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社会教育大文章 构建研学旅游新格局
![]() |
做好社会教育大文章 构建研学旅游新格局
◎ 戴斌 中国旅游研究院
10月25日,“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绍兴发布”活动在绍兴举办。此次发布活动由中国旅游研究院、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包括主题演讲、圆桌对话、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
来自学界业界的多位专家领导共同发布了“高质量研学旅游目的地建设共识”。共识指出,高质量研学旅游目的地建设应坚持高位推动、部门协同、资源联动的建设理念,公益与市场并行的建设原则,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建设思想,促进研学旅游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发表《做好社会教育大文章 构建研学旅游新格局》主题演讲,现刊载如下:
研学旅游已经成为中小学生为重点,青少年为主体,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教育运动
研学旅游是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重要路径,也是国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学生广大青少年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科学、人文、艺术知识的获得,跨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还是价值观和社会人格的建立,家庭、社会和自然都扮演了与制式教育更为重要至少是同等重要的角色,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是观之,研学旅游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而且是更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方式。从全球视野来看,无论是日本的修学旅行,还是欧美国家有组织的夏校(Summer School)和夏令营、冬令营等研学旅游活动,既是对制式教育的有益补充,也通过吸收海外学生的参与而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名片。
以营地教育著称的俄罗斯,更是将小鹰、海洋、阿泰克等占据全俄顶级资源的国家营地打造成全球青少年文化交流和文明鉴定的平台,成为展示文化传统和国家形象的重要舞台。自2016年十一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研学旅行或者研学旅游(以下统称为“研学旅游”)迅速成为增速显著的旅游细分市场和社会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对研学旅游的认知也从特定类型的旅游产品走向深度体验的社会教育和素质提升项目。
在文化、旅游、教育、科技、海洋等部门,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以及旅行社、教培公司、研学营地等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研学旅游进一步呈现课程体系化、知识谱系化和研学服务主体的品牌化特征。
2016年发布的《意见》,将研学旅游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亿多在校学生的研学旅游需求得到了充分释放,研学旅游进入发展快车道。“释放需求——扩大供给——规范秩序”既是研学旅游的政策逻辑,也是市场演化的现实基础。截至2024年6月,教育部共批准了581家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40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地方研学基(营)地、实践教育基(营)地的数量也显著增长。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也面向研学团体开发了相关课程,有组织地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初步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从科学到自然,从人文到社会,多层次架构、多内容维度的研学基(营)地体系。
有需求,就是有供给。在国内旅游市场的散客化和自由行趋势下,以团队、线路、导游和包价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旅行社很快就发现了这一新兴市场,并以运营效率和服务品质而成为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的专业运营商。但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既包括产品层面的游而不学和学而不游、组织过程的人身安全和文化安全,也包括体制层面的共识不足、条块分治等问题。
加上供给侧的研学项目功能化、需求侧的研学线路和研学课程的商业化,以及时有发生的安全问题,导致社会对研学旅游的发展普遍存在爱之深、责之切的心理。有的学校将是否参与研学和参与何种类型的研学,与单项成绩和综合评价挂钩,有的企业由于专业能力不足导致研学课程质量不高。处理不好的话,很可能会让高速成长的研学旅游发展程出现停滞甚至倒退。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的青少年在和海外青少年交流中已然呈现明显的“逆差”,如何让更多国际青少年到访交流,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是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必须回答,而且要回答好的问题。
坚持公共性和均等化导向,政府、市场和社会多维发力,完善研学旅游供给体系
