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式爬山,
是“双向奔赴”还是“单向付出”?
陪伴式爬山,
是“双向奔赴”还是“单向付出”?
◎ 记者 贾 露
登山,作为一种既能锻炼体魄,又能欣赏大自然壮丽风光的户外活动,无疑已成为众多年轻人和运动爱好者的首选。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假期,许多人选择了攀登泰山和黄山。国庆将至,也有不少人继续选择以登山的方式,去探索那些平日里无暇顾及的美景。然而,这项“耗时又费力”的活动,对登山者的体力、耐力和毅力都是相当大的考验。对于初学者或体能稍逊的人来说,想登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登山“陪爬”服务应运而生。
记者注意到,近期,网络平台涌现了众多提供登山陪爬服务的广告。短视频平台上,带有“陪爬”等字样的账号更是层出不穷。这种“新服务”会根据客户的体能状况、登山经历以及个人兴趣等,量身打造登山路线和陪同计划。这种为顾客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体验,正逐渐赢得市场的青睐。然而,“陪爬”人员是否具有专业技能、能否确保服务质量、如何避免安全隐患、出现纠纷怎么解决等,都是当下登山“陪爬”市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逻辑与机遇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而登山作为一种结合了自然美景与身体锻炼的活动,自然成为了众多人的首选。再者,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然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体验。登山“陪爬”业务,也是源于市场对于个性化、定制化服务需求的增长。不能否认,登山“陪爬”业务顺应了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潮流。
而爬泰山、黄山等名山,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泰山主峰海拔高达1545米,对攀登者的体力和毅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带着孩子的旅客和年纪较大的老人来说,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顺利爬上泰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所谓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一个有体力、有经验的爬山“搭子”,就能够满足想爬山却无法凭一己之力完成心愿的部分游客的现实需求,他们的出现,优化了一定的登山体验,让不少对爬山望而却步的人们有了登顶的信心和勇气。
有了“陪爬”者分担登山旅程中的“看娃”“负重”“情绪缓解”等问题,攀登名山似乎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登山者有了更多的精力看风景、拍照片,而“陪爬”者所提供的专业的路线规划、经验指导、情绪价值,也让这段旅程的效率有效提升,让行程的趣味性和社交性更为浓厚。
与此同时,随着“陪爬”市场的不断扩大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登山教练、向导、装备租赁商等开始涌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相互协作,共同推动了登山“陪爬”业务的迅速发展。
一位承接登山陪爬服务的中间商说,接连到来的中秋、国庆两个假期使得订单量增长,甚至“从9月中旬一直到10月中旬已经全部排满”“团队6个人,平均月入15000”。可见,登山“陪爬”业务的兴起,存在市场发展的逻辑。
隐患与挑战
乍一看,登山“陪爬”业务本质上跟某些景区提供的“无痛爬山”服务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在客观上降低了登山的门槛,优化了游客的登山体验,让不少对登山望而却步的游客有了登顶名山的信心和勇气。然而,目前,大多登山“陪爬”服务都是通过短视频平台、网络社交平台进行预约、交易,具有随机性和不可控性,且市场上“陪爬”者的准入门槛较低,缺乏完备的约束机制,从业人员除了大学生外,还有一些民宿老板、登山爱好者等。这些因素均可能演变为安全隐患。
首先,安全性是“陪爬”服务的基石。登山“陪爬”服务必须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尽最大可能排除风险因素,保证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对于提供“陪爬”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必须严格审核其资质与经验,确保他们具备专业的登山技能、紧急救援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登山前的风险评估、天气监测、装备检查等环节,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必不可少的,是为每位客户购买相应的保险,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其次,专业性是“陪爬”服务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仅体现在对登山路线的熟悉程度上,更在于能够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提供科学合理的登山建议与指导。因此,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是提升“陪爬”服务质量的关键。同时,鼓励服务提供者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多具有特色的登山路线和体验项目,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再者,价格竞争不应成为牺牲服务质量的理由。在“陪爬”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服务提供者应坚守诚信经营的原则,避免通过降低服务质量来争夺市场份额。相反,他们应该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客户体验等方式来赢得客户的信任与口碑。
同时,随着登山“陪爬”服务市场空间持续扩大,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也需要及时跟进。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应联合网络平台,制定相应的标准、服务规范,发布合同范本,以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确保游客可以获得安全、舒适的登山体验,推动“陪爬”这项新兴服务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记者手记
当前,大众的精神需求日益多元,“陪爬”服务精准抓住客户需求,不仅提供体力上的照应,还能带来心灵上的慰藉与鼓励。说到底,这项新生业务是因市场需求而引发的双向选择,本质上,它属于信用经济范畴。此外,它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专业和个性化的登山体验,并且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这既是市场需求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不过,“陪爬”服务毕竟是新兴赛道,其服务内容界定、双方权责明晰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如何依靠契约来规范和管理这一兼职市场,这是“陪爬”从业者出发前必须做的功课。无论是“陪爬”者还是消费者,都应进一步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在下单交易前,做到“有言在先”,尽可能对相关问题进行书面约定,避免在偶发事件出现时陷入“拉扯”,带来不必要的纠纷。如此,让登山“陪爬”服务真正有“景”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