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纵深,5亿平方千米宽幅
看良渚文化大走廊的起势
5000年纵深,5亿平方千米宽幅
看良渚文化大走廊的起势
◎ 记者 王珏
2016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收到了一封信,信的开端是这样写的:我们已在考古文博界工作了六七十年,今天写信给您是为了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中华5000年文明树立一处标志,希望这件事得到您的关心与支持。落款者是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
其实早在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杭州良渚调研,在参观完良渚博物院后就说过,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习总书记的高瞻远瞩,为良渚遗址保护打开了新的篇章,让一直默默为良渚辛苦努力的考古人有了动力,让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良渚,从历史的长河走上时代的舞台,走入当代人的视野。
2019年7月6日,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当地时间10点,第四十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进行,大会主席敲响了5声锤,当天审议正式开始。10:30,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出场,10:43,大会主席落锤通过13分钟,仅仅13分钟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我国第五十五个,浙江省第四个,杭州市第三个世界遗产。
往前看,良渚文化实证了我们5000年的历史,那么当下,它又是如何改写我们生活的呢?
2022年12月,余杭区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新中心,聚焦更高站位守护圣地,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全力打造文化兴盛标志性成果。
2023年2月,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创造更多可亲可观可感的城市文化IP”。
2023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方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
一条以良渚文化为核心的经济文化长廊正渐渐浮现。
回眸五千年
良渚文化不只是历史上的一个符号,也不只是悠长岁月中的一段过往,它更是我们基因血脉里的文化传承。
5000多年前,长江以北安徽凌家滩的“精英们”,从太湖之滨走来,长途迁徙,来到了这片山地平原——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南部,距杭州市区西北20公里,跨域良渚、瓶窑两镇。
良渚,意思是美丽的小洲,被山水怀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安全的地理单元。
作为一国之都——良渚古城,并不处于良渚文化分布区和环太湖流域的中心位置。
那么良渚人为什么还要耗费人力物力,在这样一片沼泽地筑造一个超大型宫殿,还要在此定居呢?
显然,良渚人做了精心的勘察和评估——三面环山,可以作为古城的坚实护卫;发源于天目山脉的东苕溪,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最终向北注入太湖,水运便利。城址靠近天目山东端,可以利用玉、石、木材等山地资源并防治水患;面临广阔的河网平原,适于稻作农业。
一个崭新的文明,在这里诞生。
就是这样产生于5000年前的一种生活文化分布,如今却与余杭的经济版图产生了呼应,形成了余杭当下经济文化发展的时与势。
原本,余杭的北部、西部地区,很多区域受到文保、环保、农保等因素制约,发展相对滞后。对余杭加快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来说,无疑是一块短板。
一条以良渚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文化、生态、产业、城市、乡村等有机的串联在了一起。让余杭整个的经济版图如同张开的翅膀,正待翱翔。
放眼四海,前有古人
用文化去打破地域的限制,架构起经济文化生活的新版图,经济不再受限于原有空间,而是通过新的版图去实现经济的升级。这在世界上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可以把时间拨回到1960年,欧洲委员会“欧洲的延续”小组提交“将欧洲重要文化遗产融入居民休闲文化”报告,提出通过旅游重新发掘共同遗产,促进文化互动、宗教对话、景观保护和文化合作。
1980年,文化线路概念颁布;1987年,欧洲共识最广的宗教主题文化线路——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正式确立(巴黎-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至今,欧洲已认定45条文化线路,分为5类主题:宗教遗产、历史与文明、艺术和建筑、景观和手工艺、工业和科学遗产。文化线路的空间聚集模式分为三类:线型线路、区域型线路、散点型线路。
欧洲文化线路有效提升了欧洲文化共识,促进了欧洲文化遗产活化与文化实力。也正是由于欧洲文化线路带来的多重收益,文化线路开启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文化线路,正式划分为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新类别。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文化线路国际宪章》将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遗产。
这些年来,欧洲文化线路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建设举措。
