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乡村振兴 助力共同富裕
绍兴文旅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赋能乡村振兴 助力共同富裕
绍兴文旅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路变宽了也变平整了,崭新的文化礼堂传来了曲艺的声响;老旧民房经过修缮,白墙黑瓦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新建的城市书房、乡村博物馆、非遗体验基地为村子助入了青春的活力。
一大批新兴业态开始入驻基层,文艺建乡、引入合作、打造IP,一系列举措丰富了基层的各项服务内容,也进一步盘活了基层的现有资源。
绍兴文旅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是什么?10个村的10大典型案例或许能告诉你答案。
◎ 记者 郑海锋
◎ 通讯员 梁智渊 唐凯莉
绍兴文化底蕴深厚,人们生活祥和。
自绍兴文旅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以来,文化润乡、文旅共富成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之意。在这过程中,人们惊讶地发现,基层的道路变宽了也变平整了,崭新的文化礼堂传来了曲艺的声响;老旧民房经过修缮,白墙黑瓦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新建的城市书房、乡村博物馆、非遗体验基地为村子助入了青春的活力。
人居环境好了,基础设施提上去了,一大批新兴业态开始入驻基层,文艺建乡、引入合作、打造IP,一系列举措既丰富了基层的各项服务内容,也进一步盘活了基层的现有资源。在推进过程中,供需对接,提质增效,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为基层百姓实实在在带来了好处。
徜徉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典型示范村,你会发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快乐,这个表情告诉你,这是物质的丰裕,也是精神的富有。
党建统领 以文赋能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米”
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现精神富有中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要领导带队赴基层考察调研,“问诊把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从实地调研中找准共性和个性发展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定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案, 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坚持以变革重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党组织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的跃升。绍兴文旅紧紧围绕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这一重大命题,持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两张金名片,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积极推进机关与农村结对共建,探索组建党建联建共同体,拓展契约共建的主体和实施范围、实现方式,推动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的有效提升。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杨坚祥表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顺利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我们举全局之力,实施以重点突破为示范的高质量发展举措。
今年6月,局党委制定《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层联系点实施方案》,局机关支部、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绍兴艺术学校、市演艺集团等党组织根据各村发展现状和需求,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三为实践活动”等方式下基层、抓落实,因村制宜开展送图书、演出、讲座、展览、文艺辅导、旅游推介等方面的精准服务,探索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逐渐形成供需对接、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运行机制。
