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鉴赏

“陶”尽历史芳华 “绘”就精彩未来

年度重点展览“信史与国工:中国陶瓷绘画特展”呈现无界新力量

  “陶”尽历史芳华 “绘”就精彩未来

  年度重点展览“信史与国工:中国陶瓷绘画特展”呈现无界新力量

  陶瓷文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是一种悠久又别致的意识形态,它从单纯的线描涂抹到文人寄托心灵、抒写情怀的艺术,从最原始的粗糙陶罐到当代的以瓷为媒、瓷画同辉,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陶瓷的不朽传说。4月8日,一场名为“信史与国工:中国陶瓷绘画特展”的研讨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呈现。研讨论坛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承办。

  感悟历史伟力 弘扬陶瓷文化

  在开幕致辞和研讨会上,与会嘉宾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陶瓷绘画的渊源、发展、流派和技艺,既是文化的交流,更是思想的碰撞,让陶瓷文化在嘉宾的娓娓道来中增添了无穷趣味。

  中国美院党委副书记、参展艺术家刘正老师在致展览的发言和序言中讲道:“陶瓷绘画是人类最早的绘画活动之一,也是真正的世界语言。早在远古文明时期,几大洲不相问闻的时候,人类我们是共同的事业之一,就是制作陶器和在陶器上绘画。”

  “中国的陶瓷它是一部陶瓷史,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所以陶瓷的审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的主流。”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连冕馆长在研讨会上说道。确实,陶瓷艺术本身就是人类最值得品味和学到文化,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当历史淹没了漫长岁月、洗去了尘埃烟云,唯一留在记忆里的是那些传承不衰的文化根脉,陶瓷文化正是中华文化根脉中的重要一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仅没有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而是更加焕发出了夺目璀璨的光彩。

  追寻艺术张力 传承精湛技艺

  研讨会上,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围绕《古代青花纹饰演变与文化交流》作了精彩讲授,他从青花瓷的前世今生说起,用详实的文物资料、深度的研究解读,让青花瓷从厚厚的历史迷雾中走出,呈现在听众面前。

  上海美院教授、画家陈家泠先生也以《瓷之火艺》为主题,站在东方美学的高度,立足泠窑研究的沃土,结合个人艺术生涯历程的回顾,讲授了瓷器的精深技艺。“陈家泠在陶瓷艺术史上,尤其在陶瓷绘画上做了很多探索,所以他的作品有他的独特性,是别人没有办法达到的,陈家泠先生对待泠窑的这种孜孜不倦投入研究的精神,其实就是我们母校所提倡的哲匠的精神。”原浙江美术馆巡视员、典藏部主任尹舒拉老师作为陈家泠老师作品的收藏者在研讨会上说。

  中国陶瓷文化至少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在清末以前,陶瓷绘画少有个人化的自由表现,其艺技高度娴熟,题材吉祥乐道。清末,尤其是程门父子之后,陶瓷绘画的个性化追求成为普遍的现象,表现出一种在传统陶瓷绘画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唤醒陶瓷绘画材料及其表现的新思想、新语言、新气象的能力,这也正是在讲座中力图清晰呈现的。

  探寻陶瓷魅力 一睹绝世芳华

  在“陶瓷绘画特展”中,参展的有各代艺坛名宿、大型生产企业,经典珍物近百套、历史标本百余件。其中,瓷板佳构约50件、瓷器妙品约50组,而手稿原作约30幅。另还陈列陶瓷文献300多册。展览由连冕担任总策展,所展列的内容共有三部分:信史、国工和游艺。

  一套套珍贵瓷器、一幅幅精美绘画,让参观者不时发出赞叹,这既是对陶瓷艺术风华绝代的赞叹赞赏,也是对陶瓷绘画传承至今的感动感怀,更是对历代艺术家终身坚守的敬佩敬重。

  本次画展不仅是一次学术性的展览,更是以陶瓷绘画为媒介,文人绘画和陶瓷绘画相辅,大量展现了近一百年来当代大家的作品,对从历史暨近现代艺术发展、学院教学规律,以及赓续暨创作层面,细致地推进梳理与铺排,并与陶瓷文献、绝版书、陶瓷拍卖会的目录等相结合,让展览蕴含了浓浓的历史厚重感。

  展览透过经典与名品的并置,清晰地提出“瓷绘”这个交织着“工与艺”“器和用”的重大主题,并以此创新布局,参照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的建筑样式,以螺旋的方式,逐步向当代的方向发展,给人以生动活泼的气氛。

  这次展览把陶瓷的历史感和科技的现代感相结合,在每一幅画的前面有条形码,可以通过手机扫描查看画作简介,让大家对每一幅画都有更多的了解,增强了陶瓷绘画的传播性。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30日。

  ◎ 记者 张颜琳


江南游报 鉴赏 00010 “陶”尽历史芳华 “绘”就精彩未来 2023-04-13 江南游报2023-04-1300006;江南游报2023-04-1300008;江南游报2023-04-1300012;江南游报2023-04-1300009;江南游报2023-04-1300014;江南游报2023-04-1300010;江南游报2023-04-1300013;江南游报2023-04-1300011;江南游报2023-04-1300018 2 2023年04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