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亲历

文章导航

诗经中的豫上行

  诗经中的豫上行

  ◎ 记者 刘 青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如今的《诗经》总是以文字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其实里头有“歌唱”部分在其中的。《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则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所以说,《诗经》其实也是我国最早的以歌唱诗为形态的音乐记录。因为所录诗歌类型和覆盖面积很广,以《诗经》为线索,可以构建出非常丰富的旅行线路。

  河南荥阳

  ——京襄城遗址

  《郑风·叔于田》中记述:“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诗歌描述了郑国的年轻猎人共叔段的风貌英姿。其中所述的“郑国”曾经的国都就是中国最早的京都荥阳,这里是中国“段”姓始祖,春秋郑国郑武公之子共叔 段的封地。位于河南郑州荥阳市东南郊的京襄城遗址就是这首诗歌中记载的此地原貌。

  如今,这座遗址中仍然存在着郑武公时期修建的古城垣,南北长1720多米,东西宽1410多米,夯土夯层清晰结实,依稀可以寻得当时都城的痕迹。

  河南鹤壁

  ——洪河

  河南的鹤壁有一条叫作“淇河”的河流,这条河与《诗经》的关联非常大,《诗经》中反映卫地生活的《邶》《鄘》《卫》三风,直接提及淇水的诗歌就有8篇。因此,寻访《诗经》中的目的地,淇河是河南省内必不可少的去处。

  淇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在河南的鹤壁,淇河开始逐渐脱离太行山脉,并进入平原地带。《邶》《鄘》《卫》三风中的主要诗歌都来自地处平原的淇河中下游地区。我们在课本中学过的《卫风·氓》中描述“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就是指这条河流的河水湍急,打湿了诗歌中车子的帷布。

  在同样的地点,《卫风·淇奥》中就有对竹子样貌的详细描写。其中“淇”就是指淇河,而“奥”是指河水的弯曲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描述了淇河拐弯处,竹子郁郁葱葱的状态,并以此比喻君子的仪态。

  也许是出于气候变化的原因,现在的河南鹤壁淇河附近少有自然生长的竹子。当地人为了恢复诗歌中记录的淇河面貌,竟也尝试在河附近种植竹子,使之更加符合人们在《诗经》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读到的景象。

  河南新密

  ——溱河与洧河

  《郑风·溱洧》里所提到的河流主要就是溱河和洧河,这两条河流主要流经今天河南的新郑和新密,溱河是洧河的支流,两者交汇后,再汇入双洎河。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蔺兮。女曰观乎?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是《郑风·溱洧》中原本的记载,讲一对年轻男女谈情说爱,女孩提议:“我们去洧河的那一头看看吧?”男孩说:“我已经去过了,可是再去走走也不错。”可见这对年轻男女互相之间的倾慕、陪伴和难舍难分。如今的洧河河畔,仍然是一片荒僻的草地,溱河和洧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湿地,田野中青绿的麦苗和金色的油菜花虽然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宏大风景,却很符合这首诗歌所传达的,当时人的情感。毕竟谈情说爱间,哪里的美景不是世间之最呢?

  河南汤阴

  ——邶城遗址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o”这首《邶风·静女》引言大家并不陌生,是被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文章。“邶风”也是《诗经》中相对记述比较多的地方,邶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境内。

  根据诸多记载和考古推算,邶国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汤阴县城东的瓦岗乡邶城村。在史书的记载中,邶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东西长四里、南北宽三里,城垣高丈余。”可见邶城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代城市。所谓“南有朝歌,北有邶城”,可以看出至少在殷商到春秋战国时期,邶国都属于繁华城池之列。

  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对汤阴县邺城商周古城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一段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同时还发掘出不少商代晚期的陶片。遗址夯土清晰、夯窝整齐具有明显的商周时代特征。自此《诗经》中“邶风”发生地的确切位置被确定了。如今的邶城古村虽然只剩遗址,却也仍然能看出这个繁华都城存在过的痕迹。

  河南新郑

  ——新郑博物馆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王风·丘中有麻》讲述的是郑国的子产,子产年老时力荐同僚游吉大夫为郑国首相,游吉大夫感激子产的倾力举荐,作此诗表示敬意。

  郑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郑国爆发内乱,称良驷之争。内乱过后,子产得到郑国卿大夫罕虎的信任,执掌郑国国政。他力倡“丘陵种麻”,以“丘”作为土地单位进行改革,称“丘赋”。子产执政期间财丰民安,财聚国强。虽然是发生在郑国的故事,但这篇诗歌之所以列入“王风”,是因为“丘赋”所涉及的征赋范围为原本周朝的土地。

  在新郑博物馆可以见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礼器等馆藏,还有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石磨棒等遗存。而《王风·五中有麻》中特别提到了此地种麻的历史,根据记载,此地种植的麻为苴麻,富含丰富的植物油脂和植物蛋白,可食用,也可以榨油。

  以苴麻为例可以看出,在《诗经》中植物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在《诗经》的时代,如果一个人不懂植物就无法生活,其中引述多的植物都是和古人衣食住行紧密相连的,因此,根据《诗经》中的植物去追寻古代生活,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


江南游报 亲历 00012 诗经中的豫上行 2023-07-06 江南游报2023-07-0600006;江南游报2023-07-0600007;江南游报2023-07-0600008;江南游报2023-07-0600009 2 2023年07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