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行”并重的高校博物馆
显山露水成暑期游“第二课堂”
“物”“行”并重的高校博物馆
显山露水成暑期游“第二课堂”
◎记者 刘 青 通讯员 盛 晨 楼玮玥
在这个文博浪潮“席卷”下的暑期,早就成为研学、亲子类旅游首选地的各大高校仍有居高不下的热度,不过,其中一些“藏身”高校的博物馆开始露出真面目,且颇受关注。它们以大学学科特色为依托,承载着某一领域的专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其中一些馆藏精品更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也是一窥各地文化与文史不可小觑的宝贵财富。
纵观世界,可以说一流的高校势必拥有精彩的博物馆。比如英国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本身就是英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美国耶鲁大学的收藏始于18世纪,大学内的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是北美最受欢迎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除了是美国古植物学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亦是美国第二大恐龙遗骸资源库,保存着世界上最大的、完整的雷龙骨架。
这些气质鲜明的“第二课堂”,正成为一个文旅新现象,带人们去发掘教科书之外的珍贵宝藏。
告别“深藏不露”的良好实践
今年上半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曾公示了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一级博物馆名单。在123家上榜博物馆中,上海大学博物馆等三家高校博物馆在列。此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等已入选一级博物馆。
在当下的文博热中,一些高校博物馆走出“象牙塔”,与国博、省博同台竞技。不过,在高校博物馆序列里,能被“定级”的只是凤毛麟角。记者通过了解北京的一些高校博物馆发现,高校博物馆总体上呈“小而精”特点,更突出教育和研究功能。由于身处校园内这一特殊原因,高校博物馆“能见度”依然不高。不少人表示没有听说过大学里有博物馆。而在另一端,呼吁高校博物馆加大社会开放力度的声音却越来越多。
回顾世界博物馆发展历程,最早的博物馆便是利用收藏的器物开展学术研究。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的内涵不断丰富,但教育和研究始终是应有之义。多位从业者表示,高校博物馆理应优先服务于高校的教育研究工作。比如位于北航的航空航天博物馆,门口指示牌写着《航空航天概论》上课地点——《飞机结构》单元在前厅西侧、《发展概况》单元在停机坪大厅,还有《航空发动机》《导弹设计》《航空宇航技术》等大学课程也在博物馆内教学。
“博物馆里的展品就是教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首席专家韩国军说,在博物馆里教学,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飞机设计的技术要求和结构受力分析等特点,还能领会技术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这是图书馆、陈列室无法替代的。
记者了解到,一些高校博物馆在满足学生教学科研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打开大门,向社会开放。例如,清华艺博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观众可购票观展;北外世界语言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提供免费讲解服务;也有部分高校博物馆仅接受单位团体预约参观,未向校外个人开放预约。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馆制宜。”清华艺博常务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杜鹏飞认为,一些高校博物馆虽然资源有限,但仍然可以找到适合的方法,与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社会宣教工作形成良性互动。
交流共新的博物空间
在浙大紫金港校区,有一座以灰红为主色调的博物馆,这就是浙大艺博馆。这座四层建筑由美国纽约格鲁克曼·唐建筑师事务所主持设计。走入“造物之美”展厅,从玉器、青铜的刚柔并济,再到陶器、瓷器的返璞归真,艺术与考古交融贯通。这其中,最为引人注意的便是颜真卿的《西亭记》残碑,这是唯一一件颜真卿宦游湖州时期的存世碑刻。
不做“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博物馆,从设计之初,浙大艺博馆就立志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探路,注重实物教学、以实物为证据进行研究。2019年9月,浙大艺博馆正式开馆,并向社会公众开放。
迄今为止,浙大艺博馆已成功推出了数十场展览:“汉唐奇迹——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浙大艺博馆将馆内四号展厅作为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常设展厅,以孜孜不倦的“学术人”姿态开展研究和成果利用,不断推陈出新,助推文明交流互鉴。
而除了服务浙大师生,浙大艺博馆也辐射社会公众,配合展览推出了“方闻艺术与考古”“浙大东方论坛·文明之光”“艺博文化”三大系列讲座,主题涵盖历史、考古、艺术、建筑等多类学科,传播最前沿的艺术与考古学术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浙大艺博馆还定期举办实验性活动坊和实物教学的艺博体验坊,并在这个暑假与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联合举办“非遗之美”体验营。
著名考古学家、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刘斌说:“我们珍视每一位来访者的体验和感受。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历史与文化的场所,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的博物馆。我们将加强交流与合作,举办更多高水平的展览与教育活动,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