推进文化标识建设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辨识度
柯桥区的叶家堰村是“鉴湖渔歌风情带”项链上的第一枚“珍珠”,漫步叶家堰村,一路一桥,一草一木,充满了江南水乡风情,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叶家堰村成功打造了独具“鉴湖古韵、枕河村落、风情水街”的特色江南水乡村落风貌,唱响了“鉴湖第一曲·酒源叶家堰”文旅品牌IP。
叶家堰村以酒为媒,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引进了绍兴黄酒酿制技艺非遗体验基地,也打造了受年轻人追捧的“会稽山1743黄酒吧”。在酒吧内,以黄酒为基酒的鸡尾酒、气泡米酒令年轻人眼前一亮。黄酒奶茶、黄酒棒冰、黄酒巧克力又给予了一份新鲜的体验和尝试。
这家1743黄酒吧,将刻在绍兴人骨子里的黄酒文化完美地进行了释放,时尚又传统,含蓄也张扬,在这方江南水乡村落里有效诠释了黄酒文化标识,打造了酒旅融合的新业态。
信步叶家堰,品丝丝酒香。叶家堰村还入驻了扇面画非遗传承工作室,二次元偶像剧场、个性化民宿“青沉居舍”、特色西点美食店“寻常惦·M咖”等,以及融汇东西南北菜品的埠头酸菜鱼和绍兴本帮菜馆--鹅庄。诸多业态共同充实丰满着“鉴湖第一曲·酒源叶家堰”的文旅IP。
柯桥区的六峰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得天独厚的优雅环境和严谨的教学风格自古便吸引着文人雅士。浓厚的书香氛围造就了六峰村独具个性的文化特色。
村里重修的“山下书屋”原名“秋斋”,曾是周恩来的高祖周元棠读书、教学的私塾。2019年故址重修,并命名为“山下书屋”。目前,建筑面积300余平米的“山下书屋”四合院式建筑已完成,收藏了周元棠《海巢书屋诗稿》等藏书,按历史场景,真实还原“秋斋”的布局。如今,“山下书屋”成为了中小学生参观、体验、启蒙的研学之地。绍兴图书馆也在六峰村设立了图书流通站,并开展了送书、送讲座下乡活动,合力打造“山下书屋”,帮助提升其文化标识度。
据悉,六峰村希望借助打造一个周恩来主题的“山下书屋”,进而打造山水六峰的旅游品牌形象。
深挖激活乡土文化
做精做深乡村文旅融合大文章
近年来,新昌县澄潭街道的梅渚村着力打造“宋风美学”文旅生活小镇,开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其实我们新昌的文化资源禀赋与其他地区比起来还是有点匮乏的。”新昌县文广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科长丁少卿坦言,“所以我们就只能在深度上做文章,把现有的文化资源给它做精了,以期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品牌。”
梅渚村依托新昌县委县政府重点建设以澄潭江为主轴线的未来乡村示范带的重要契机,深度挖掘宋韵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不断将宋代生活美学植入古村建设,系统构建“沉浸式”文化空间,以文塑村,打造宋韵小镇。
丁少卿介绍道,由教授专家为梅渚规划“一廊、两街、三区”空间格局,在民居集群与街市场景中,展示非遗技艺、传统美食、历史台门等文化亮点,再现宋风雅韵的古村生活方式。同时紧扣“宋风美学”定位,用心修复古建民居、古街小巷,倾情打造“三街八馆八园八坊”,推进村庄入口、景区沿线、台门古街等风貌整治,宋村意境从局部覆盖至全村。
“宋风美学”的打造,是一次宋韵文化和全域旅游的深度融合。梅渚村与新昌县旅游集团建立了“村+企”合作模式,资源入股,专班运作,实体运营,解决了运营和资金短板。同时建立古村业态激励机制,打造观光、住宿、餐饮等七大产品体系,引入深夜食堂、新昌优选馆、新播客等新型业态项目33个。
随着宋韵小镇成功打造,上海金石书法篆刻家、老电影机收藏者等文人雅士闻讯而来;当地的“十番”“剪纸”等非遗项目也开始走出“深闺”、迈向市场;“三年免房租”政策,吸引着各类艺人、匠人进村入驻,创业在梅渚蔚然成风。公共文化服务激活了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丁少卿说道,随着游客纷至沓来,餐饮、民宿、工艺品等越发走俏,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脑袋富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
以民俗文化活动为纽带
塑造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
九板桥村位于柯桥区漓渚镇集镇西侧,山水形胜、民俗文化保存完好。鱼灯舞、莲花落、绍剧、越剧、剪纸、书画等地方戏曲和传统艺术爱好者众多,组建有戏曲队、舞蹈队、戏迷票友社多个。甜酒酿、扯白糖、煨番薯、粽子艾饺等传统饮食小吃,百工手工技艺、民俗节庆活动、羲之墨池书画等,至今仍为当地群众所共享、传承。
据了解,九板桥村每年投入20多万用于组织开展非遗兴乡巡游、非遗活态表演、传统戏曲书画进礼堂、周末剧场大家唱、手工技艺大比拼、丰收节农产品展示等10多次非遗展示活动,区非遗中心、镇文化站提供指导、协调等服务。定期开展非遗品牌展示活动引流,推进非遗活化,带动发展民俗风情旅游、民宿、农家乐休闲等文化休闲旅游,每年吸引省内外游客5万多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0余万元。
