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文艺赋美

建设美丽浙江,文广旅系统要跨前一步

陈广胜:以文艺赋美促艺术普及
探索“美美与共”的公共文化共同体

  建设美丽浙江,文广旅系统要跨前一步

  陈广胜:以文艺赋美促艺术普及

  探索“美美与共”的公共文化共同体

  日前,省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文艺赋美工程 促进全民艺术普及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我们在之江文化中心举行主题活动,目的就是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和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将两项“微改革”工作抓得更扎实。

  美丽浙江建设正迈向彰显精神共富的新阶段

  2014年5月也就是10年前,省委出台了《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美丽浙江建设深入人心,涵盖了城乡区域空间布局、自然生态保护、环境综合治理、优化人居环境、弘扬人文精神等方方面面。我省既要注重物质层面的财富积累、环境美化,还应高度关注精神层面的心灵充裕,这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然选择。

  2022年9月,我省启动实施文艺赋美工程,至今刚好2周年。“赋美”两字是我搭配的,与“赋能”相对应。

  首先,文艺赋美是由小切口形成大撬动的强杠杆。这项工作的切口很小,一开始更多依靠像浙江音乐学院、艺术职业学院、旅游职业学院等高校学生,试水时疫情还没完全过去,但省厅经过评估,于2022年国庆前先在杭州试点,趁秋风送爽之时果断推出来了。在很短时间内,文艺赋美的“星火”迅速成燎原之势。2023年,全省组织艺演35万场,参演志愿者达6.5万人,实现了由“盆景”向“风景”的跃升,有效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其次,全民艺术普及是文艺赋美持续展开的绚丽画卷。推进全民艺术普及,是实现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我看来,人除了智商、情商外,还有美商,即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就好比提升全社会的美商。文艺赋美从起步时的星星点灯,到目前虽已全面铺开,但主要方式仍以街头艺演为主。如何抓好文艺赋美2.0,在宗旨把握上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贴社会公众的需求。

  第三,公共文化共同体是推动精神共富的新模式新载体。所谓公共文化,是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形态,目的是让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这么多“人人”,本身就意味着开放共享。对各类公共文化机构、设施,在坚持专业分工的同时,不应过于条块分割,而完全可按照平台思维,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换句话说,既可以是同类的省市县乡村多级联动的文共体,也可以是跨界的多功能集成的文共体,总之是“美美与共”,是一种推动精神共富的模式创新、组织创新,能更大程度集约利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1+1大于2”的效应。

  以文艺赋美催生全民艺术普及的万千气象

  文艺赋美2.0的实质,是将“赋美”泛在化,以更宽视野创新全民艺术普及的实现形式、活动载体和运营空间,形成文艺组织新生态,通过艺术普及充分体现以文化人、以艺载道,实现“共富”与“共美”相协调。省厅制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到2027年工作目标,要求形成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标志性成果。

  街头演艺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能丰富大众精神生活。从杭州西湖景区到衢州水亭门、临海台州府城,各地举办形式多样的融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街头表演,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品味和艺术气质,但此项工作还要迭代完善。要继续整合地域特色品牌和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定点与流动、定期与机动相结合,推进街头演艺提质扩面,着力打造200个以上精品点位。

  同时,今年以来,省文化馆“全民艺术学堂”火爆出圈,已8次登上央视,让大家看到群众对文化艺术的热情,也从需求侧对供给侧发出了强烈信号。哪里对文艺有呼声,文艺赋美的战线就应延伸到哪里,这是公共文化服务链拓展的天条。要加强顶层设计,着力优化课程体系,加快整合优秀教学资源。艺术培训对人是一种赋能,相当于“授人以渔”,通过赋能而赋美。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艺术培训,统筹布局培训空间,善于调动文艺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公益性培训的积极性。要基于公共文化机构设施资源的盘活,加快构建“艺术自习室”网络。要依托“浙里文化圈”平台,加强线上线下联动,不断拓展内容多样、精准便捷的艺术培训矩阵。

  乡村文艺品牌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像“村晚”就发源于我省丽水庆元,是浙江人民的智慧结晶。文艺赋美工程当初在丽水落地,就将“村晚”作为向广大乡村延伸的重要抓手。这也引出一个思考,如何更好统筹省市县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的问题。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持续擦亮“钱江浪花”这一金名片,通过优化组织管理和调度机制,大力推进文艺下乡。要充分发挥群众文艺团队作用,注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老百姓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乡村文艺,促进“村晚”“村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康发展。

