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
中国画美育专栏(十五)
张国樟(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
中国画的美贵在气韵生动,这是东方美学的至高境界。气韵生动,是指绘画中各种对象的神态和审美,其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气韵的气是指神气,能传神,有精神。韵是情思、趣味、神韵等。根据记载,这是南朝齐时代的画家谢赫提出的美学命题,在他所著的《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书中讲到品鉴中国画作品,是否达到风致韵度,自然生动,是否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和感染力,是一种美学境界,可见其分量。
早在汉代,人们在瓦当和青铜器上,已经显现出饱满气韵的纹样与图案。魏晋朝,人们非常讲求气韵和崇尚书画之美。当时人们对王羲之的评价是:“飘如浮云,矫若惊龙”,讲的就是气韵。还有王羲之的好朋友支道林,喜欢鹤,因为鹤的出尘飘逸有种气韵的美。
支道林因为爱鹤的飘逸优雅,不让其飞走而留在身边,就将鹤的翅膀剪掉了。但是,被剪了翅膀的鹤看起来的病恹恹没有神采。支道林因此悟到,他所爱的鹤的那种神韵和风姿,在于那丰满羽毛之后。从支道林身上就能看出那个时候,人们很注重气韵之美。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气韵生动”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充实,五代杰出的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他也十分重视气韵,并把它分列为首二要。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影响,气韵生动的含义更多去感受所画对象的精神和实质。随着元明清文人画大写意的发展,笔墨程式的不断规范和成熟,气韵生动的概念因笔墨而生发,笔的灵动,墨的枯湿浓淡的韵味,成为画面很重要的品鉴部分。在历史美学的发展过程中,气韵生动一直被定为审美的至高标准。在不同的时代、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完善,其内涵在不断开拓着新的领域。它统摄着中国人的审美创造,在浑元一体生生不息的生命美学中,成为一份千古不变的情怀。随着时代审美的发展,也许未来的人们,可能又会对气韵生动产生新的认识,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对于气韵生动的概念的论述,历史上虽然讲述的比较多。到底什么是气韵生动,作为美育工作者,作为中国画的初学者,要提高自己的审美,就要懂得怎么去感悟和享受这种美。总而言之美本身是精神的范畴,是靠感觉的,不像科学数学体育那样又细致刚性的标准。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通俗点说,看一张画是否气韵生动?就像看一个人的气色如何?一个人是否健康,是要看他的精气神是否饱满健旺,那么人的精气神就好比是画的气韵!一个人气色红润,精神饱满。身体应该不错,如果一张画也是这个感觉,画作的质量应该也是不错的。也可以像看石头一样,一块岩石和一块翡翠放在一起,气韵生动的画之感觉就像翡翠,呆板的画之感觉就像石头。评判画的优劣也是适用同样的感觉,具体一点说,我们看一张画要觉得舒服、灵动、有味道。画的物象感觉是活的,充满生命力。若八大山人画的鱼,寥寥数笔,有姿态很传神,虽然没有画水,却在水里游似的。若恽寿平画的没骨牡丹花卉,栩栩如生,很有生命力和韵味,好像能闻其香,能见真景。若陆俨少画的水和云仿佛在流动似的,看得不想离开的,这些便是气韵生动的美感。这些都是通俗简单的比喻,如果再进一步,就是培养我们感受其中的气质、意境、人文和精神。
▲元—佚名—仿米友仁云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