拉得很长很长。川菜几乎是各地美食街必备的“招牌”,国外的川菜馆也总是人流不息,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川菜世界第一”。

  川菜,不是一日炼成的

  ◎ 龚静染

  川菜的名气虽大,不过人们对川菜的误会还是很多。

  不知何时兴起一种说法,认为正宗的川菜很年轻——历史仅有一百多年。理由之一是辣椒的引进:康熙十年(1671年)辣椒才现身于浙江《山阴县志》,之后辗转各省,却是最后才传入四川,直到清末,川菜菜谱中才频现辣椒的身影。可见川菜之年轻。

  其实,川菜历史之久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四川盆地出土了大量上古时期的炊具,它们穿越三四千年时光,充满古蜀饮食文明的气场。即便不谈古蜀,在东汉的墓室里,就有庖厨汉像砖,甚至还有头戴花高帽的“庖厨俑”,配以猪头牛头、鱼禽腊肠、蔬菜瓜果,那时的川人是何口味?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留下六个字——“好滋味,尚辛香”。可见川菜的浓郁味感,自古而然。

  并且,外来美食对川菜的渗透,从秦灭巴蜀时代已然展开。当时,中原不少显贵富豪“辄徙”入川,向四川盆地输入了中原的饮食习俗。其后历朝出入蜀地的人们,带来各地饮食习尚与名馔佳肴,为川菜数千年饮食文明的底色,着上了斑斓的色彩。

  川菜有三大流派,分别被称为上河帮、下河帮、小河帮,无论哪个流派,都与河有关,而它们即是依着三条河流养成。上河帮在乐山、眉山、成都、温江一带的岷江流域,是为川西风味;自北向南流向的沱江,穿过川中腹部,汇入川南,是为川中、川南风味;下河帮则为嘉陵江流域江津、合江、重庆、万州等地的川东风味。

  上河帮的菜品众多,调性以平和为主,风味趋干酸甜偏辣,这大概同川西平原的风调雨顺、物阜民丰有关。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回锅肉:没想到吧?回锅肉是川菜中最为经典的菜肴,甚至被称为川菜之首。回锅肉的做法古来不独四川有之,明人宋翊《竹屿房杂部》记载了类似回锅肉的“油爆猪”,就是一道江南菜肴——“取熟肉细切脍,投热油中爆香,以少酱油、酒浇,加花椒、葱,宜和生竹笋丝、茭白丝同爆之”。

  据传,川菜之味有36种之多——如家常味、鱼香味、酸辣味、麻辣味、糖醋味、椒盐味、麻酱味、姜汁味、醋溜味、五香味、荔枝味、怪味等,这所有味型,几乎都能在上河帮菜中找到,堪称集大成者。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眉山的东坡肘子,这也是一道带有川西平原富庶之气的菜肴。传说为苏东坡所创,但时间久远无法考证,可能是他老先生的名声太盛,人们便把这道美味算在了他的头上。东坡肘子的做法是,将猪肉调以油糖,密封于砂锅之中文火慢炖,再加花椒、生姜、酱油、醋、酒等调制,出炉之后色泽金黄,有雍容之形,而味道是甜中有酸,肉味醇香,肥而不腻。

  上河帮靠近香料产区,对“麻辣鲜香”的获取比较便利。如临近雅安一带出产“南路椒”,指的是花椒。其中以汉源花椒品质最佳,色黑红、油润、味香,麻味浓烈:又如成都一带所产的“二荆条”,指的是辣椒,辣味十足,辣中有鲜香,在夏天晒干存储,在做炝莲白、烧牛肉、凉拌白肉、麻辣豆腐等家常菜中时常有妙用,只有这样的辣,才可为一盘菜“凝神聚气”。

  值得一说的是,过去四川人家里一般都备有一个木石或铁质的碓窝,用来将晒干的海椒、花椒等捣成粉末。每到舂碓之时,满屋子便飘满了椒香,甚至会传遍一条小巷、一条小街,就像川菜的魂在游走。

