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民”的未来乡村
![]() |
![]() |
![]() |
▲花园村全景图
当我们在说未来乡村建设,大多数时候会站在政府规划的角度,但无论是美丽乡村还是未来乡村,我们说的是一种生活,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村民的生活,是遥望这片土地时,理想的生活。
那么,透过那些成沓的规划文件,那些夺目的数字我们可以看见什么呢?
一个“村民”的未来乡村
◎ 记者 王 珏
2021年,宁波市赣州区湾底村村民人均收入、村级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分别为7.05万元和3596万元,常住村民收入区域领先,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远超县域村均1.5倍以上,2021年全村1183名股东每人分红高达2万元。
湾底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旅结合的特色经济发展道路。村内天宫庄园景区仅2022年上半年,接纳游客量32万人次;2021年湾底村三产服务业总产值已达1.5亿元。
与此同时,村集体融合主体不断壮大。一大批新型经营主体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方向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引领、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融合格局。目前,村内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38家,返乡双创人员28名,1200人在本村集体企业及其他经营主体就业。
在此基础上,村集体建立了契约式、分红式、股权式等多种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链各主体打造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联合体。探索出农民“流转获租金、打工挣薪金、经营赚现金、入股得股金”的“一地生四金”模式。
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乡村发展是幸福指数提升。村里正在实现住有宜居、学有优教、幼有善育、病有良医、老有顾养的环境。
慈溪市万安庄村通过“共融互通”为导向的村庄基础布局,村庄整体风貌同城镇建筑风格有机融合。形成内联外畅的交通网络,“10分钟生活圈”内可入镇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外可直登高速通行至沪杭甬。累计投入1.5亿元资金用于村庄基础布局,期间共搬迁农户68户,新建农民公寓177套和集体发展用房1.65万平方米。
有了硬件设施之后,以“一老一少”为重点,让全生命周期服务更加丰富。以往最容易忽视的失智失能老人,通过智能手环串联,能够动态掌握该群体的健康信息,让在外工作的家人更加“安心”。村民志愿者的常态志愿服务频率更勤、范围更广,辐射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乡村复兴少年宫等教育基地的建设,让学习成为万安人的新习惯和新风尚,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一代。
当然,产业发展是硬道理。为了巩固村集体经济发展优势,抢抓慈溪市小家电智造小镇核心辐射区位,新建兼具时租办公室、周末工作室、人才会客厅、共享直播间等新业态的双创服务中心,升级打造采摘、认领、拓种、观光和旅游“五位一体”的智慧共享农场,呈现了一个“三产融合、智慧共享、村强民富”的共同富裕基本单元。村集体经济预计增收逾200万元。
在绍兴市柯桥区王化村,有效破解养老难题。项目化运营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形成低成本、可持续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已实现8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60岁以上老人低价就餐,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到家的服务模式,直接惠及王化片老人210余人,上海、杭州等外来养老人员380余人,真正做到本村的老人“有人管、吃得好”,外地老人“愿意来、留得住”。
同时,有效促进强村富民。通过闲置+资本、+产业、+生态等形式,发展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养生养老等多样业态,扩大农副产品产销渠道,实现村内闲置农房、土地、人力等资源的盘活利用和价值开发。目前,农户年租金最高达5500元,个人房屋使用权租赁为村民每年增收达25万元。2021年,在家村民劳务收入410多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2097万元。
如今,“社会资本+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共享发展的“王化模式”已具辐射带动效应,较好地带动了周边片区的发展。2021年“金秋家园”销售收入200万元,吸引更多在外务工人员和乡贤回归。两年来,回村务工人员30多人,回村考察乡贤100多人次,确定新增投资乡贤7人,意向投资1200万元。
金华东阳市花园村花园紧抓红木家具品牌,推动红木家具城品牌力持续提升,集物流、包装、商贸服务等新兴业态的红木家具全产业链全面构建,实现红木家具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国内同类市场排名第一。同时,不负花园村这个名字,大力开展村域风貌提升、环境革命等行动,将整个村域划分为村民居住区、生态农业区、三产服务区、高科工业园等多个功能区块进行分类管控,并打造了一条长达35公里、极具地方特色的红木文化长廊,实现了全村域的洁化、序化、绿化、美化。
村民越来越富,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21年全村实现营业收入642亿元,花园个私工商户达3190家,实现营业收入28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5.6万元。
对于花园村的村民来说,经济条件上去了,公共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通过公共服务业务体系重构,业务流程重塑,实现“掌上办”“一网通办”,让村民动事越来越便利。普惠共享的综合服务管理体系逐步健全,“一老一小”和外来人口等重点人群更受关注,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规划与数字,是未来乡村的蓝图,而在这张蓝图覆盖的土地上,是每一个村民的生活,那才是真正未来乡村的答卷。
▲农民公寓
▲非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