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文化遗产

古琴+青年,新时代的非遗语境

  4月20日,武汉、无锡、上海、杭州、宁波各地的青年琴家汇聚在浙江之江文化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全国青年演奏古琴音乐会。

  古琴+青年,新时代的非遗语境

  ◎ 记者 王 珏

  “我认为非遗不是少数人的职业,而应该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场景。”四川的吴阿姨今天凌晨便带着儿子坐火车来赶这一场音乐会,结束之后,她要赶着火车回到四川:“我希望我儿子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一中国传统乐器,并通过这一乐器更好的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场音乐会来了百余人 ,他们大多是这些青年演奏家的粉丝,从全国各地赶来,为了听这场音乐会,期待已久。

  非遗传承需要青年化的语言

  与以往大家印象中的古琴音乐会不同,这场音乐会是由青年古琴演员表演,而且并非都是非遗传承人。“年轻的古琴演员想要崭露头角太难了,因为它不仅是乐器,还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就要有可考据的传承,但是作为一种乐器,作为一种艺术,它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还有很多个人的领悟以及表达。其实这也是很多非遗赋活面临的一个痛点,传承有序与青年文化复兴存在一定的悖论。”青年古琴演员杨豫光说。

  在这场音乐会里,这些演奏家不仅来自全国各地,还有来自不同的专业。演奏家卢艺是来自交大的教授,他原本的专业是飞机制造,他在古琴上的造诣也远不止于演奏。他还通过对于琴弦共振原理的研究,改进琴弦的制作。对于他来说,古琴不仅是一种非遗传承,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对于当天的青年古琴演员来说,古琴都不止于乐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他们大多精通诗词,也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对于琴曲的表达,是对中国几千年来文人生活方式审美的一种表达。

  在这场演出里,既有传统曲目,也有现代创作乐曲,不仅有各位琴家的完美演绎,还有对琴曲典故的讲述,结合中国传统诗词的意境,呈现出了浸润着东方文化美学的古琴生活。

  “这场音乐会举办的并不容易。解放之后,全国会弹古琴的人不足百人。到2003年古琴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之时,大多数国人对于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乐器,还知之甚少。到了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演出,才让大多数人知道这个乐器。今天来的这些老师,大多习琴已经超过10年,他们为了古琴的推广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杨豫光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青年是重要的力量。在之江的这场音乐会,是对于非遗传承的一次积极探索。

  文化传承给与城市品牌更好的表达

  古琴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瑰宝,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以独特的音乐色彩,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隽永深厚,也赋予了自身鲜明的审美格调。因而,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对古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古琴与江南也有着很深的渊源,当古琴遇见杭州,则满足了文人心中所有的幻想。

  白居易笑着来了,苏轼捻着长须也来了,就连那个梅妻鹤子清狂孤傲的林逋,放荡不羁才高命蹇的张岱……这一个个享誉文坛的大咖,都抱着古琴,徜徉在杭州这醉人的湖山里,手挥七弦。

  杭州,拥有两大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地,文化底蕴深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的传承与保护与杭州城市品牌的发展相结合,可以让这门古老的文化艺术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创造新的价值,让古朴沧桑的非遗古琴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这次参加音乐会的陈宜外是武汉古琴台音乐节的承办者之一,“武汉的知音文化”一直是武汉城市品牌的一部分,也给予了武汉这座城市更多的文化关联性。

  “每年的古琴台音乐节给武汉带来流量的同时,也给武汉带来了更多的知名度。越来越多的人在说到武汉的时候,都会想到武汉的古琴文化。”陈宜外说。

  非遗应是一种场景

  古琴,是非遗传承,也是当下东方生活的一种生活语境。对于古琴艺术而言,青年传播群体是最好的途径,当我们走出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刻板印象,走进青年的群体,可以感受到的是非遗在当下生活中的活力与生机。

  如何让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重放光彩?杭州某家琴苑主理人刘慧雪说:“多一个人学习古琴就多一种传播的途径。古琴与其他的非遗传承是有一些的不同的,它不应该仅仅是记忆的传承,更应该是生活方式的传承。古琴有专门的琴学, 这和其他乐器也是不一样的。它是了解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

  当然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如何除了在技艺传承之外,寻找适应当下生活的新场景,是其赋活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继这场音乐会之后,之江文化中心还将陆续推出各种传统文化艺术类活动,努力形成传统文化的新生活场景。“我们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生活方式。让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城市建设的软实力。”浙江文化中心运营方相关负责人说。


江南游报 文化遗产 00012 古琴+青年,新时代的非遗语境 2024-04-25 江南游报2024-04-2500006;江南游报2024-04-2500007;江南游报2024-04-2500008;江南游报2024-04-2500010 2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