  同饮长江水,但各地饮食风味各有不同,尤其是川西与川东差异很大,不亚于京戏之青衣与花脸。让我们再说说下河帮。

  下河帮以重庆菜为代表,重庆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大商埠,南来北往,可以说汇聚了天下的口味。除此以外,因为码头和山城的地理环境,又让它在饮食上表现出非常粗犷、生猛的特点,而最能证明这点的,自然是鼎鼎大名的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的出现,得益于旧时代下力人吃的牛毛肚。昔日,爬坡上坎的重庆街巷上,常见一些挑担子的零卖小贩,他们在泥炉上置一分格的铁盆,盆内翻滚着又辣又麻的料汁,要吃时将切成小块的牛毛肚下锅,就是最为原始的重庆火锅。路人闻之嘴馋,站在路旁且烫且吃,非常过瘾。

  如今,火锅店遍布大街小巷,调料更为丰富了,但麻辣的精髓没有变,还促成了下河帮菜嗜辣如命的更多吃法——当今流行的水煮鱼、毛血旺、辣子鸡、水煮肉片、香辣蟹等,个个有辣遍天下的气势。

  下河帮虽为川东风味,风格鲜明,独咸体系,但它也不断受到了外来菜肴的影响。抗战时期,陪都重庆引来了全国的各色人群,成为“渝漂”,而这也成就了一段餐饮业的因缘聚会。当时,成都的颐之时、京菜的同庆楼、苏菜的松鹤楼、粤菜的大三元等名菜馆,纷纷来重庆开业,一批技艺高超的厨师融入到了当地的餐饮行业中,下河帮的重庆菜,就在不知不觉中改换着风味。

  沱江,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南麓,在泸州汇于长江,全长七百多公里。相对于岷江而言,自然当属小河,这块地域的风味便称之为小河帮。

  过去,在四川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有腊月间的“肉盐”、二三月的“菜盐”、六七月的“酱盐”之说,因为熏腊肉要盐,腌青菜要盐,酱姜要盐,做豆瓣更要用盐,涪陵榨菜就是“渍盐为菹”。云南宣威火腿出名,原因之一也是用到四川的井盐,因为色泽、咸头俱佳,做出来的火腿会有“三针清香”,即将针刺入腌制好的云腿,能嗅品出特有的香味。

  在小河帮菜中,有一道以盐为名的菜,叫盐煎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干香滋润,咸鲜微辣,正因为此,它也是苍蝇小店的当家菜。四川人嘴巴刁,咸不能过,要恰到好处,方能炒出盐香味来,所以厨师的火候与用盐都需掌握好,如果这道菜做不好,馆子简直没法开。有人说盐煎肉与回锅肉是姐妹菜,但回锅肉的肉是熟炒,盐煎肉是生炒,而两者均体现了川菜急火小烹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盐乃百味之主,有盐的地方出美味。小河帮除了用盐妙,还尚急火生爆之法,如生爆肥肠、火爆黄喉等,大火熊熊,油辣齐下,带着山林呼啸之气。沱江附近的威远一带盛产七星椒,其辣如灼,却正好迎合了川地对辣味的极致追求,自贡的跳水蛙、跳水兔,就是小河帮中的佳肴,椒辣与姜辣齐重,以辣提鲜,靠的是当地的食材助力。小河帮菜的特点,就是味厚香浓、鲜辣刺激,与下河帮相比,它又辣出了另外一番天地,这大概同这一地区的五陵地貌有关,促狭之处总希望打开,这也许就是味觉的舌尖之谜。

  游遍三江,品遍佳肴,你是否以为对川菜已经了如指掌?其实,差得还远。川菜是老四川地区的菜系总称,不过里面还有许多分支,四川的东南西北,由于地理环境迥异,以及少数民族族群的存在,还藏着更多不同的饮食习惯与风味,如川康地区的藏族风味,凉山地区的彝族风味,靠近陕西、甘肃的川北风味,还有受江浙菜系影响的南堂风味等等。

  四川是融合之地,川菜是融合之味。

  以江河来命名川菜的派系,既是饮食风味的天地之合,也是川菜最为直观的地缘文化呈现。带着江河的基因,川菜融入到了我们的味觉、记忆和寻常生活中。


江南游报 舌尖 00010 川菜,不是一日炼成的 2021-05-27 江南游报2021-05-2700006;江南游报2021-05-2700007;江南游报2021-05-2700008;江南游报2021-05-2700009;江南游报2021-05-2700010;江南游报2021-05-2700012;江南游报2021-05-2700013;江南游报2021-05-2700014;江南游报2021-05-2700011 2 2021年05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