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杰:当下花开
他说:即时摄影就是生活方式的延伸。首先要有好的眼光,才会有好的艺术表达。通常要先从生活中提取灵感,并与创作者的眼光碰撞,通过影像,短暂地让人进入“如在梦中,又如在身旁”的艺术时空中,从而将空间内外的动静完整呈现,进一步加强空间与外界的联系。
潘杰:当下
花开
◎ 记者 王 珏
创作人:潘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知名先锋摄影人,艺术家;中国摄影家协会商业摄影委员会理事;中国人像摄影十杰;中国最佳时装摄影师;中国最重要的30位摄影人物之一;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PPA)会员;上海国际影展评委。
作品:蓝莲花
我们很多时候会走过一大片的荒原举目茫然,会为天地间的一棵树驻足怆然涕下,会为一轮落日奔跑奋不顾身。在这茫茫人海里,谁是谁的谁,我们又走在哪一条路上?
当潘杰在说他的作品与思考时,那是一副大漠狂沙的风景,也是一幅意蕴深远的水墨。风景、情景、诗景,他是一个行走的诗人,且走且吟,且用画面去呈现与传递。
这次的采访,他提到了一幅名为《蓝莲花》的作品。他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摄影作品,从蓝莲花的照片到亚克力的包装,是一种内容的延续。“蓝莲花是一种精神,而我想让这种精神呈现出更多的力量,用不同的材质做延伸,就是想这种力量更具有层次感。”
蓝莲花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在潘杰作品里的蓝莲花有着一种悠远的深邃,有着“花非花”的诉说。
“这件作品,我从蓝莲花的后面打灯光,所以它会散发另外一种神秘的状态。一般我们会从正面打光下去,他会很具体,但是如果从后面打上来的话,它的状态就变了,而且它的脉络好像也会变得特别的不一样。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换一个角度去看,会发现不一样的美。”潘杰说。
在他的理解里,生活就是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去发现美。
“这是这个世界神奇的地方,很多事物的外部形态,有着相似的表达。比如说液体,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如一朵朵花一样盛开。在这些相似里我们组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美,这也是城市化可以探索的方向。”潘杰把自己当作观察者,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上“美”的东西。
作为观察者的摄影师,他又通过这种观察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某一种态度。视觉与观点,形成语言之外的另一种呈现。“选择拍摄角度的过程,也是我深度思考的过程。”
三生万物
一朵花开放了,意味着世界上有无数朵与她一样的花在盛开。
“如果摄影本身提供的信息是很直观的东西,那么它只是从功能上去描述,是它的一种用途。但是从摄影艺术表现来讲,应该是另外一种语言,它只是提示性的东西,让看到的人在进行想象。也就说我给了你一,你可以看到二。所以从我的角度上来讲,希望我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潘杰的很多作品里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静止的画面有着即将发生的动感。好像这样一个画面,打开了想象的窗口,从这幅窗看出去,会有很多的等待与期待。那就是我们想象中的风景,也许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状态,也许是我们曾经抵达过的地方,但是它拨动了我们心中的弦,从而接受到画面中的力量。那或许是哀伤的,或许是雀跃的,更或许是即将勃发的。
仿佛有一种感觉,很多风景也许未必见过,但情感是相通的,悲喜是共鸣的。
高度决定角度
我们站在哪里决定了我们看见什么样的风景。站在高山之巅,我们可以看见巍巍群山;站在山谷之中,我们可以看见繁茂密林;站在九天之上,我们可以看到广袤大地。
“角度,实际上是思考问题的一种方法。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他的立场肯定不同。每个人都会站在自身的立场来思考问题,这就是角度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的深度以及广度,最后决定了你在哪个方位进行观察。”潘杰说。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艺术家的作品,会觉得角度很不一样。那是因为他脑子里所获得的信息量,或者阅读过的书,或者经历过的事比我们要多。那么这个时候他所站的高度就决定了他的角度。”
正如潘杰老师所说的,很多人习惯以平视的方式与事物作关联,他们以为这样很客观,但其实他只看到了事物本身的一个点。如果我们加上思考的维度,想象一下,站在100米的高度上和站在500米甚至更高的高度上,去看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看到的事物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脑子里的信息量决定了眼里能看到什么样的问题。
“让自己站在什么样的位置很重要。我是谁,我是做什么的,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有逻辑性的,而且是每个人基本思考的一个逻辑。不要觉得这是一个很哲理性的问题。只要学会向自己提问,并认真地去思考它,我们逐渐就会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如何找到“我”的立场,却跳出“我”的束缚思考?
潘杰老师提到他与山水画家林海钟老师的一段对话。他说林海钟老师与他说,如果看西湖还是用眼睛去看,那是看不见西湖的。“其实这说的便是感官与内心的一种平衡,具象中的我与意识形态中的我的一种平衡。”
潘杰老师举例子说,如果他去拍西湖,一定会是不一样的西湖,是融入了阅历与思考的西湖。有西湖的山水,有西湖的诗意,当然还有自己心中重新的构建。“这很重要。我每次拍西湖都在思考,期望得到一个论点。比如说月西湖 ,你很难用文字去概括,里面有太多的东西,比如月影、山影、树影。这个时候脑子里会感觉到声音,对的,可以感受到的声音,它会变成光、歌声、喜悦等。这些都会变成创作的灵感,继而留在作品里。当一个作品可以激发别人的想象力,那他才有存在的价值。”
也许就像作品蓝莲花中所传递的美学力量,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审美来说,表象背后的哲学性思考,才是其真正有价值的部分。
生命的情境
当然除了所站的高度,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流动的,我们生活在时间长河的不同阶段,也必然看见不一样的风景。即使我们在自己生命的长河里,也会有不一样的阶段,必然也会以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风景。
“就像不同时代的审美。我们无法去比较两者之间的好坏,没有办法去衡量其价值差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其中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的思考,反射到自身,更好地认识自己。”
好与坏就像光明与黑暗,他们总是相携而行,相背而立。他们通过彼此,寻找自己的边界。
“一个人的进步、发展和思维的延伸,其实是阶段性的,这个阶段便是通过不断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否定推动的。”就像是在黑与白之间不断地求索。
“我觉得人与自然它是一个亲密的关系,我拍了很多的照片都是树,然后每一棵树都代表着某种生命,而生命的根一定扎在这个土壤里。40年前艺术评论家就说我的作品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便是缺少这样子的思考,现在每天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却缺少沉淀的时间。这也是我希望通过作品可以传递给别人的。”
艺术也许是束之高阁的,但是它所传递的力量却可以穿透生活的尘埃。就像潘杰老师所希望的,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带回到城市生活,在水泥森林里,播下思考与美的种子,从而让尘世繁花遍开。
“一个好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它可以赋予你生命的情境。这种情境是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也可以让生命有更多的可能性。”
回到我们之前所说到的角度,这便是年代与阅历沉淀在生命里的痕迹,当我们把这种痕迹描绘出来,也许呈现的便是一个时代和一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