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非遗体旅

以线动狮,鲜为人知的“狮偶”表演

  以线动狮,鲜为人知的“狮偶”表演

  ◎ 谭雪刚

  今年惊蛰(3月5日)的前一天,便是“二月二,龙抬头”,意思是这一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而以往每年“龙抬头”的这一天,福建省宁德市霍童镇,充满着热烈与激情。夜幕降临时,镇子上有花车、线狮、铁枝、高跷、舞龙等诸多民俗表演,游艺队伍与围观人群形成“踩街长龙”,人们在鞭炮声中簇拥着,欢呼着,尽情地挥洒情感,享受狂欢的快乐。

  有一项活动,是当地独一份的“体戏”,舞狮许多人都见过,但“以线舞狮”却鲜为人知——这是霍童“二月二”灯会中最精彩的节目,当地人也称为打狮、抽狮。与由人身披狮型服装表演的狮子舞不同,霍童舞狮是一种以绳索操纵的大型狮偶表演。

  据当地人说,1945年,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霍童派出两支队伍去宁德城关表演节目,一队是纸扎,表演“猴子戏蜂”,一队就是线狮,表演“双狮戏球”。第一天表演时,由于带去的线狮狮偶体积较小,装饰也不精美,被城关人戏谑为“小母猪”,又嘲笑霍童人是“霍童猴”,队员们都很生气。当时有一位叫黄褒的霍童人,是宁德科举的最后一名秀才,在城内设私塾授徒,听闻这个消息后,他主动为线狮队出谋划策,命人连夜赶回霍童,运来大雄狮,并亲自书写公告贴于城内:“明日游行,霍童代表队将有精彩演出,请大家莫失良机,一定前来观赏。”

  第二日,霍童人在线狮表演时,拿出了气派的大雄狮,使出了看家本领。只见那雄狮灵活地在舞台上左右飞窜,一时窜人两边店铺中,将货物扫落一地,一时将店门口的灯笼叼下来,又挂了回去,令城里人惊叹万分,此后,霍童线狮的名气越来越大。

  普通的狮舞,或文、或武,皆以栩栩如生的舞蹈表演见长。霍童线狮,则是由藏于“幕后”的拉狮艺人来操纵道具狮,通过绳索的一牵一拉,狮偶便被高高地悬在空中,表现出各种情态和动作。

  这一点,与木偶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线并非木偶戏中的细丝线,而是较粗的麻绳,不仅结实耐用,还能很好地将拉狮艺人的动作传导到狮偶的各个部位。可以说,这些绳索正是狮偶的“神经系统”,控制着狮偶的各种动作。

  当然,滑轮的使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初,线狮绳索的抽拉,是通过狮架上垫着猪皮的木槽进行的,后来发展为木质滑轮,再演变为今日的铁质滑轮。小小的滑轮为狮偶体积的不断增大提供了可能,并且使绳索的操纵也更为精准。

  在线狮表演的准备工作中,绳索从狮身到滑轮架再到台后控制区,每一处穿孔,都须细致认真。一旦穿错位置或绳索相互缠绕,都会严重影响线狮动作的完成。因此,线狮绳索穿结的手法技巧,至今仍是线狮表演的不传之秘。

  在霍童线狮表演中有句行话:“看热闹的看台上的狮子,看门道的看幕后人拉绳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拉狮艺人与台上的狮偶之间,隔着3米多高的狮架,根本看不清台上狮子的动作,他们的配合,全凭伴奏的锣鼓声。

  线狮表演时,狮架前方设有锣鼓队,鼓手是线狮表演的总指挥,拉狮艺人正是通过鼓点的节奏,来调整拉动绳索的。霍童线狮表演,分单狮、双狮、三狮,还有五狮表演,这些狮偶大小不一,大的三四十公斤,小的也有十几斤,表演时可同台竞技,也可分庭抗礼,以显各自风采。

  操纵单狮的绳索分头索、尾索和腮索,“雄狮出洞”的表演,通常以“砰”的一声炮响开场,硝烟四起下,阵阵鼓声中,一只雄狮宛若天降,出洞、攒穴、登山、下岭、飞岩、抢球,舞到酣处,一团急火窜出台面,雄狮扭身避让,“咻”地飞窜到两米之外,眼见要落人人群中,雄狮又摆着尾窜回台上……狮子上下翻腾,腾挪跳跃、上下扑闪,一个个惊险的动作,让人目不暇接。

  年年看单狮表演,未免不过瘾,艺人们便研究出双狮戏球:两只狮子通过“头索”和“尾索”交叉拉动,能互相表演出追逐、寻球、抢球、啃球、踏球、传球等动作,层次分明,百态千姿。后来,又发展为三狮同台表演《母子狮》,小狮子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能坐立、能向观众行礼,能搔首、依偎、顾盼、苏醒、跳跃翻滚,看上去诙谐轻巧,动静结合,栩栩如生。

  霍童当地本有崇狮文化,人们认为狮子是健康、辟邪之物。因此,狮子被当地人视作图腾象征,建筑和服饰上常以狮图案作为装点。

  且该地山高林密,可用耕地面积少。面对艰难的外部环境,个人唯有依赖宗族力量才能生存,而宗族想要在当地争出一片天地,则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强化宗族凝聚力。

  在这种特殊的宗族文化和当地狮崇拜的双重作用下,霍童线狮发展起来。可以说,是霍童的宗族文化为民间体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民间体育的发展,又反过来加强了宗族凝聚力和秩序。每年的“二月二”灯会,就被陈黄两家视作“狮王争霸”的大舞台,后逐渐演绎成民间赛事。

  关于霍童线狮的根源,陈、黄两家则各有说法。霍童当地老人,还时常讲述起解放前黄、陈两家斗线狮的盛况。

  据说,两家男丁自幼就要参加本族的线狮训练,成绩优良者方能进入线狮队,成为正式的线狮艺人,被视作全家莫大的荣耀。如能在“二月二”灯会的线狮表演中,碾压对方的线狮队,更是会得到宗族丰厚的奖品。

  在强大的宗族观念下,陈黄两家早期都将线狮视为家族绝密。制作狮偶、搭台、穿线和创编、排练线狮表演,莫不在家族宗祠中进行,严禁外人观看。据霍童线狮馆的工作人员回忆说:“最早的线狮都是点火把穿线,绝不在白天做这事。”

  由于每次“二月二”游街的时间都比较长,看表演的乡亲们时常驻足在狮架前,评头论足。灯会结束后,也会一直讨论、回味哪场表演最出色。舆论压力无形中促进了家族间的竞争。

  2006年,霍童线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归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一项。之后,陈黄两家线狮队多次到外地演出,霍童线狮在国内的知名度不断上升。线狮从宗族文化,变成了地方文化的代表,也成了地方旅游的重头戏,慕名而来的游客,可以在任意的时间里欣赏线狮表演。

  从初期的表演游艺活动,到萌生出文化的意味,霍童人以新的目光来审视、打量传统文化后,霍童线狮终于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充满活力的舞动方式,成为霍童文化的一个缩影。

  (供图/视觉中国)

  陈勇/摄


江南游报 非遗体旅 00008 以线动狮,鲜为人知的“狮偶”表演 2022-03-24 江南游报2022-03-2400006;江南游报2022-03-2400007;江南游报2022-03-2400008;江南游报2022-03-2400009;江南游报2022-03-2400012;江南游报2022-03-2400010;江南游报2022-03-2400013;江南游报2022-03-2400014;江南游报2022-03-2400011 2 2022年03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