  最后,以文艺赋美促艺术普及,关键在人,关键靠人。文化馆工作者是深化文艺赋美工程的重要力量。当下,亟需思考如何做一些能够留下价值的事情,而不是完全化作沉没成本、价值几乎为零的工作。同时,还要一手抓群众性文艺团队,一手抓志愿者队伍。对前者要提升存量、拓展增量,统筹推进“三团三社”建设,大力扶持一批合唱团、舞蹈团、室内乐团等优秀群众性文艺团队;对后者要进一步扩容、激活,尤其要广泛调动大学生、年轻人的青春活力,使文艺赋美不仅是一场场具体活动,更成为一种价值观,化作越来越多人身体力行的实践洪流。

  打造属于浙江原创的公共文化共同体

  公共文化共同体是浙江的原创。文共体的生命力来自实践、来自需求,但要行稳致远,就亟须系统性部署,让各文化空间“各美其美”,又通过创新实现“美美与共”,让由我省原创的此项实践更好开花结果,成为浙江争创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的重要改革标识。

  省厅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梳理了文共体的基本类型。

  一是总分馆制型。以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例,指通过业务条线的上下贯通,构建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的总分馆运行模式,通过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内容,实现优质资源下沉,为社会提供更均衡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尤其嘉兴市自2016年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为核心,成功创建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但这项工作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下一步亟需深化完善。

  二是嵌入融合型。以博物馆嵌入图书借阅专区为例,指在公共文化场馆跨界延伸服务功能,嵌入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或者在非公共文化场馆融入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服务模块,有效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公共文化空间既有专业化分工,又可以承载多功能需求。跨界融合的实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融合,其底层支撑源于多领域、多机构、多平台协同下的资源融合。为此,要加强公共文化单位尤其是省属单位之间的联动,彼此开放空间设施进行功能模块互嵌,先行培育一批典型案例。对各单位的闲置空间资源,更要以开放的心态与措施充分盘活利用。

  三是服务联盟型。以全民艺术普及共建联盟为例,指各类文化机构、组织通过成立联盟形成合作机制,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服务模式创新,实现功能融合、业务协动、优势互补,从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当今是一个常常面临重新洗牌、重修规则的时代,我们打造文共体,要勇于也善于跳出固有的“文化圈”,在更大的天地重构田园。

  以图书借阅一卡通为例,指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跨区域、跨领域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依托智慧应用系统开展一站式、一体化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上述类型各有特点,相互平行又互为补充,希望各地积极探索,不断涌现新的创造。

  需要指出,线上“菜单”是否丰富、精美,取决于顶层的整合力和操盘者的执行力。全省文化馆要成为真正意义的共同体,就有必要建构一体化“菜单”,不仅有品名,还有价格,这才能让大家点单。因为共建共享,就可用“统采分签”的思路,按不同空间距离的服务半径商定优惠价。总之,要大力加强系统梳理、综合汇聚,让能点的“菜”多多益善,形成特色化、品牌化、便捷化的全省群文供应链,并真正面向基层、乡村下沉服务,探索具有浙江辨识度和全国先行性的“文化点单”新模式。

  四是智慧共享型。在新时代打造文共体,亟须广泛运用数字化技术,以智慧应用支撑智慧服务,让公共文化24小时不打烊。要以“浙里文化圈”为依托,持续梳理优质数字资源,拓展线上服务渠道,加强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建设,集成多模块、一站式智慧文化服务,为文共体建设提供强大的数据与应用支撑。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深刻改变,也必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与之紧紧拥抱。比如浙江图书馆和蚂蚁集团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策划推进《四库全书》与文澜阁“书阁一体”虚拟空间展示项目,将文献、文物、古建、非遗等元素有机融合,就是很好的例子。智慧应用的着眼点在“智慧”,落脚点在“应用”,必须始终以用户为中心。要鼓励借助AI、AR等数智技术提升用户体验,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扩大传播范围,积极打造公共文化沉浸式服务新场景,更好展现浙江公共文化尤其是文共体建设的智慧与精彩。

  材料来源: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在浙江升华文艺赋美工程暨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主体活动上的讲话(略有删节)

  供图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陈广胜


江南游报 文艺赋美 00004 陈广胜:以文艺赋美促艺术普及
探索“美美与共”的公共文化共同体
2024-10-10 江南游报2024-10-1000006;江南游报2024-10-1000008;江南游报2024-10-1000012;江南游报2024-10-1000013;江南游报2024-10-1000009;江南游报2024-10-1000010;江南游报2024-10-1000014;江南游报2024-10-1000015;江南游报2024-10-1000016;江南游报2024-10-1000007;江南游报2024-10-1000011 2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