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区”,来了
打造共建共享品质生活的“浙江范例”
生活在“未来社区”是一种怎样的感受?10月15日,桐乡置地中心二期瑞园启用,市民预见“未来”幸福生活。走进置地中心,樱花琼岛、酒店式门厅、花溪水境、星空乐园、植物王国……每一处都充满诗意。
“未来社区”,来了
打造共建共享品质生活的“浙江范例”
◎ 记者 贾 露
“未来社区”是浙江省在2019年提出的一项创新计划,旨在打造新型城市居住区。可以说,“未来社区”是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平台,是“让老百姓幸福”的新平台。在未来社区中,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社区服务实现了精准化和个性化。作为城镇化、数字化水平领先的省份,浙江省探索区域发展的很多创新实践都走在了全国前列,而未来社区也是浙江继特色小镇之后提出的又一区域发展创举。去年,浙江印发《关于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省累计创建未来社区1500个左右、覆盖全省30%左右的城市社区;到2035年,基本实现未来社区全域覆盖。
那么,截止目前我省的“未来社区”建设进展如何?创建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典型样板?又有哪些创新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为什么要建“未来社区”?
日前,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我省“未来社区”建设正稳步推进,多个试点项目已初具规模。据最新数据统计,多地已率先打造出多个标杆性项目。在这些社区中,智能安防系统、智能家居设备、社区健康监测等应用已深入人们日常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生活品质。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对社区建设管理内容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居民面临老旧小区利用效率低、公共设施服务滞后、生态环境质量不高、邻里关系淡薄等问题,同时对交通、智慧化生活、文化养老设施、小区改造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社区建设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广未来社区建设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矛盾的重要途径。
未来社区建设是新时代的国际热点。随着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传统社区建设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放眼国际社会,日本和新加坡分别通过超智能社会和邻里社区模式推动了社区发展。城市社区的创新是科技革命落地的主要空间,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能,进而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我省城市社区建设及产业基础坚实,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全省城市化水平较高,2020年,我省的城镇化率已突破72%,还拥有“枫桥经验”等社区治理智慧。从社区数字化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我省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字经济是浙江的支柱,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领军企业。为实现“两个高水平”目标,推进大湾区建设,我省对高水平人才有很高的需求。高质量的未来社区建设,能吸引人才落户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未来社区”有啥特别之处?
数字化转型是“未来社区”的一大特色,生活在这样的社区,人们会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现代感与科技感。居民通过智能设备,不仅可以轻松获取医疗、教育、养老、购物等日常生活服务,也让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常规操作如自动调节室内温度、灯光和安防系统等变得自动化,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和便利性。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社区内各种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此外,“未来社区”还特别注重社区文化的建设,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社区提倡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增强邻里间的联系。社区内设有丰富的公共设施,如智能图书馆、健身房、共享工作空间等,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休闲和工作需求。教育和医疗资源也得到了优化配置,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生活在这样的社区,居民不仅能够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还能感受到社区生活的温馨与和谐。这样一个既现代又宜居的生活环境,是科技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见,“未来社区”不仅是一处居所,更是一个平台,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未来社区的创建应符合:创建前后应有明显的正向优化,有提升度;应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为目标;应具有良好的整体观感,建筑有风格、环境有风貌、文化有风韵、精神有风采;应具有可持续的公共服务、增值服务、商业服务运营能力。”浙江省城乡风貌办未来社区技术与标准组组长李江波说。
浙江的“未来社区”长啥样?
近日,宁波首个新建类未来社区“通山未来社区”交付,2000多户居民圆安家梦;重阳节前夕,嵊州市江南社区的老人在邻里中心参加了丰富多彩的重阳节活动;在湖州市长兴县太湖街道新溪未来社区,社区居民在共享会客厅内开展休闲活动。
近年来,我省围绕九大场景打造了一大批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未来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杭州在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方面成绩斐然,不仅项目数量持续增加,受益居民人数也不断上升,展现了其巨大潜力和韧性。
如今在杭州,无论是西湖区的老旧小区,还是近年新晋成立的临平区,都能看到未来社区的影子。截至目前,杭州已累计开展480个未来社区创建项目,受益居民超过410万人。杭州市风貌办(市建委)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在提升社区品质方面下了大力气,实现了“提质”与“扩面”的同步发展。“随着杭州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与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社区作为基本单元,亟需进一步提升品质、调整结构、完善功能、增强韧性。”
创建量增长是“扩面”的最直观反映。今年以来,杭州市新增省级第八批创建未来社区项目217个,全市创建热度持续高涨;目前已开工项目数为116个,已完工待验收项目16个,在建项目100个,平均开工率为53.5%,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杭州市“未来社区”创建数量、建成数量、引领型未来社区数量、城镇社区专项体检评价指数等6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这是杭州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量质并进”的最佳证明。
宁波则充分依托其港口优势,打造了集海洋文化与智能科技相融合的“海洋智慧社区”,构建了一系列如海洋主题公园、智能图书馆等独具特色的公共设施。在海洋主题公园内,不仅展示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还通过高科技手段让游客体验到深海探险的奇妙感受;智能图书馆则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智能化、个性化的阅读环境,让知识的海洋更加触手可及。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宁波的“海洋智慧社区”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现代生活设施,还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海洋文化的魅力,真正实现了科技与文化的和谐共生。
此外,嘉兴、温州、金华等地也积极响应“未来社区”建设号召,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社区发展模式。这些社区在推动城市管理智能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未来社区建设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未来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开始积极参与到建设工作之中,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浙江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我省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社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