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乡村旅游

解锁浙江省山区26县
共同富裕的新“打开方式”

  解锁浙江省山区26县

  共同富裕的新“打开方式”

  ◎ 施琳霞(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浙江的光荣使命,推进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推进山海协作的重要举措。山区26县能否守住绿水青山助推乡村文旅的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事关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全局。其次,浙江山区26县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5%,人口接近全省的24%。26县的优质旅游资源丰富,拥有5A级旅游景区6个,世界遗产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1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占山区26县比例的42%;省级生态经济地区8个,占到全省省级生态经济地区的53.3%。山区26县乡村旅游必须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能否着力补齐短板推进协同合作、融合发展、提质增效是重要任务。

  课题组通过区位条件、客源条件、环境条件、社会条件、效益条件等五个层面来综合评定浙江山区26县的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总结出26县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经验。

  第一,技术性点面层次协作:树典范。主要通过:1)“造月工程”,共造高能级旅游核心吸引物,其目标是争取每个县拥有或纳入培育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以提升山区26县旅游高质量发展;2)“山海协作”,共建生态旅游文化高地,其目标是解决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不均衡问题,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逆向流动,例如建设省级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诗路怀古、瓯越风情、红色研学、康体养生、佛道寻禅、乡居耕读、童话寻梦”7条山海协作最美生态旅游线路。

  第二,功能性中间层次合作:寻突破。主要通过:1)依托浙江山区文旅资源和产业,共树浙江乡村文旅新IP,如“百县千碗”“浙韵千宿”“浙派好礼”“浙里演艺”“浙里千集”等;2)鼓励多主体参与协同创新,探索同级村联动、省市县三级联动、政企校联动等多种模式,如“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共富发展模式,由省委农办、省乡村振兴局牵头的全省新型帮扶共同体等;3)推进开放平台共建,促进山区26县在产业、要素、人才、资金、信息、数据等要素的流动畅通“省内循环”,目前已逐步形成“产业飞地+产业基金+产业链互补”的互惠互利、共赢模式。

  第三,制度性纵深层次协同:分阶梯。主要通过:1)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遵循“1+2+26+N”政策体系,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2)关于山区26县旅游协同发展缺少针对性、专业性的政策指引,但在文旅高质量发展中提及分层分类分批次发展。

  共同富裕视角下的26县乡村旅游实现协同共生发展路径可重点围绕以下层面:

  第一,协同主体倡导“政府+企业+院校+协会+居民+游客”模式。保障“一县一特色、一县一品牌”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要提倡“政府引领、企业参与、院校辅助、协会监督、居民入队、游客反馈”相结合,实现乡村旅游的需求端和供给侧高度匹配。一是提倡26县的文旅部门应加强横向沟通、共谋发展,尤其是共同策划26县独特的文旅IP;二是积极引入海内外大型文旅集团、地产集团等,主动对接乡贤、有志青年、媒体、旅游机构和旅行社;三是提倡院校培养和选派优秀的师生代表参加文旅项目运营;四是提倡成立由政府、企业、村镇干部、当地居民、文旅专家等共同组成的山区26县文旅发展协会;五是积极探索“服务小时换旅游机会”的机制实现山区26县居民参与旅游服务、26县村村互换、县县互游,实现山区26县的旅游内部循环;六是开创游客反馈渠道或者平台,利用大数据捕捉游客需求。

  第二,协同要素倡导“政策+生态+文化+人才+信息+技术”模式。山区26县的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需整合多要素,要重点关注政策共通、生态共治、文化共传、人才共通、信息共享、技术共创,实现协同要素六位一体的县域旅游共生关系。一是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政策要继续升级;二是坚持以青山绿水、文化基因为基础,打造休闲、康养、文化等功能融合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三是鼓励乡村文旅技术创新、信息共享,尤其是浙江山区乡村农旅一体化互动营销平台、乡村旅游服务数字化应用;四是重点协同人才,既要加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主心骨”“领头羊”作用,也要鼓励有经验、有想法、有热情的青年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形成“乡村文旅人才蓄水池”。

  第三,协同创新探索“平台+项目+业态+品牌”模式,实现“工作有抓手、实践有成效”。一是平台创新,要依托“浙江省山区26县开放平台”,开拓文旅项目、产品、资金、地产、人才、运营等多个层面的交流互通;二是项目创新,要在山区26县的重点旅游培育工程中凝聚合力并加强联动;三是业态创新,可打造“农业+工业+旅游+研学”的学习型旅游体验、“民宿+美食+旅游+文艺+健身+节庆”等多元业态组合方式,其中乡村节庆的创新可按照“一县一节庆、一月一品牌、县县共合作”的模式,围绕“乡村+音乐”“乡村+艺术”“乡村+农业”“乡村+体育”“乡村+科技”“乡村+休闲”等六个方向创新多元化主题。四是品牌创新,如打造以山区非遗美食的传奇故事和文化底蕴为核心的“山味传奇”、以山区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科普为核心的“山野寻踪”、以山区古建古村和酒店民宿为核心的“山涧美宿”、以山区节庆文化和旅游体验活动为核心的“山有一节”、以山区农产品和文创为核心的“山间有物”等文旅新IP,串联起山区26县的文旅资源。

  第四,协同效应要兼顾“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一是生态效应,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可完善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新模式优化重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通过生态补偿制度及EOD(生态环境导向)发展模式等探索山区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新路径。二是经济效应,要通过文旅发展促进“三产”融合,更要关注山区旅游业在经济总量与增幅、对县域GDP的贡献率、解决劳动就业量、农村居民的人均生产总值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差等。三是社会效应,要重视山区旅游发展能否“连一批产业、富一方百姓、带一片区”,更要重视旅游发展之下各县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县域一体的规划建设体系、高效联通的交通网络体系、全域统筹的保障支撑体系“四大体系”是否更加完善。

  课题来源: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

课题名称:共同富裕视阈下浙江省山区 26县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2023N113)


江南游报 乡村旅游 00014 解锁浙江省山区26县
共同富裕的新“打开方式”
2024-06-20 江南游报2024-06-2000007;江南游报2024-06-2000008;江南游报2024-06-2000009;江南游报2024-06-2000012 2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