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山中一日,世间千年
文化解码系列报道(一)
时值周末,在前往灵隐寺的路上,车水马龙。
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每个人都明白自己来自于哪里,又将去往哪里。而将人抛向这浩瀚的历史,从哪儿来?去往哪里?却成了我们亘古思考的问题。于是,这条通往灵隐寺的路,似乎与我们走过千千万万条路,是有一些不同的,人们在前去与归来的路上寻找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指引。那么,对于一个由人聚集而成的城市而言,历史与文化又给予他什么信仰呢?
飞来峰:山中一日,世间千年
◎ 记者 王 珏
灵隐寺所在的飞来峰上,有很多的石头。这些石头与其他石头是不同的,因为它们镌刻历史的语言,描绘了文化的图腾,他们是摩崖石刻。这些石头与其他石头也是相同的,他们站立在这片土地上,走过了无数个春秋,与这座城市共历繁华。
在这样的一个周末,一群人聚集在这里,解读了一部石头上的杭州史。摩崖石刻上传承了千年的文化,也许正是这座城市的信仰。
飞来峰与杭州
当我们和王安石站在一样的高度去看杭州城,会不会发出一样的感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个城市日新月异,但是对于一个城市的山来说,这些变化就如草木的一岁一枯荣,最终会沉淀在大山里,成为大山更为广阔的胸怀。
所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说,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山尤为重要,这是一个城市不动的地标。以山为坐标去看待城市的发展,更能读懂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恰恰是推动我们文化历史文化前进的动力。
“再说到飞来峰,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多的是这种山水的审美,影响到我们传统园林中的造景,更是成为古代文人对于山水审美的范本。”对于文人来说,在表达胸中丘壑之时,又如何离得开这大山的熏陶呢?
石不能言,最可人,这是一种文人的审美。而一座山对于一座城来说,也许也是一种审美的基调。
这个基调是飞来峰的奇石,也是无数文人对飞来峰的吟诵,还是在岁月里留下来的摩崖石刻。
杭州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邵群作为飞来峰现在的“守山人”,对于飞来峰上每一块石头,对每一块摩崖石刻都熟记于心。对于她来说,这些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历史人文景观,让岁月在天地中有了另一种生命,让时光与时光之间有了另一种牵扯。
在邵群对于飞来峰以及飞来峰上摩崖石刻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山上石头与石头的关系每时每刻都有着细微的变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这些摩崖石刻的产生、破坏与再现,这让这些摩崖石刻的形态与价值也跟着发生变化。所以这些摩崖石刻既有历史文化的脉络,也有天地变化的印记。
“飞来峰上这些摩崖石刻,可以是一部书法史,也可以是杭州的文化史,还可以是杭州的城建史。”
摩崖石刻,以山为简
摩崖石刻不是一部静止的历史,无数的人加入到这个历史中,用他们的脚步形成飞来峰新的文化。
也许,正如纪录片《两只金狮子》中所说:“观看,也是一种创造方式。”
导演陆易在直播间是这样解读这个纪录片的,她说:“这个纪录片的片名本身来自于双关语,两只金狮子(两浙金石志),它象征着历史的真相与一代代人对历史解读的错位。”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纪录片,一方面看到摩崖石刻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一群人对于摩崖石刻的痴迷与保护,或许历史文化血脉的传承。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潘汶汛,则更进一步段阐述了这种传承关系。她说,就像绘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对飞来峰摩崖石刻的研究也是如此。生于杭州,长于杭州,对于这样一个印刻着杭州文化历史的名山,对于无数历史文人共同铸就的这样一件伟大作品,有个自然而然的向往。
如果说飞来峰是一本敞开的书,那么,透过艺术家对摩崖石刻的解读,我们也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原本的样子。
杭州西湖摩崖题刻研究者与发现者奚珣强把这些“文字”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去探索,去发现,成为一座山与一个人的关系。在奚珣强的随身包里,放着急救包、望远镜、手电筒、登山杖、笔记本等,当然还有《两浙金石志》。就是这些简单的工具陪伴着他十余年来寻访着这些历史遗落在山间的瑰宝。
从文字到研究 ,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祝挺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谢继胜说:在我们浩瀚的历史中,没有一颗细微的尘埃是孤立的。每一块摩崖石刻的背后,都是历史的凝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某事,最终留下了某一些印记,再留待某一天由某一个人重现。魏祝挺述说着这些故事,让这些“某某某”,有了更具象的生命。
而谢继胜从元代造像的艺术特征,给我们翻开了一部浩瀚的艺术史、宗教史、民族发展史。“从文化融合的角度,飞来峰的摩崖石刻构建了杭州的多元文化,在中国多民族共同创造中国文明史这一点上,飞来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正是因为有这些学者的脚步,让我们越发靠近历史。
正如陆易说:“这是逐渐认清的过程。就像我们发现很多摩崖有自然风化的痕迹,那很多信息就消亡了。然后 ,有一些部分被人为破坏了,信息就会有错误的部分,所以才会有后代的人,像阮元一样去寻找。而这个行为本身是很重要的,是不同年代的人在靠近历史。”
飞来峰,从经时到今时
昨日之新闻,今日之历史。所有的历史沉淀着无数的当下。而每一个当下,恰恰又是无数历史的承托。
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姜青青曾写了《我读杭州石头记》:“我在读这些摩崖石刻的时候,我就在想:杭州为什么是杭州?”他从历史、文化以及人物的各个维度去解释了,杭州之所以为“杭州”的历史文化积淀。
正如世间所有的因果一样,杭州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杭州,是数千年时光的堆积。而我们行进在历史之中,必然也会是历史的一部分。
关于飞来峰,关于飞来峰的摩崖石刻,邵群作为“守山人”之一,有着今时今日的认识与责任。“现在要让文物活起来,让我们的中华文脉能够不断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面。像文物所包含那些审美,都要深入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她还例举了很多关于现代科技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推动。
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化,但是一颗向往美好的心是不会变的,而这种美好的堆砌正是数千年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追求的共同认知。
就像奔赴在路上的人们,来自何方,去往何处,其信仰的核心不外乎是这种共同认知背后的生命哲学。一座城市的信仰,不外乎是这些个体信仰的集体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