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精品之路,以创意和品质引领文旅新潮流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
走精品之路,以创意和品质引领文旅新潮流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
◎ 记者 刘 青
作家李娟在散文集《我的阿勒泰》中,用极细腻的笔触讲述自己在阿勒泰生活的点滴,为人们留下关于北疆无限的想象。
5月10日,由马伊琍、周依然、于适主演的同名迷你剧《我的阿勒泰》迎来落幕。巴太和李文秀结尾的对视为这部剧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部治愈系文旅剧也火了。
若说新疆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那阿勒泰就是天堂的中心。地处中国西北的阿勒泰,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接壤,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并具。
马伊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起拍摄的时光,形容阿勒泰为“任何机械的镜头都无法记录那个地方的美”“在阿勒泰的两个月像做了一场美梦”。
她说,如果说今年夏天有一个地方已经被预定成为顶流,那一定是阿勒泰。
实体取景地“出圈”,形成“微短剧+”的新推模式
不久前,“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首批作品已经成功“打样”:衍生剧《我的归途有风》播放量1.9亿,也带动了取景地——乐山文旅消费的繁荣,“五一”期间全市43家国家A级景区门票收入突破3000万。
《飞扬的青春》中进仕镇的原型浙江省曹村镇,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滑翔伞体验、“进士宴”、“田园剧本杀”等项目成为观众的心头好。
乘着这股如火如荼的打卡风潮,“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第二批推荐目录也于近日发布,《你的岛屿已抵达》《我是猎手》《爱在炊烟袅袅时》等21部作品入选片单。可以预见,剧中所涉西溪古镇、常德桃花源、邯郸古城等多地将迎来新一波打卡热。
今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提出要在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推动一批实体取景地随着微短剧的热播而出圈。
创作计划发布后,各项工作快速推进,“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味道也越来越足。
各地广电局积极牵头成为“标配”,头部视听平台和专业制作力量持续入场。
北京局建立了广电、文旅、文物等部门对接机制,采取主动出题的方式,积极促成区县、平台及制作机构结对;江苏局联合省文旅厅制定了实施方案,在“水韵江苏”文旅消费推广季启动仪式上发布了“一市一剧”的创作计划;广东局拨出专项资金,聚焦展现岭南人文风貌主题,设立“跟着微短剧游广东”专项征集评选活动……
丰富而多元的地域风采,描绘各美其美的“诗和远方”。比如《恋恋茶园》结合浙江丽水市的农耕文化和茶文化背景,展现了古堰画乡、九龙湿地、云和梯田、大木山茶园等景区的美景和底蕴;《等你三千年》通过古今爱情故事引出邯郸“一座等了您三千年的城”的城市文化IP,观众纷纷感叹该剧“给河北文旅上大分”。
此外,作品联动景区,将“剧中游”和“景中游”融为一体,是再好不过的旅游推介片。
浙江文广旅和湖州文旅联合宣发《橘子汽水》,在线下景区铺设海报打卡点,向广大游客推介南浔古镇;《我是猎手》线上播出和线下宣发同步进行,联动景区铺设海报大屏宣传,将“剧中游”和“景中游”融为一体。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正让更多大美山川、文脉古韵被看见。故事发生地→拍摄地→打卡地的闭环正在形成。
政策+市场,文旅微短剧蓄势待发
为吸引微短剧项目入驻,不少地区出手将资源大幅度倾斜,不少业内人士均有感受:最“卷”的当属浙江,比如杭州市余杭区直接设立了总额2亿元的网络微短剧发展基金,给予微短剧创作全方位扶持。
一方面,浙江原本就有横店、象山等影视基地,本就具备产业链的先天优势,加入这场优质剧组赛可说是当仁不让。
条件相似的地区还有陕西西安、四川成都、山东青岛等地,文旅短剧一时风光无量,各大剧组也在政策红利下各自操作“猛如虎”。直接的现象就是,农历春节以来四个月的时间内,广电总局两批28部推荐作品,全年制作任务立刻完成了近三分之一。
但人人都赞成的新风口,背后也有难言之隐,文旅短剧至今没有真正诞生出一个爆款IP来撑场面。例如被寄予厚望的《我的归途有风》,作为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衍生短剧,播放量近2亿,但这个数字在动不动以十亿计流量的短视频平台也只能说表现平平。
要知道,《去有风的地方》对取景地大理的旅游提升效果明显,一直是各地文旅部门开会时热议的话题之一。据《云南日报》报道,《去有风的地方》播出之前,凤阳邑茶马古道每天游客量50到100人,播出后第3天到第5天,游客量每天暴增至500到1000人。
直到现在,《去有风的地方》的拉动效应还在持续,今年“五一“前,各种以这部剧为主题的大理旅游线路产品仍然在热卖。
所以当《我的阿勒泰》火了以后,对正在“摸方向”的文旅短剧市场确实也是打了一次强心针,也让地方文旅局看到了文旅剧走红的可能。
同时,《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2027年将超过1000亿元,潜力肯定是有的。
此外的数据表明,在供给端,2023年微短剧拍摄备案集数同比增长28%;在需求端,2024年第一季度,抖音和快手两大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亿短剧数量同比增长65%。
由此可见,微短剧市场呈现的供需态势两旺,只不过渗透文旅短剧的思路或许该变一变了。
“上分”的赛道区别于传统“爽剧”
如果说传统微短剧赛道创作者擅长的是“霸总”“雌竞”“手撕”之类的剧情,收入主要来自用户付费,那么文旅剧由于内容创作受限,论收益自然比不过传统短剧,所以创作者对文旅剧不大感兴趣。
不难看出,传统微短剧是从下往上做,文旅短剧需要从上往下,传统影视人与微短剧创作者的底层创作逻辑是完全颠倒的。
从《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这些剧爆红来看,在内容创作上,不难看出文旅剧还是以内容为主,文旅只是背景板。表面看,推介的内核很淡,实际上播出以后,处处是文旅,撩拨了观众想去旅游的心,但大部分文旅类微短剧做的不接地气,故事性较弱,只是一味地宣传本地特色旅游资源,这也导致这些短剧反响平平、难以出圈。
相比传统影视,微短剧成本低、制作周期短,更多的是在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让观众体验到在地文旅特色。
微短剧需要宁缺毋滥。好的故事、好的创意是“短剧精品化”的基石。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馆》、《古相思曲》《执笔》《河姆渡的骨哨声》等,预算有限的小成本用心之作精良之作。“文物拟人化”“逆向穿越”“内核优秀”“立意高远”的微短剧创意更受欢迎。
提高准入门槛也是为了保证短剧市场的良性发展。旅游规划专家曹洪仁表示,要实现短剧的精品化,一般情况下更大的资金投入和更高的准入门槛会创造更多精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大制作才能出精品,而是要通过合理的资金分配,对剧本,导演,演员,创意,提出更高的标准,通过设立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可以筛选出那些真正有品质、有创意的短剧作品,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