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下沉不是内卷,而是花样别开
音乐节无疑是这段时间的流量密码。
首先是朋友圈被“五月天”的音乐会刷屏,然后是朋友圈被建德的隅田川咖啡·17℃新安江音乐节点燃。在这样一个关键词引领下,才突然发现疫情之后音乐节在各地遍地开花。有人说这是音乐节内卷而导致的下沉,但是仔细观察音乐节的形式和目的,我们可以发现与其说是内卷,不如说音乐节有了新的商业模式。
音乐节下沉不是内卷,而是花样别开
◎ 记者 王 珏
前几日,杭州建德的一个音乐节给恒温17度的新安江带来了滚滚热浪。如今虽然热浪稍退,但是通过口口相传,还是给新安江的旅游留下了持续的热度。
据了解,浙江省多个县市也都将音乐节加入了今年的活动预算安排里。优优是杭州的一名活动会展公司负责人,最近接到了很多关于举办音乐节的咨询。“这些大多是各地县市的文旅部门和企业,他们主要咨询的是对于一些演出团队的邀约。但其实一个好的音乐节,远不止于此。它涉及到场地能够容纳的人数、安全、规格等等。很多地方没有举办过音乐节,他们对此没有明确的概念。这样导致的结果,一方面可能无法合理的安排他们的预算,另一方面音乐节无法给他们带来想象中的收获。”
《江南游报》在对于各地音乐节的调查中也发现网上对于曾经举办过的大多文旅音乐节毁誉参半。
比如太湖湾音乐节、德清莫干山奇幻音乐节、楠溪江音乐节、诸暨的西施音乐节……有被吐槽现场氛围感不够的,也有被抱怨音乐节周边的物价不合理的上涨,还有指出现场秩序安全存在隐患等方面。
面对这些音乐节备受诟病的问题,我们如何规避?以及如何通过音乐节,撬动一个地方的文旅产业?我们首先要明晰一场由文旅产业催生的音乐节应该目的是什么。
音乐节作为艺术与商业交叠的产物,多元业态的整合为参与者提供集社交、购物、娱乐、旅游等于一体的体验,文旅音乐节目的是通过音乐节的流量,一方面实现流量变现,另一方面实现品牌升级。
在流量变现方面,就要将音乐节与产业做好嫁接。以建德隅田川咖啡·17℃新安江音乐节为例。与以往市县音乐节不同的是,这次的音乐节由隅田川咖啡赞助。除了音乐节与文旅产业的结合,它还有品牌叠加产生的经济效益。然后在音乐会的基础上,链接了各类文旅项目,比如文旅市集。在文旅市集里,有当地美食、当地旅游、特色商品以及当地旅游产品介绍等。在这样一场音乐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冠名方、组织方、主办方、承办方,各自实现了自己的流量变现。甚至于,市集里的每一个摊贩,也都获得了流量的浇灌。
在品牌升级方面,隅田川咖啡的负责人本身就是建德人,无论是回馈家乡建设也好,是品牌借力飞翔也好,总归是通过一场音乐节,让隅田川咖啡与17度新安江产生了更直观的联系。新安江的音乐节从以往的啤酒跳到了咖啡的领域,让新安江又有了另外一种标识性的语言。这样子的跳跃,是对于休闲文化的一种丰富。
其实对于音乐节带来的产业效应,大家早有共识。今年音乐节的喷井,主要有两大原因。一个是疫情开放,将大家压抑了许久的热情释放出来。另一个原因是新一代消费群体的“非效用”态度日趋显著,对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体验需求日益增长,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正在成为影响其决策行为的重要因素。
从全国范围来看,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仅今年“五一”期间,大型演出项目的跨城购票观演人数占比超过总人次的50%,按照综合带动指数初步测算,五天假期内,仅音乐节和演唱会项目带动演出票房之外的交通、食宿等综合消费规模就超过了12亿元。
就在大家“喜大普奔”的同时 ,我们更要看清流量的双面性。
流量既可以是源头补给,也可以是洪涝灾害。也由此,在我们做引流的同时,要做好蓄水池的工作。
蓄水池的工作包括音乐节的服务体量和服务质量。只有做好蓄水池,才能使音乐节消费的热情褪去,趋于理智之后,还能使当地的文旅产业获得长久的发展和良好的口碑。
例如,一场音乐节的制作需要在指定时间段内完成最大容量的演出及文化活动,在对有限的资金人力进行科学规划后,方可完成。不少地域缺乏举办大型音乐节的情况下,盲目推动音乐节,反而会影响到当地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例如承载力不足、基础设施跟不上、秩序管理不到位等,都会影响参与者的体验感,从而对当地的文旅产生负面的影响。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看到随着各地音乐节的争相“开放”,同质化、模式固化的问题必然会显现,由此音乐节品牌的创建与创新沟通与执行就变得尤其重要。
一个音乐节希望获得持续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就更加需要品牌运营和流量运营,让音乐节成为当地文旅产业的IP。有这样一个前提认知,就不能将音乐节作为一个拔苗助长的项目,而应该真正将音乐节品牌作为一个文化性、服务型、社会性的品牌来塑造。其中包括创新性、一致性的视觉设计,整个音乐节流程的创意性设计以及音乐节模式的创新性探索。
由此,聚焦艺术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张,形成文旅产业与音乐节流量的良好循环,打造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管理体系,才可以形成以音乐节为流量入口,艺术传播、公众参与、文旅产业更新共同发挥平台作用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