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开义:从生活到生命的一场表达
![]() |
齐开义:从生活到生命的一场表达
◎ 记者 王 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和齐开义的谈话从山东济南的汉碑开始。
也许是汉碑的忠实粉丝,也许曾是山东济宁博物馆的馆长,也许曾经摩挲过济宁每一块汉碑的每一缕痕迹,说起书法,齐开义自然而然的把话题带到了汉碑。那种沉浸其中的欢喜,是真诚的表达。他欢喜于汉碑的朴拙,沉溺于汉碑的生命烙印。
“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的汉碑最著名的有曲阜孔庙的礼器碑、范式碑、乙瑛碑、郑固碑、武荣碑等,这些都是天下名碑。你每天看着,你就知道,这个隶书应该写的具有庙堂之气。端庄,浑厚,大气,这是隶书的正宗。”齐开义对汉碑的介绍如数家珍,好似在说汉碑,又好似在说自己对书画艺术的理解。“我写字最早还是临了很多汉碑。在汉碑里面,曹全碑比较优美,乙瑛碑比较典雅,而我最喜欢张迁碑,比较朴拙与厚重。”
成 象
从对于汉碑的喜爱和研究,再来看齐开义的作品,就越发能够读出作品的深意。
齐开义的作品,线条时而有力,时而有逸,他试图在每一笔中,留下笔墨最天然的形态。你可以在这一笔一画中,读到作者对于生活与生命的理解。“自然是最美的,但有时候需要我们主观的去表达。由此我们对于生命的解读,会成为作品最重要的生命。”
作品的真正价值是什么?齐开义用笔墨的精神回答着这个问题。在他的每一幅作品,我们都可以读到一种精神的传递。有力的,厚重的,潇洒的,闲适的。
在读作品《冷香》时,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闲适想象;在读作品《映日荷花别样红》时,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盎然生机;在读作品《遥望微湖山水翠时》,一种广阔和悠远跃然纸上……
这个世界有很多的样子,在齐开义的作品里,这种样子是生命旅途中的风景。
意 象
齐开义说:“就像文人画,它追求的是一种主观的精神,而并非是技法的完美精湛……文人画是精神自由的一个象征。”
“你看苏东坡画朱砂色的竹子,自然界没有这样的竹子。也有艺术家把牡丹和梅花画在一个画面,这是两个季节的植物,自然界做不到的事情,在心里想,便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所以中国画一直是在追求一种意象性。”
如此去看齐开义创作的《徽州印象》,意象便成了旅途中的另外一种风景。也正是由这些作品逐渐构建了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内心很柔软的人是不可能呈现出很豪放的作品的。”如其开义自己所说,在他的作品里,一笔一画想要描绘的是他作为主体在作品中的精神呈现。
这些画作里,在不同层次的浓淡水墨之间,用“飞白”(“飞白”是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与浓墨、涨墨(浓墨是书法和绘画中常用的一种墨法,它指的是颜色较深、浓度较高的墨水;涨墨指的是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产生对比,以加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又利用“飞白”使书写显现苍劲浑朴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增加情趣,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这或许是齐开义书画作品与汉碑之间有一种忽呼应。
真 象
齐开义对于自己作品的审视,也是对于这个外部世界的审视,更是对于自我内心的审视。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审视的过程中,他的作品不会被世俗裹挟着前行。
从最开始沉迷于隶书,到逐渐开始感受草书中的酣畅淋漓,这是齐开义生命的一种蜕变。
“人的心境,必然决定了画境中的语境。”
就像这一场谈话,从汉碑说到文人画,再说到东方审美的核心。说到齐开义自己的作品并不多,但我们又可以在这些言语中,了解到一个艺术家对于自己作品的想象和追求。
落笔的干脆,用墨的豁达,选题的深情,组成的是齐开义对生命美学的理解。
著名美术评论家郎绍君先生评价齐开义的草书作品,笔力雄健,有酣畅淋漓之妙。见字如见人,齐开义为人也当如是吧。
这场聊天,天南地北。就像齐开义在博物馆的几十年生涯,广博且厚重,就慢慢的沉淀于生命里,呈现出生命丰富的色彩。作品是齐开义的一面镜子,他看着这面镜子,自省内心,外观世界,最终将其凝固为生命的一张张剪影。写什么,画什么,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生命与这个世界最终在笔下呈现出了现实掩盖之下的万象。
齐开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四、五届理事,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济宁市朱复戡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多次应邀参加国内重大学术研究活动,参与撰写《中国民间美术史》及“九五”国家重点社科研究项目——《中华艺术通史·隋唐卷》等。出版有《齐开义书画作品集》《拓片技法》《中华书法》(二人合著)《中国书法家全集·林散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