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会客厅

文章导航

仰望同一片天空

  当我们穿着考究的衣服,拿着精致的皮包,行走在现代化的水泥森林中,城市是一种伪装,生命也是一种伪装。

  但,生命绝不该是如此的。

  仰望同一片天空

  ◎ 记者 王 珏

  作品名称:

  传统螺旋藻井

  创作人:王灏,佚人营造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建造学社”的创始人之一,曾获首届“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青年探索奖。

  “螺旋藻井其实是中国戏台或者一些重要公共建筑上面的一些装饰性吊顶,去表达一种美好的寓意,比如星空、天庭以及人类对上天的一种信仰。”

  说到这个作品,王灏说,在中国的传统美学里,有很多共通的东西,如果我们把赋予形式的东西去掉,最后可以看到一种至简的力量之美。“直击核心的美必然是有力量的。”

  在他看来,艺术并非是玄之又玄的东西,它应该是朴实的,应该是有生长的力量的。

  “作品传统螺旋藻井,其实对于传统凿井没有很多改变,是对传统凿井的一个当代彩塑,所以它的形式语言还是比较传统的。我们做这个作品的目的是去研究传统木构的当代化的可能性,实现传统现代的嫁接。”

  “还原穹顶的力学关系,把不太重要的构件简化,让它形成一个比较明朗的构成。”

  在对话里,我们可以读到王灏对于艺术空间的理解。

  群像思维

  在去采访的路上已近黄昏,车窗外一棵棵的树滑过,被落日的余晖简称重重的剪影。在脑海里,它们如胶卷般拉过再一圈圈的绕起,环绕着头顶的一方天空。这也许就是穹顶的感觉。

  当我们沉浸在天地之中,很多感受是互通的。就像在面对浩渺的星空时,我们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这是场域带给我们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往往会引发群体思维。

  “但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可以引导空间架构起新的场域,从而抵达群像思维。”

  “群像的思考可能是建筑师一个特点,因为我们往往服务的是一类人。比如说我要给什么样的人使用木结构?或者木结构能够传递给人什么样的情绪。”

  换一个角度来讲,群象思维也许就是对生活在不同场域的同一类人的需求以及审美的思考。

  “穹顶便是在这样一种群像思维下,对于木结构文化的升华和终极表达。”

  生活仪式

  “穹顶的结构与横平竖直的房梁是不同的。所以它对于空间的表达,必然有着更高级的诉求。即使它是人造的,也有着更加美好的意象。美好往往能产生美好心灵的回应,这是空间的仪式感。”

  在这件螺旋藻井的作品里,去掉了古代建筑中的复杂花饰,简化了很多建筑中的特定延展,留下了彰显木结构纹理以及力量构成的框架。

  “其实我们做了很多的变化,这种关联更多是一种基因上面的,这给空间赋予了仪式感。”

  我们的生活里会有很多的繁花,但是赋予繁花色彩的根系只有一个。什么样的根系决定了盛开什么样的花朵。

  “那么这种集中空间里面你们就有一种向上的感觉,就像你去教堂里,会有一种庄重感。那便是空间赋予你的感受,也可以成为空间所赋予的仪式性。我觉得这种仪式性也是建筑空间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从文化到仪式感,再到生命本质的过程。

  顺其自然

  “我们中国古代在乎的仪式性的东西很多,比如说人去世、出生、结婚等,它其实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重要的节点。”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仪式感与自然对立起来,但其实仪式感是顺应自然而生的,例如生与死。正如王灏老师所说:“现在我们很多时候把仪式感等同于获得感,比如隆重、场面、阔气等,这是不对的,其实人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我们需要做减法。而且仪式感往往是有计划性的,比如黄道吉日,这种计划性往往是与自然相链接的。”

  当我们真正明白什么是仪式感,我们才能通过仪式感,却让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美好。

  “在一些狭窄的情感领域里面,现代人与古代人的情感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我们的很多精神数据却被改变了 ,我们很少在为吃一顿饭,看到一个老物件,听到落雨的声音而感动。”

  因此如何在空间里去引导这样的仪式感,是王灏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当我们在谈这些生活方式的时候,就很难再与古人有同理心,比如说古代人去远足一下,看看月亮,他就觉得这无比幸福,再比如焚香、赏菊、品茶等,这种幸福是有生命力的,它来自于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的一种选择。现在人就不太具备这种能力。”

  其实这种能力决定了我们生命的宽度,也决定了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候的包容性。

  “一个好的生活方式至少需要一个好的空间的,可以让你找回到曾经的仪式感。”

  当我们的生活与自然建立起联系,从而找回天地人之间的仪式,日常生活也就成了一种修道的方式,从而成为内心自由的人。

  王灏一直走在这条路上。“人没有那么大的张力,因为大家都在一个非常世俗的一个怪圈里面,处理所有的事情。”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王灏觉得生活空间对于生活方式是一种保障,可以让大家获得普遍意义上面的一种幸福感。“修炼怎么样的生命底蕴,是我们应该经常反省反思的。”

  这个螺旋藻井应用在王灏设计的一些公共场域,例如宁波慈城的抱珠楼。从公共场域的建筑设计到艺术作品的呈现,王灏试图在空间场域的引导中找到一种结构的精神象征。

  “很多人会在木结构里面找到皈依感,在混凝土建筑里面就很难找到。这可能是一种生命共呼吸。所以说中国人对这种自然万物的欣赏水平是很高的,这是长年累月经验的累积。就像“品”这个字,你要知道境界的变化在哪里,层次的变化在哪里,对吧?”

  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王灏老师还描述了他对于品质生活的理解。

  当我们在不断的追求品质生活的时候,真正的品质在哪里?是在空间的物件上吗?也许真正的品质在我们对生活的感官里。无论是大智若愚,还是大道至简,自然是最好的一种状态。

  就算我们一直在说生活的仪式感,这种仪式也来自于自然的赋予。如果空间能够嫁接起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桥梁,那么也许我们在生活里会遇见更多的美好。

  所以,从大的建筑设计到小的艺术品,无论是大场域还是小空间,思考所能引起的共鸣是一样的。

  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空间,如何在这个空间里不迷失,如何在这个空间里找到内心的自由,正如王灏所说,空间的取舍其实也是生活方式的取舍,就像螺旋藻井,舍弃一些对于精致生活的刻意追求,保留对于自然力量的结构。相信那是一种可以自我调节的力量,也是帮助生命返璞归真的力量。


江南游报 会客厅 00007 仰望同一片天空 2023-06-29 江南游报2023-06-2900006;江南游报2023-06-2900007;江南游报2023-06-2900008;江南游报2023-06-2900011;江南游报2023-06-2900012;江南游报2023-06-2900010 2 2023年06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