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红”嫁接新文旅:后流量时代的探索
![]() |
![]() |
![]() |
![]() |
![]() |
日前,安吉县报福镇第五届中国亲子旅游节暨第四届报福开竹文化旅游节开幕。与以往的文化旅游节不同,这次文化旅游节大胆引入了网红元素与本地文化特色相结合,开启了后流量时代的新文旅模式。
以往,国内五花八门的文化旅游节遍地开花,但真正成为品牌的却为数不多,如何实现文化旅游节的真正作用和意义,还需要我们多一些理性的思考。
以“网红”嫁接新文旅:后流量时代的探索
◎ 王 珏
更低的营销成本,更强的变现能力,更大的商业价值……提起“网红”,若只能想到人潮汹涌,那就太狭隘了,三个“更”是开放共享新时代网红经济的底色。
而旅游目的地在固定地点或区域周期性的举办有特定的文化主题,不仅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还可以促进消费增长,带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改进、改善旅游目的地的软环境。
国内文化旅游节的举办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沿海地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取得了实际效果。当时大连国际服装节、哈尔滨冰雪节、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等地方节日,不仅国内外知名,而且联姻的经济弘扬了文化。只不过,近些年来,节庆活动过多过滥的现象,让很多文化旅游节最终落于虚有其表的情境。在文化旅游节的竞争背景环境下,很多文化旅游节开始从小众市场入手,定位明晰,方向明确,导致形成了一些地方特色。
以开始提到的安吉县报福镇的开竹文化节为例,这是报福镇一年一度的重头戏,一直以来开竹节是该镇振兴竹产业、挖掘竹文化的重要平台。本届的开竹文化节结合新山市集和民宿市集,推出了竹编工艺品这为当地的特色产品,还结合了很多网红流量,真正实现了流量的导入与落地。
通过这次开竹节,报福镇还将继续围绕竹子做好文章,通过竹子提升一产,做优二产,壮大三产,让绿色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方面是文化旅游节的更新迭代,另一方面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升级,科技进步,网红模式也在推陈出新。浅层的博眼球出圈,已经没有办法让“网红”一直“红火”,如何凝聚粉丝眼球,深谙互联网运营的专业团队,就是后流量时代新文旅做大做强的重要推手。
按照以往网红都是固定的人或固定的点,而这次报福镇的开竹文化节,邀请网红艺术空间、露营、咖啡的结合,既带来了流量,也优化了消费体验,在客观上实现了主动式触达,从而提高旅游目的地知名度。
“网红”与新文旅的结合,是模式的互通,和经验的共享。
目前,旅游业伴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20年,中国旅游服务行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是其表现依旧优于行业的预期,具有强劲的发展韧性。在2020年“十一”黄金周,我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达6.37亿人次,我国旅游收入为4665.6亿元,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节无疑是研究的重点对象。
大环境发展的需求,和文化旅游的困境,需要的是流量的破局。网红引流、体验式吸客、大数据嫁接,给新文旅刷出了新气象。
这就像拍电视剧需要流量明星带人气一样,在文旅行业也要学会借用网红店引流。其实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所体会,现在大多数的商业体,最好的位置会给一些网红店。而这些网红店在也不负所望,从早上开门到晚上打烊门口的排队长龙就没有断过。文旅产业是可以借鉴这种思维模式的。
当然不是什么网红店都可以,这里就需要用到大数据。当地的文旅产品有什么特色,来这边的消费游客有什么需求,把当地特色与大数据结合,做好当地文旅项目体验感受,再结合适合的网红店,才能真正实现流量变成留量。
而对于政府而言,策划文化旅游节首先要明确主题,全方位打造旅游品牌。评价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产品与服务质量分析,目标市场的构成及兴趣,比较周边地区及类似旅游地举办的旅游节活动,寻找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可以张扬个性,体现特色的旅游节是主题。
其次,要突出旅游节的重点、亮点、热点和卖点。旅游节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休闲文化,因此在旅游节中一定要注意涉及一些让人兴奋的内容项目。再有就是卖点,所谓的卖点就是要能够吸引人,能够有一些有效益的项目和内容。我们文章中提到的网红流量就是其中的重要方式。
最后,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旅游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当地政府的领导,是不可能取得圆满成功的。政府应积极转变观念,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强协调监控,减少行政成本,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同时,争取经济效益的增长,实现文化旅游节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