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鹏:万水千山总关情
人的一生会走过很多的路,这些都会沉淀在我们的生命里,成为我们生命的沃土,滋养着生命的成长。于是,我们像一棵植物一样,结出独一无二的果实。书画、诗词、文字、舞蹈、发明等等,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给这个世界留下动人的风景。
袁志鹏,一位胸中有沟壑的书画家、辞赋家,走遍祖国的千山万水,诉诸于笔端的是他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袁志鹏:万水千山总关情
◎ 记者 王 珏
前段时间,袁志鹏与几位好友共同举办的新时代文人画展刚刚落幕。
袁志鹏认为自己是一个新文人,这个新是对应于时代而言的。如今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充满变化与竞争,文人的生活场景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获取的快捷便利,让文人有了更多的渠道、更快捷的方式去实现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表达,却也使文人面对更多的诱惑和迷茫。“一心只读圣贤书”,需要更大的决心和耐心。
如何在光与尘中保持着文人的雅致与情怀?对于袁志鹏来说,是走过千山万水的热爱,是胸中有沟壑豪情。
对于袁志鹏的作品而言,它既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艺术境界的同时,又能够反映出时代脉搏的当代精神。
其实,无论是新时代文人画,还是传统文人画,其思想核心是一样的,那便是写意托志。这样的“意”与“志”,其前提是“游于艺”。
这种“游”,在东方哲学里,是对于“道”的寻找。其中包括“闻道”与“体道”。这是艺术精神的追求,也是精神自由的体现,“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这就像道家所说的,“逍遥游”,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越矩”。还有张大千所说的,“画家等同上帝,能俯拾万物,创造万有。”袁志鹏的艺术理念便是缘此而生。他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走过了千山万水,所有的感悟与感慨化成了他的画笔与文字,就像他所说的,绘画与文字不过都是直抒胸臆。
这种“游”,在东方美学里,还是对天地的膜拜与认识。“艺术的境界”讲究“气韵生动”,这种气韵承接于天地。“气”是天地间生命力,“韵”是万事万物的形态。所以,在袁志鹏的作品里,没有刻意的板式,也没有刻板的匠气,有的是“质有而趋灵的”意境。观其墨气与色气,端的是一幅山水之气。
对于时代性的呈现,袁志鹏提出要入古而出新,即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面貌。“积极的融入生活,以发现美的眼光,和充满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描绘出新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袁志鹏说:“新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应该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谱写新时代的乐章。”
除了绘画,袁志鹏的辞赋也是写得极好的。对于他来说,辞赋是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大量的阅读书籍,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学中的韵味,是对东方审美的最好的领悟过程。”这也是袁志鹏书画的基石。
文人画本就有着诗书兼容的特质,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绘画还具有书写性,要把书写性的畅意表达融入作品的诗情画意中。以袁志鹏的画作为例,他擅长于画山水云海,以烟云掩映群山,“不取工细”。这也是袁志鹏的画作的最大特色。
拥有一颗诗心是一个文人画家应该保持的状态。袁志鹏且走且吟的半生,是他书画的土壤。中国书画是含蓄的,也是曲径通幽的,它需要通过画家巧思妙想,如做古文一般遵循起、承、转、合的规律。所以在袁志鹏的作品里所营造出来的空间感,是经过他那颗诗心过滤过的,是画家心里的境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外如是。
也就如我们日常所说的“画品即人品,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这除了表达作品要忠实体现画家的真情实感,也表明生活中观察到的美,体悟到的美,需要通过画家的审美升华以生动形象且富有美感的方式传达给观者。就像袁志鹏所说的,画家过度的追求技巧,往往会伤害了笔墨内美,文人画应该以游心寄意为创作目的,计白当黑,留的三分余音在画外。这就好比诗人写律诗,短短几句就把诗情画意勾勒出来。“在这方面,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以高度概括简易的笔墨,创造出了充满空间感的画面。”
说起袁志鹏走过的路以及他画过的画,无外乎用一颗诗心去观察生活中的美,用笔墨表达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行走是实践,绘画是“聊写胸中意气”,在意笔草草和不似之似的意笔下,袁志鹏描绘的是他眼里的世界,这是他在这片生命的沃土上结下的独一无二的果实。
嘉宾:袁志鹏,号大愚,浙东人士。浙江省辞赋学会常务副会长、古都书院院长、浙东画院执行院长。酷爱古今文化,擅长宏篇辞赋。书画曾研读於中国美院山水画理论实践班,为山水名家孔仲起、杜高杰入室弟子,书道得书法名家刘江、王冬龄指导。
▲《谢公石门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