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产业:千亿投资能回本吗?
随着2024年2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发布的《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中国文旅领域正式迎来了沉浸体验的黄金时代。
沉浸产业:千亿投资能回本吗?
◎ 记者 王 珏
在文旅消费不断制造话题的当下,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成为消费新亮点。
《2024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沉浸产业消费市场规模已达927亿元,投资规模上升至1006.3亿元,总产值更是达到了1933.4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2400亿元大关。
那么,这么大体量的投资能够回本吗?
数字艺术展
目前,国内数字艺术展有两种,第一种形式就是博物馆场景下的数字艺术展,偏教育或是美育类;第二个类型就是偏商业展览,像梵高、杜尚的等作品的一些沉浸式数字展。
国内知名展陈公司黑曜石展示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汤余刚说:“博物馆场景下的数字艺术展,不管是预算,还是其他方面,至少一半的重点要放在教育或者美育方面,毕竟是在博物馆这个场景里做的,可以理解为博物馆常设展览的一个有益补充,它并不追求最大的商业价值。”
这种属性,也决定了此类博物馆展览变现并不容易。
目前,数字艺术展的收入有三部分:门票、衍生品出售、制作体验费用等。偏教育与美育方面的展览,票价与衍生品价格并不高,多在百元之内,甚至50元左右;偏商业的数字艺术展览,票价相对较高,衍生品相对更多样,价格高低不同。
汤余刚表示,偏教育与美育的沉浸式数字展,能收回45%的成本,就已经不错了;偏商业的艺术数字展主要成本在支付昂贵的IP版权费,这部分占到成本的30%到40%,收益率并不高。
沉浸产业钱从哪里来?
根据《2023中国沉浸产业投资分析问卷》调研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沉浸体验项目的资金来源多样,其中项目出品方的自筹资金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占比41.92%。此外,经营利润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占比17.91%,体现了中国沉浸产业的资本循环和自我增长能力。
在资金供给方面,政府的角色也极为关键。地方国企通过多种渠道为沉浸体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包括银行商业贷款(16.91%)、政府专项基金(16.58%)、政府财政预算(16.24%)、政府资助(8.33%)和地方债(0.34%)。这些数据突显了政府在推动沉浸产业成长中的积极作用,这些资金将通过地方国企进入沉浸产业。
商业投资方面,虽然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的比重相对较小,分别为7.73%和1.67%,但这些资金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15.14%的企业获得过种子轮或天使轮的早期投资,2.08%的企业完成了从A轮到Pre-IPO的中期投资,而0.05%的企业成功上市,这些数据标志着行业中部分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成熟和活跃。
九大沉浸业态
根据《白皮书》,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球范围内进入“幻境国际沉浸产业平台”统计监测范围的成熟沉浸业态共有329种类型,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其中的171种类型。这些业态可以根据商业属性和消费人群特点被归类到16个细分市场,包括沉浸文化旅游、沉浸演艺演出、沉浸艺术展览等。
名单上的42项代表性案例,例如《华彩万象》、“EX机器人未来科技馆"“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上海天文馆”、《三体·引力之外》、"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东郊记忆"以及《长安十二时辰》,每一个都是精心策划的奇观,将大规模数字化视听技术应用到了极致,以沉浸体验俘获了观众的心。
这些项目不仅提供了前沿的娱乐体验,还直面了文旅行业面临的两大挑战:如何让文博场馆更具吸引力、如何将存量固定资产通过体验业态进行有效利用。这些“官方”解决方案,不仅给予了行业新的生命力,也为广泛的受众提供了一扇打开历史与现代、现实与幻想之间大门的钥匙。
沉浸产业怎么赚钱?
中国沉浸体验项目的收入模式主要基于"票务+衍生收入"的组合,这种模式在不同规模的项目中展现出各自的特点。
中小型沉浸体验项目以票务收入为主,中型项目的票务收入均占比高达71.92%,小型项目略低为71.60%。这显示出对于中小项目而言,入场费是其主要经济支柱,直接反映了消费者对其支付意愿。
对于大型沉浸体验项目而言,收入结构则表现得更为多元化。尽管票务收入依然占据重要比例,均占比为47.93%,但相较于中小型项目,大型项目在衍生收入方面表现更加出色。例如,衍生餐饮为这些项目带来了12.14%的均收入,短期引流活动贡献了11.72%,衍生商品也贡献了10.43%。
此外,大型项目通常还包括商业配套业态,通过招租或联营模式与合作伙伴共同经营,利用沉浸体验吸引的大量客流来获取在商业配套业态上稳定的租金或联营分成收入。更为关键的是,大型项目由于其显著的规模效应,常常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这使得它们更容易通过与第三方品牌的联名活动、赞助和广告合作来开拓新的收入渠道。这些合作不仅增强了项目的市场曝光度,也带来了额外的赞助和广告收入,这是中小型项目难以触及的领域。
总体而言,中国沉浸体验项目的收入结构展示了从小规模到大规模项目在商业模式上的逐步扩展和升级。大型项目利用其规模优势实现了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商业扩展的广度,而中小型项目则专注于消费者的直接付费,展示了中国沉浸产业在不同规模层面上收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除此之外,对于怀揣梦想、充满创意的年轻人而言,沉浸产业是展示自我的舞台。2023年,中国沉浸产业创造了92.8万个就业岗位,预计2024年还将继续新增20万个就业岗位。
其实,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的自我生长,沉浸产业的经济体量不仅标志着"智慧旅游沉浸体验新空间"的崛起,而且预示着这一领域将成为文旅发展的新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