一方面扩展文化IP内涵,从单维到多维。通过各种活动的相互嫁接,实现文旅品牌的多维升级。另一方面,扩大目标群体,从小众推广到大众。通过更多不同的渠道,抵达不同的人群。
与欧洲文化大走廊从点到面的发展方式不同,曼切斯特城市走廊则是通过一个虚拟的概念,完成全局的转型。
由于曼彻斯特是集知识、科技、资本和文化于一体的最富集街道,故命名为“走廊”。
它是欧洲最密集的知识区域之一,从南部的索尔福德皮特广场到怀特沃斯公园,形成一个狭长的走廊,直通曼彻斯特市中心、市政府、大图书馆、金融区、商业中心,向南则直达曼城国际机场。
如今,“曼彻斯特走廊"是多元化的场所,具有曼城的核心中央商务区和教育区;亦是知识重地,具有世界领先的医学研究、先进科学技术及一流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创新企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设施和协作环境。
曼切斯特从工业衰败之城成为欧洲创意之都的转型,始终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推出一系列的节能措施,合理利用老工厂、旧仓库。并且通过申办奥运会推动一系列旨在恢复中心区活力的体育、交通和艺术等大型建设项目。与此同时,牢牢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曼切斯特政府提出打造创意产业之都的口号,以索尔福德码头地区兴建英国媒体城为未来发展定位。当然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曼切斯特并没有把制造业全部抛弃,而是利用高新技术对具有优势的行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就是在这样一个整体兴建的大环境下,曼切斯特吸引了众多国际大公司前来投资。经过30多年的努力,曼切斯特从昔日的年都逐步成为了英国的创意之都。
除了利用时代的发展给予一个地区新的定位和转型,日本的京都创生还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思路。
所谓“作为国家战略的京都创生”,是指针对世界瑰宝、日本珍贵财富的历史城市京都,及其所拥有的自然、城市景观和传统文化等,由举国之力促进其再生、活化利用,通过推进根植于历史和风土之中的国土规划,扩展旅游交流,振兴文化艺术,并向国际社会传播,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关政策机制。
由此可知,除了文化之外,景观和旅游也是“京都创生”策略中的重要内容。
京都的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坐落在东、西、北三面环山的盆地地形中。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确定了北部保护、中部再生,南部以产业发展为主的总体布局结构。
京都景观保护塑造规划确立的基本理念是:着眼于50年或100年后的历史都市京都景观营造;建筑物是“私有财产”,而形成的景观却是“公共财产”;保护好京都优美的景观并将之传给子孙后代,是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京都创生,在整体区域的风貌上,主张传统建筑再生,其中包括修葺原有的“京町屋”,也主张建筑设计能够体现地域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新建筑。
从欧洲文化大走廊,到曼切斯特城市走廊,再到京都创生,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不只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就如同人类所创造的其他文明一样,城市也是人类了不起的文化艺术创造。
城市文化不只是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也不只是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管理,它更需要在城市的不同层面展开行动。
社会转型和创新发展离不开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生,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空间肌理,都是文化的产物,也是城市文化繁荣和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离不开多样的城市空间形态这一“土壤”。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魅力的城市文化。
未来不止于朝夕
正如国际上这些文化大走廊的定位与发展战略一般,良渚文化大走廊背后是余杭优化空间新格局的战略考量。
余杭区委在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千年发展轴“一廊一轴”的空间格局。今年8月,余杭又提出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
对余杭来说,这个城市新中心,并不仅仅局限于很多人头脑中的城西区域,而是一个全域概念——是“创新活力之城的新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的新中心、生态文明之都的新中心、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新中心”。
对于余杭西部、北部市民来说,这条大走廊也是一条共富大走廊。
这在余杭本就是有迹可循的。
城西科创大走廊,这些年,让未来科技城区域在过去的十年里高速发展。余杭人意识到廊道式的空间格局和发展模式,聚合辐射效应十分显著,对一个区域发展的带动十分有效。
因此,余杭将廊道式的发展模式应用于文化建设,以良渚文化为龙头,推动良渚遗址管理区、钱江经济开发区、良渚新城、瓶窑新城、西部五镇等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
当然,目前良渚文化大走廊正在起步阶段。回顾世界上各大文化走廊建设的历程,就知道这需要时间去创造。但是也正如他们的发展趋势一样,我们最终将形成城市文化内循环的高速流转,外循环的良好生态。
就如一幅展开的翅膀,在这片大地上振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