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大韵幽的水墨探求
——读孙海峰的画
格大韵幽的水墨探求
——读孙海峰的画
◎ 舒士俊
多次遇见孙海峰,他是浙江画坛一位相当活跃的中青年画家。不过虽见他为人活跃,待人热情,所画的山水却让人看到在当今浮躁世态之外的一片沉静,令我不免诧异。那渺阔、幽深、空蒙的境界,简直可说是纤尘不染;那笔墨点线看去密密匝匝,但密匝之中却寓有松灵,不见冗杂;所取的笔墨元素相当简约单纯,竟已蕴含一种气魄宏阔、却又波澜不惊的旷邈气象。
与一般学院出身的中青年画家不同,孙海峰早年随乡贤沈红茶学山水和古文,之后有缘先后拜在姜宝林和孙永门下。师门的亲灸对孙海峰来说可谓铭心刻骨,锻炼了他笔墨气息的纯正。而一个中国画家是否有笔墨气息纯正的起点,对他今后画风的发展来说至为关键。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所谓“入乎其内”,即以“入”来求“化”。从中国画来说,求“入”在于物理与心性之锲合,多侧重于寻求笔墨交叠深透之幻化、“物理空间”之深厚微妙;而所谓“出乎其外”,乃以“出”来求“化”,探求横贯漫溢之气概,所彰显的是外在格调和“心灵空间”,即对于乾坤大道之悟通。
记得两年前为《陆俨少全集》写卷首语,对陆老之早年画风我曾写道:“气局大而韵致幽,正是其早年画风的魅人之处。当时我便认为,“大格幽韵”应是日后有成就画家的起始发祥地,因为“大格”能包容空灵、弘扬大气,为画家日后张扬个人风格预留下拓展空间;而“幽韵”则维系笔力由“微”而“著”,关注从“幽微”处渐渐积累的韵味幻变,以期对意匠韵致定格与变异的微妙把控。“大格”由“幽韵”起步而志在高远,必先从笔法的间架气概与韵味的细微把控入手,随着笔力的孜孜演进,才能着意于墨法之融铸,继而渐及色、墨、水交融染之幻化。
画家毕生的艺术跋涉如爬山。他所攀登的是耸然高峰还是低矮土岗?是丰厚宝山还是荒秃小丘?这目标的确定,对其日后的发展显然至关重要。从孙海峰的画来检视他已走过之路,我发现他在当今嚣嚣纷扰的世道之下作画,竟已见入于幽韵、出以大格之端倪,他省悟化繁为简、入繁出简、以简驭繁之奥妙。机缘幸运、个人悟性和砥砺苦学,使他对于图式与韵味皆已有所悟得。中国艺术精神之内化求韵、外化求格,可说已潜移默化微妙地滋养着他的画风孕育。此一超越凡辈之颖悟,对他来说应是可喜可贺的。
孙海峰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主席、嘉兴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委员、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浙江赛丽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作品曾参加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第四届中国山水画展、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2005年中国画研究院年度提名展、2006年全国百名画家中国画邀请展、2007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2008年中国当代优秀美术家慈善作品展、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河山写意——当代山水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众妙之门——当代中国画名家写生创作作品展、“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红船颂”全国美术精品创作工程等学术大展,并在国内外数百家媒体发表作品数百件。
作品在法国、德国、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澳洲、日本等国家与地区,以及国内十多个城市举办个展或联展;作品被多家海内外学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著作:《北欧表情》《欧行日记》《沈红茶》《我的父亲母亲》《孙海峰十年造境五州巡展美术评论集》《远山·孙海峰新藏滇旅记》《蒲华》
◆画册:《当代艺术家工作室·孙海峰卷》《峰回转·秀艺术当代名家孙海峰》《2009中国画坛百家·孙海峰》《当代中国画市场调查报告·孙海峰卷》《十年造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