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热点

厚植广袤乡野文化自信

“文化特派员”让乡村唱响共富之歌

  上周,浙江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文化特派员工作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公布了首批100位省级文化特派员名单。百人中,最大的48岁,最小的26岁,他们既有机关干部、高校老师,也有媒体记者、文化文艺协会、学会骨干,还有城乡规划师等,他们将分别结对100个村,以文化之力助推乡村振兴。

  那么,什么是文化特派员?百位文化特派员如何选“派”?他们将为乡村做点什么?

  厚植广袤乡野文化自信

  “文化特派员”让乡村唱响共富之歌

  ◎ 记者 贾 露

  当前,浙江农村正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浙江农村地区居民对高品质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旺盛,对推进文旅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挖掘提炼弘扬地域优秀文化更加期待,这成为浙江在中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的重要原因。

  一人一村

  以文化之力造成果、作贡献

  什么是文化特派员?

  《实施意见》中指出:文化特派员是党委宣传部门会同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按照一定程序选派,具有高水平文化素养及文化专业特长,指导乡镇(街道)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个人。简言之,就是让有文化特长的人派下去,参与指导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他们将通过“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肩负起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村的文化使命。

  《实施意见》中规定,文化特派员服务周期为两年,其主要承担“1+1+N”系列工作,即在所驻乡镇(街道)范围内,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或农村文化礼堂,开展N项工作任务,包括政策宣传教育、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资源挖掘、文化阵地提升、文化产业帮扶、文化人才培养与指导。

  对文化特派员的工作,浙江提出要做好资源整合、力量聚合、项目融合“三篇文章”的要求。“推出文化特派员工作,最终目的是以‘一个人,带动一个团,助力一个村’的方式,聚焦文化赋能,促进精神共富,推动乡村振兴。”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文化特派员这一创新之举,为的是联动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全省文化资源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为乡村全面振兴造成果、作贡献。

  办好“特”事

  既惠民生,也暖民心

  文化特派员的“特”,源自“特”精准地选派。

  文化特派员不是“单向度”式选派。文化特派员的情况被逐个“盘点”后,要再和基层需求一一匹配,基层想要什么样的人,人才想去什么样的村,省里来牵线搭桥,从“单向度”变“精匹配”,主打一个“双向奔赴”。

  浙江省农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顾兴国从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他此次的派驻点是嘉兴桐乡市河山镇八泉村,前天,他已到村里正式报到。

  这是顾兴国第五次来到桐乡,每一次都与蚕桑文化有关。而蚕桑文化,也是八泉村的“王牌”产业。顾兴国与八泉村的“配对”,无疑是一次双向奔赴的牵手。

  “在八泉村,几乎家家栽桑,户户养蚕,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产业。前几年,我曾来村里调研过蚕桑文化。”对于这个坐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桐乡蚕桑丝织技艺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轧蚕花”的村子,顾兴国印象深刻,也深感责任艰巨。

  “村里现在有多少桑树种植面积?”“蚕乡风俗体验馆平时有活动吗?”……报到当天,顾兴国就把村里的桑野岛、蚕乡风俗体验馆、乡村俱乐部走了个遍。虽然肩头的担子不轻,但顾兴国依然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期待。“我会结合八泉村的实际情况开展前期调查工作,进一步挖掘蚕桑文化资源,与此同时,做好农业研学课程的开发,竭力推动农文旅产业的发展。”

  “这几年,八泉村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但乡村经营的深耕,却缺少专业人才。”河山镇八泉村党委书记陈越新说,八泉村享受到了浙江“千万工程”的红利,自入选省级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以来,一直在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当下,我们的未来乡村建设亟须提档升级,正是需要人才支撑的时候,顾博士的到来,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作为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中唯一涉足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专业人才,顾兴国将自己定义为“桥梁”,他说,接下来,他将结合八泉村的资源优势,甄选农文旅产业发展良好的区域与八泉村开展结对学习、借鉴,助力八泉村的未来乡村建设从1.0升级至2.0版本,“文化特派员既是民心工程,也是民生工程。特派员的作用是既要让农民精神富裕,也要让农民实现物质富裕。”

  文化特派员的“特”,还源自他们“特”硬气地“后援团”。

  省农科院表示,接下来将全力支持顾兴国深入八泉村派驻点的工作,紧密围绕该村乡村文化建设实际需求,充分挖掘并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价值,推动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创意设计融合发展。

  文化特派员看似一个人,实则是一个“团”,他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们背后,有其所属单位的支持、平台的支撑、团队的协助。

  “文+科”

  深挖传统文化“土特产”

  文化特派员“特”,也在于他们承担的“特殊职能”。

  此次选派启动仪式流程紧凑,半天时间内不仅有工作部署,还设置了项目签约、表态发言、业务培训课程等多项内容。可以说是一次动员部署会,也是一次鼓劲会。目的很明确,就是帮助首批文化特派员“找重心、增信心”,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发挥作用。

  丽水学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叶小青,此次派驻结对的是景宁县大漈乡大漈村。最初得知消息时,她高兴地说,“遵循了我的想法”。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丽水人,叶小青对丽水当地的乡村更熟悉,也乐意为家乡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在面谈时,她坦诚地作了讲述,结果如其所愿。

  浙江省社科联规划处二级主任科员胡逢阳是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之一,他将派驻杭州淳安下姜村。结合上述“特殊定位”,他说,“我将依托浙江省社科联的平台优势,帮助提升村里生态水景演出的节目质量和村民文化素质,激发乡村文化队伍的活力与潜力。”

  江山市清湖街道清湖三村是一个有着3600年历史的古村,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是当下发展的难点。这些年,村庄对文旅融合、传统村落保护等方面人才求贤若渴。此次担任该村文化特派员的,是来自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胡孝君,他的专长就是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进行整体规划。

  作为浙江在全国首创的探索性工作,文化特派员如何开展工作尚无先例可循。记者注意到,针对文化特派员的工作,《实施意见》制定了评价激励措施。浙江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发挥优秀文化人才促进基层文化建设作用,是深化“千万工程”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抓手,也是实现基层文化建设提质扩面增效,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路径。

  相较已在浙江的田间地头耕耘了二十多年的科技特派员们,文化特派员显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夏学民表示,二十多年前,一批批科技特派员奔赴浙江的各个乡村,他们走出课堂、实验室,奔赴山乡,在浙江的田间地头扎根、发芽。二十余年来,他们推动农民增收超数十亿元,培训了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的乡土科技人才长。他建议,文化特派员要认真发掘当地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家风家训、家谱族谱、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无形财富,通过“生态+科技+文化”把这些“土特产”与现代工业设计相结合,打造出有创意、有品质的极具附加值的农产品和乡村文化项目,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助力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江南游报 热点 00003 “文化特派员”让乡村唱响共富之歌 2024-05-16 江南游报2024-05-1600006;江南游报2024-05-1600007;江南游报2024-05-1600008;江南游报2024-05-1600010 2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