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博物馆的“美术馆化”
小议博物馆的“美术馆化”
◎ 严建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考古与文博系原系主任)
在展览的历史与现状中,我们既看到了美术馆的博物馆化现象,也看到了博物馆的美术馆化倾向。
由于艺术作品本身的高自明性,以及理解的主观与相对的性质,对展品进行低度阐释是允许的。但如果博物馆也借此逃避展品阐释的责任,满足于将展品简单地放置在展柜中,只关注展览和展品的审美品质,把美视为展览的主要目的,那就是“博物馆的美术馆化”。
主张低度阐释的策展人认为,作品犹如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意涵是相对的,允许每个观众根据自己的理解释读,既无须由策展人来解释,也无法给出标准答案。
主张高阐释度的策展人试图通过详实系统的阐释,通过图像学、风格学和艺术史分析,将更多观众从自然审美引向专业审美,以达到更广泛和有效的美学教育目的。
如果说这是两种不同观念的冲突,那么,因放弃展品阐释责任而呈现的博物馆的美术馆化,其情况要复杂得多,通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展出理念变化和大环境的政策变更
早期的个人化收藏具有强烈的精英化色彩,收藏家竞相追逐杰作与精品。随着地方意识的增长、实证科学的兴起以及产业革命后产品代际更新频率加速,收藏的范域极度扩大、类型极度增加,收藏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重大转向,并呈现出明显的去精英化趋势。
物品的审美品质和经济价值不再是考虑的全部,甚至不是重点。社会记忆载体的角色、内蕴的信息与知识含量成为收藏关注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展览建设的重点转向了阐释,关注展品阐释的深度及其效果。
一个地方博物馆不再是仅展示馆藏精品,而是通过对作为记忆载体的展品的阐释向本地居民和外来观众介绍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然而,在一些负有传播使命的博物馆,尤其是地方博物馆,馆长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性质与任务。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工作重点就是向大家展示所收藏的精美物品。
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收藏理念没有与时俱进,依然停留在古董市场的价值观上,将美丽与珍贵视为收藏的第一要义。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他们热衷于到拍卖市场举牌购买“宝贝”。于是,我们在藏品清单上看到的是按艺术品材质分类的玉器、陶瓷品、青铜器、书画等,这与地方博物馆应该反映人们生产、饮食、服饰、交通、战争、教育生活等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要求相距甚远。
由于收藏主要局限在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物品,就从资源层面上为博物馆的美术馆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这种情形下,展览建设所关注的主要是艺术效果,一味朝审美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了博物馆的美术馆化。
展览设计团队需持续精进
通过展品阐释履行博物馆教育使命也对展览建设团队提出了不同于精品展的要求。精品展的建设主要关注展览的艺术与审美效果,工程内涵也多为标准化项目,比较接近于室内装修。
在这种情形下设计师主要考虑展览的美学品质以及为展品提供更好的空间环境,在设计布展时甚至不需要理解展品内蕴的文化意义。
博物馆工作的核心是通过策展与设计,构建出一个新的信息通道。新信息通道的构建过程就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展览中帮助观众理解展品的知识信息。在这项工作中,设计师希望观众对通过设计传达的内容有所理解,那他自己就应该先期进行理解,因为他不可能将一个连自己都不明白的内容通过设计让观众明白。
策展人必须沉下心来努力阅读相关的文献和策展文本,使自己对展览主旨与展品内涵有明确和深入的理解。在展品设计中,设计师还会进行古代事相的考证,否则就会违背历史的真实性。此外,他还要了解观众的认知与行为特点,保证设计具有更好的传播效益。
为此,博物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视觉传达,甚至包括生理学都是现代策展人和设计团队需要精进的方面,因为这对于帮助设计克服观众疲劳是有益的。这些都是一个博物馆展览的设计师应该掌握的。
如果建设团队既没有掌握上述知识与技术,又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那就只能满足于视觉效果,其结果就是博物馆的美术馆化。
观众行为与动机的成长
不可否认,许多观众即便是到地方博物馆参观,也是为了观看宝贝,尤其是镇馆之宝。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历史的惯性。长期以来人们所遇到的展览都是“精品展”,久而久之,在他们的心目中,博物馆就应该如此。在这方面观众与上述的馆长类似。
另一方面,这也与教育传统有关。我们的教育传统具有较强的功利色彩,人们总是期望学习能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博物馆教育是一种非正式教育机构,其教育目的主要是使观众更全面地发展自己,通常不会有显性的利益回报。这种情形会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相比于欣赏,是一个更辛苦和费神的过程,所以人们通常会满足于视觉上的观赏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博物馆的美术馆化倾向。
但这并不代表全体观众的想法,也有许多观众是带着困惑和问题来的,希望能寻找到答案。如果展览在阐释与传播方面缺乏能力,无法为他们解惑,不能给他们带来新知与启发,他们会逐渐失去学习动力。
相反,如果展览具有良好的阐释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有效解决困惑,他们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会增进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事实上如果我们在这方面获得成功,我们便培育了更健康的博物馆观众市场。而当人们开始习惯于为了知识、情感与价值观而去博物馆开启探索之路时,阐释与传播就会受到激励,反过来推动博物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在这样的互相影响和推动下,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会大幅提升,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多闪烁智慧之光而变得充实和精彩。
这终将会导致博物馆与时代需求脱节,从而被当代社会抛弃。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于博物馆人对当代博物馆责任与使命的正确理解,对展品阐释在履行使命中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收藏政策,真正成为社会记忆的采集者、保存者、研究者与阐释者,并以此服务于人类的学习生活;其次是博物馆展览的建设者要加强博物馆学教育,正确认识展览建设工作的责任与内涵,增强阐释与传播能力,使博物馆成为真正的学习乐园;最后,通过推出引人入胜、具有良好传播效益的展览,使观众在愉悦和美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启迪思想,增强学习动力,并以此为契机改变对博物馆的期待。当观众带着求知的愿望和信心前往博物馆时,博物馆才真正为自己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找到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