倪梁村位于上虞区小越街道,是明末名臣、著名书法家倪元璐的故乡。村内素有剪纸、竹雕等民间工艺非遗传承,文化底蕴深厚。倪梁村充分挖掘本村特色文化,专门开设剪纸、竹雕作品展览室,修复了倪元璐故居遗址,先后落成元璐书房、倪元璐纪念馆和鉴知馆。
倪梁村将散落在村内的“倪元璐文化”、剪纸、竹雕这三颗文化珍珠完整地串起来,村内文化长廊展览彰显民俗文化底蕴内涵,剪纸非遗传承人孙汲闻等开展剪纸培训,弘扬传统剪纸艺术。倪梁村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阵地,建立一支20多人的乡村文艺演出骨干队伍,市、区、街道文化机构指导帮助培育文艺队伍和“三团三社”,举办春节戏剧七天乐演出、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腊八节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艺术驻村 以文塑魂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地处“稽山鉴水”中的稽山片区。近年来,坡塘村利用天然的生态禀赋,深厚的文化底蕴,找准“都市隐逸、乡村旅居”发展定位,深挖乡土文化内涵,营造创意艺术氛围、丰富各类文化供给。
2021年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陈炯教授及其“艺乡建”团队在云松自然村开展2期驻村艺术创作,打造近10个可供游客滞留的文化景观节点;艺术化改造村内老旧台门、民房;发动村民群众共同参与融入艺术创作,开设微艺课、手作展览,培养提升村民美化观念和美学知识;设计与坡塘村文化基因相契合的竹编、布艺、剪纸等手作产品;设立绍兴莲花落传承基地,市文化馆曲艺干部、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白牡丹”陈祥平每周都会抽出1、2天的时间来村里教村民唱莲花落,吸引了本村30多位村民加入曲艺爱好者队伍,另有“陋室画家”位光明工作室、坡塘乡村艺术馆等驻建在该村。艺术家驻村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村民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安桥头村位于越城区孙端街道西部,历史悠久,是鲁迅先生的外婆家。祝福广场是安桥头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重要文化载体和见证。在这里成功举办了两届鲁迅祝福文化节,现场原汁原味还原了鲁迅笔下的《祝福》场景,吸引了约3万以上的各地游客。
越城区文广旅游局文化科科长沈伟告诉记者,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们在组织文化活动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尽量将举办地下放到基层。同时非常欢迎艺术家驻村,文化机构和文联会员来落户搞艺术乡建。
在安桥头村演社戏的祝福广场边,有一个鲁迅美术学院动漫创作基地,基地里到处展示着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鲁迅笔下人物的动漫形象。
动漫基地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周令飞和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院长王亦飞老师共同主持,他们带领硕士生团队,对鲁迅《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等经典名著进行动漫化课题研究和创作。
“周令飞工作室”也落户在了安桥头村,致力于弘扬鲁迅文化,带动乡村振兴。首届社戏文化活动在安桥头村和皇甫庄村联袂举行,越城区文广旅游局、绍兴市演艺集团、绍兴市文化馆等为其带来了丰富的社戏演出和非遗集市,协助开通从绍兴古城鲁迅故里到鲁迅外婆家的旅游班车,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迈向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道。
深耕细作 赓续越剧根脉
数字化管理凸显乡村活力
施家岙村位于嵊州市甘霖镇,是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施家岙村充分利用深厚的越剧文化和历史资源,在擦亮女子越剧诞生地“金字招牌”上深耕细作,打响了越剧文化品牌。
现在的施家岙村“娘家戏班天天演、越剧旋律处处有”,举行各种越剧表演赛、越剧即兴演唱赛、民间说唱大赛、乐器大赛;承办全国性比赛,“相约越乡”全国越剧票友擂台赛、全国越剧节年年在这里举办;邀请越剧艺术家来良臣公祠内的绳武堂公益授课,举办“小小十姐妹”评选活动,让越剧在青少年一代传承。通过一系列越剧活动,施家岙村娘家戏班接待省内外企事业单位来访宾客达千余场,累计接待超过10余万人。
施家岙村还通过互联网+模式,采用电商直播的形式发展经济,开通了中国首个越剧主题户外实景网红直播间——越響直播间,让游客亲身体验越剧文化的乐趣。同时,施家岙村培育了首个越剧女主播团队,以全新的理念向全球传播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的独特文化情韵和别样美丽风采。施家岙村用数字化管理“乡村会客厅”,集接待、商贸、餐饮于一体,凸显数字乡村活力。
