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旅居
更在地、更极简、更低碳
![]() |
![]() |
![]() |
![]() |
![]() |
![]() |
可持续旅居
更在地、更极简、更低碳
◎ 登 酿
近些年,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似乎已成为一个贯穿各领域的议题。最近于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COP26也应邀不少建筑师与设计师,共同探讨了设计和建造方式如何促进减少碳排放。就着这一风向,我们也说说,已于Netflix上线的纪录片综艺《环球神奇度假屋》梳理的一些既懂得服务人的视觉感知,也是亲近自然、对环境友好的度假屋,也看看这些建筑背后的创作者们,如何将对环境的感知与体恤付诸于行动,并成就建筑物的在地、极简、低碳。
“建筑是对自然的赞美”
1985年,经过多年对“有机建筑”的研究,从墨西哥哈维尔·西诺西亚建筑学院毕业的建筑师Javier Senosiain设计了他的第一个项目:一栋外形上酷似花生壳的房子。这个生长在青草地之上的建筑体,有一部分位于地下。
Senosiain希望,这一与外部绿地的“融合”,可以让居住的人感受到泥土、草木的芬芳,同自然为邻。
“有机的建筑,必须是受启发于在地环境,将其中的自然原理应用到建筑当中。空间必须是功能性和结构性的。比如在自然界中,动物的栖息所也大多是由不规则线条组成的,比如鸟巢、软体动物的壳。它们的共通点,都是适应于个体生存所需,同时适应于所处的环境。”
这幢被称为“原始洞穴屋“的住宅,也是Senosiain的成名作,诠释了他对“有机建筑”的理解:一个寻求人类栖息地与自然世界和谐相处的空间。它的设计与建造不止于宜居性的考量,更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关照。
其后的几十年间,Senosiain一直在寻求人类栖息地与自然界的共处边界。
今年9月,在《环球神奇度假屋》第二季第6集亮相的“羽蛇神的巢”,或许正是Senosiain借以现代设计探寻这一议题的成果。这座建造于2007年、占地20多万平米的雕塑花园,将景观、庭院与周围地形和生态极好地融合在了一起。Senosiain希望将Quetzalcoatl’s Nest打造成一个“返璞归真的人性空间”,而非冰冷的、单一功能性的居住场所。
一次媒体采访中,Senosiain曾说,“我出生的时候,全世界75%的人生活在农村,25% 的人生活在城市。2000年,50%生活在农村,50%生活在城市。到了2040年,75%将居住在城市,25%将居住在农村。现在人们对生态的认识要高得多,但在过去的50年中,大自然比过去的破坏还要多。我们是否应该回归自然,改变我们的心态?”
这也让Senosiain沉醉于自然的奇妙与神秘之中,“让自然成为功能的一部分”几乎体现在他的所有作品里。
沙漠中的极简风
同样在《环球神奇度假屋》第二季亮相的居所,还有坐落于约书亚树国家公园的Invisible House。
在这片位于美国洛杉矶以东的自然公园内,“生长”着莫哈韦沙漠(Mojave Desert)和科罗拉多沙漠(Colorado Desert)这两种沙漠生态系统,来到这里的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层次分明的自然风光,还能亲近位于其中的“隐居所”。
美国知名电影制作人Chris Hanley,忘不了儿时闲逛于第五大道时,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上看到流动着的光影。几十年后,他找来建筑师Tomas Osinski共同构思与设计,在约书亚树国家公园附近建造了一座Invisible House。
建造之初,两人达成了共识:尽可能减少建筑“入侵”自然的过程中对生物多样性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在建造前,建筑师Tomas Osinski找来了生物学家、动物学家组建团队,进行在地生物学调查,以绘制出当地动植物地图,从而设计与选出避免“鸟撞”和野生动物种群的结构与材质。
但远离城市、隐于荒漠的居所如何可持续地运转?Osinski看中了“太阳能”这一要素,从室内以太阳能电池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到屋顶铺设的太阳能电板,Osinski希望通过这一环保设计,保证日常供电和用水的使用之余,也能关照好周边生态。
与此同时,相较对建筑造型的关注,它更看重建筑可以多大程度通过简化外表的累赘,达到与环境融合的效果。
有人评价Invisible House,赞其借以镜面外形,将自然作为元素“嵌”入其中,呈现出如梦似幻的视觉效果。就像Chris Hanley对这一居所的解释那样:“找到一种方式,和自然一起生长。”
在低碳先锋城,
获得有层次的幸福
在全球低碳经济的浪潮中,北欧国家无论在经济发展或是能源利用方面都走在了前列。而已走入可再生能源战略启动以来第40个年头的芬兰,也成为了《环球神奇度假屋》两季下来出镜率最高的国家。
比如距离芬兰罗瓦涅米市中心仅10分钟车程的奥勒罗生态旅馆,作为环保、可持续的典范旅居所,也亮相于第一季。它由木屋、太阳能玻璃圆顶冰屋和卧房三个独立空间组成。玻璃圆顶使用了芬兰人发明的热玻璃,即使当外界温度下降至零下30°C,室内也能保持正常温度。基于“冰砖”这一建筑材料的隔热性,寒风无法进入冰屋内,也不会形成对流。
虽离城不远,一抬头即是绚丽极光;还可以体验冰钓、雪橇或是雪鞋徒步和传统的芬兰桑拿浴等冬日活动。
适逢夏季,还可以尝试垂钓、单桨划水、皮划艇或者体验风景优美的徒步或骑行。与此同时,在罗瓦涅米这座被甄选为循环经济的先锋城镇,也有如致力于可持续再造、共同探讨北极圈未来设计可能的北极设计周。
在这个冰天雪地里的居所里,北欧人正试着扫除生活的“阴霾”,来获得有层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