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传承
让城市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传承
让城市文化遗产“活”起来
◎ 记者 王 珏
10月12日,永康五峰书院迎来一场庄重的“五峰会祭”活动。作为 2024 年方岩庙会“问道方岩”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活动汇聚了陈亮研究学者、陈亮后裔以及社会各界人士200余位,共同祭祀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陈亮及程文德、程梓、应典、卢可久等先贤。
永康五峰书院历史悠久,是文人学士讲学论道的胜地,朱熹、吕祖谦、叶适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南宋时期,陈亮在此弘扬“经世致用”主张,使其成为“永康学派”的思想文化发源地。“五峰会祭”这一古老仪式,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雅士缅怀先贤、传播浙东学派的重要方式。今年的会祭以“弘扬书院文化,打造浙学高地”为主题,涵盖击鼓鸣锣、敬献奠帛、吟诵诗词等环节,文化气息浓厚。
“五峰会祭”
彰显城市文化遗产魅力
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征程中,永康有着自己独特而积极的举措。自去年重启“五峰会祭”并将其列入永康市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永康市积极推进五峰书院文化基因解码激活工程。
文化内涵挖掘方面,深入研究永康学派的思想体系和历史背景,探究陈亮及其他先贤的学术贡献和精神内涵。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挖掘出五峰书院所承载的经世致用、务实创新等核心价值观,并将这些价值观与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思想源泉。
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加强对五峰书院及其周边文化遗迹的保护。在物质层面,对书院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确保其结构安全和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同时,对书院内的文物和古籍进行妥善保管和修复,防止其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在非物质层面,对“五峰会祭”等传统仪式以及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进行记录和传承,保留其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
文化传承与教育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传承活动,提高公众对五峰书院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一方面,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共同探讨五峰书院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将五峰书院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开设特色课程等方式,让青少年了解和传承家乡的文化遗产。
文化创新与发展方面,推动五峰书院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鼓励艺术家、设计师等以五峰书院文化为灵感源泉,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例如,开发以五峰书院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文具、工艺品、服饰等;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的五峰书院文化体验,如虚拟展厅、线上讲座等,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感受五峰书院的文化魅力。
通过这些举措,永康市在五峰书院文化基因解码激活工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4月《龙川文集(选注)》首发,让陈亮文化走向大众;醒感戏《陈亮上书》、情景剧《万古心胸》等文艺作品不断推陈出新;6月,“五峰书院复兴项目”成功入选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标志性项目培育名单。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城市文化遗产,也为永康的城市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基因赋活的
成功范例
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除了永康的积极探索,其他城市也有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与河坊街的文化基因解码与发展
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着独特的举措。以西湖文化景观为例,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深入研究其历史文化,挖掘出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诗词文化、佛教文化等核心价值观。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在物质层面,严格限制周边建筑高度和风格,确保西湖自然风光不受破坏,同时对雷峰塔等历史遗迹进行修复和保护;在非物质层面,对西湖的传说、诗词等文化元素进行收集和整理,传承和弘扬西湖文化。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西湖文化的传承,通过举办西湖文化节等活动,向市民和游客展示西湖文化的魅力,同时将西湖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编写相关教材,让青少年了解西湖的历史文化。此外,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的西湖文化体验,如虚拟展厅展示西湖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开发以西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西湖龙井主题的茶叶包装、西湖风景的明信片等,推动西湖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河坊街也是杭州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区域。深入研究其历史沿革和商业文化,挖掘出传统手工艺文化、民俗文化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成立专门保护机构,制定详细规划,在保留明清建筑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确保其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对传统手工艺店铺和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防止其受到破坏。通过邀请手工艺人现场展示技艺、举办民俗文化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对河坊街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将河坊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编写校本教材,让青少年了解河坊街的历史文化。同时,合理引入现代商业元素,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如带有传统手工艺图案的服饰、饰品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的河坊街文化体验,如线上民俗文化讲座等,推动河坊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苏州:园林文化的文化基因解码与发展
苏州以园林文化闻名于世,在园林文化保护方面也有着系统的做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及相关研究团队深入研究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挖掘出文人园林审美情趣、空间布局哲学、植物配置艺术等核心价值观。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成立专业团队,按照传统工艺修复园林古建筑,保持其原有风貌和韵味;精心养护园林植物,营造古代园林生态环境。在非物质层面,对园林的营造技艺、文化传说等进行收集和整理,传承和弘扬园林文化。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园林文化的传承,在园林内设置讲解点、举办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市民和游客深入解读园林文化,将园林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编写相关教材,让青少年了解园林的历史文化。
此外,鼓励艺术家、设计师以园林文化为灵感源泉,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如开发以园林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园林图案的文具、工艺品等,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的园林文化体验,如虚拟展厅展示园林的空间布局和文化内涵,推动园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遗产
助推文化旅游发展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对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在其研究成果中强调,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如永康的五峰书院、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等,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使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辨识度,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探寻历史文化的奥秘。
其次,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能够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等方式,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例如永康的“五峰会祭”活动、杭州的西湖文化节、苏州的园林文化讲座等,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
最后,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它能够培养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同时,良好的文化环境也能够吸引人才和投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市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各地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城市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