施家岙村做足女子越剧发源地文章,走上文旅融合共富路,开发建设“十姐妹街”,推出沉浸式越剧馆、越剧潮玩空间、国潮越剧音乐酒吧、沉浸式戏曲密室、闺蜜手作工坊等越剧主题文旅业态。走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路线,让施家岙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施家岙的成功,打造了文旅融合助力共同富裕的嵊州模板。
立足地域特色 提升文旅融合
转化资源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近年来,诸暨市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内涵挖掘,探索新时代和新形势下,西路乱弹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逐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促游、以文富民的最终目标。
作为诸暨唯一的地方剧种,西路乱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折射着诸暨本地民俗习惯、方言、戏曲和社会、政治、地方史的变迁,是记录越地文化的重要载体。
2011年12月,东和乡十里坪村被正式授牌成为西路乱弹传承基地。2018年,十里坪西路乱弹党支部成立,为戏曲传承增添党建引领。为更好地发挥“诸暨西路乱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里坪村通过文化入股的方式,与运营方共同成立“强村公司”,采取演艺团、村集体和运营单位三方协作,通过市场化运行的方式推动人才培育和传承发展。
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提高文旅融合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和发展。十里坪村以文旅结合为主题,谋划乡村振兴“先行村”发展特色,以“十分有戏”为宣传口号,通过将戏曲文化融入村级特色景点,打造具有西路乱弹辨识度的非遗体验基地和“打卡点”。以“演艺团+村集体+运营单位”模式,在西路乱弹演艺中心定期推出戏曲艺术表演节目,承载起吸引游客和延长游览时长的功能,实现“1+1>2”的效果。
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位于诸暨市东南部,斯宅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村落始建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公元949年),村内至今完整保存的清代古民居建筑有14处之多,被称为斯氏古民居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千柱屋(斯盛居)、下新屋(发祥居)、华国公别墅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规模宏大,造作讲究,保存完整,其中木雕、石雕、砖雕装饰工艺更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研究我国江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围绕古村落独特的资源优势,斯宅村有效盘活闲置农房,赋能文旅产业服务圈。村集体租用新谭家老台门闲置农房,装修改造成抖音、视频号短视频拍摄基地,宣传斯宅美食文化。引入“斯宅壹号”乡村会客厅、伴读社区等多个文化项目,与研学团队合作开发研学课程,与高校合作成立诗教基地、科普基地、研学基地等不同文化教育基地。引进发展民宿产业,以民国风为主题的“异乡记精品民宿”项目,已为村集体增收80余万元。
围绕“东白子”IP形象,推出“东白子带你游斯宅”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产品,为游客提供移动式讲解等数字化服务,有效提升游客体验感。
创新服务机制,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面构建以身心健康、幸福生活为内涵,集政策宣讲、健康医疗、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便民志愿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景。
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赋能之策,党建统领以文赋能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变革之措,绍兴10个村的典型案例可以说是文化服务促进文旅融合落地之举,这也为浙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浙江品质文化惠享·浙里文化圈”一站式文化服务和“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呈现了一个新的视角。
▲叶家堰 共富集市
▲梅渚村
▲倪梁村 剪纸
▲九板桥 墨池
▲坡塘 银杏树
▲安桥头 鲁迅美术学院动漫基地
▲十里坪 西路乱弹
▲斯宅 诗经研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