概念普及和价值认同是研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社会共识是研学旅游创新发展的动力。研学旅游贯穿学龄前教育到老年教育的全生命周期,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从国家战略高度把握研学旅游的发展,全面认识研学旅游对于青少年全面发展,对于构建国民终身教育体系重要意义,才能真正避免“部门争权、机构争名、企业逐利”,才能让研学旅游回归社会发展导向和事业属性。
《意见》发布以来,全国各地的实施情况千差万别。推进较快的区域,学生研学出游比例能达85%以上,推进较慢的区域甚至仅在10%以下,还有很多学校至今从未落实开展研学旅游活动。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认知问题,研学旅游不只是市场和产业,不能简单地当作生意来做;也不只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不能简单地把课堂搬到校园外。《意见》要发布,也要在评估考察的基础上督促落实,激发教育部门参与和组织研学旅游的积极性。
建设一批面向少年儿童的国家营地,形成新时代研学旅游的重点项目支撑。国家营地不是获得财政补贴为导向的国家级营地,而是由中央政府规划建设,承载国家意志的国民教育体系必要组成部分,是以涵养青少年文化自信、增强国民科学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为导向的社会教育机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宜再走国家出政策、部门出标准、地方创建申报的传统模式,而应由宣传部门牵头,财政、发改、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共青团、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参与,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规划布局和选点建设。国家营地的选址范围可以是考古遗址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可以是文化、艺术、教育和科技集聚的重点区域,也可以是澳门特别行政区这样的城市空间。
培育一批面向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研学城市。无论是从旅游客源地、旅游集散地,还是旅游目的地的视角看,依托城市客群的旅行需求和研学供给的内在优势,依托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培育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科技教育资源富集的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研学城市并不能完全按照量化的标准去申报、创建和验收,而是在尊重其内在演化逻辑和支撑要素的基础上,通过示范城市加以引导。高频的本地研学既能为营地提供基本客源与频次保障,也能激励营地打磨产品与服务,为服务外地客源做好准备。
培育一批面向不同年龄段和寓学于游的研学旅游国家线路。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及其沿线城市和乡村,蕴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谱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践行国民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旅游线路。以一年四季、七个公共假期和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以五大国家文化公园为空间轴,以国家营地为支点,以研学城市为支撑,形成时空交错的研学旅游国家线路。沿着国家公园去旅行,并将科学考察和田野调查纳入其中,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体系,无疑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力发展入境研学,培育世界青少年研学交流目的地。随着全球政经形势与国际商贸版图的变化,海外青少年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汉语、留学访学等需求日益增长。华校学生、海外侨胞子女有着强烈的寻根意愿,双语学校学生、关注中国发展的外国学生都有了解中国文化和实地探访的真实需求。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先导性方面,国际青少年群体都是极具成长性,也具战略性的市场。各国学期学制不一、假期时间不一,利于形成较好的错峰出行和稳定的市场时序,利于平抑国内市场的淡旺季效应。应加快外国学生、侨胞子女、学校团体交流、教师访学等群体的签证与签注的需求调查,实施专门的签证、口岸和支付便利化政策。要创新入境研学的外宣模式。将港澳地区纳入大湾区国民研学线路规划,支持澳门特别行政区建设国家研学营地,互认研学旅游基地、研学旅游指导师、研学旅游课程和服务标准。
加快形成高位推动、央地协同、政企合作的研学旅游工作新格局
一是加强党对研学旅游和社会教育的全面领导,将研学旅游纳入有关协调议事机制,明确牵头、主责和协同部门,完善建设、运营与监管工作机制,构建新时代研学旅游工作新格局。重点提高研学旅游覆盖度和重点人群参与率,让更多地区的中小学生参与进来。适时出台中小学“春假”“秋假”制度,释放更多更灵活的教育时间,鼓励学生利用假期错峰开展研学旅游活动,降低对热门资源的集中挤兑。
二是适应研学旅游发展新需求,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机制。及时颁发研学课程、研学线路、旅游服务和研学旅游基地标准,发布国家和地方研学营地的建设规范。依托旅游和教育院校,培养一批具备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具备课程设计和服务品控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三是坚持国家的事国家办,将研学旅游国家营地纳入财政和用地保障范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研学旅游地方营地。研究并尽快发布国家研学营地建设规划和地方营地建设指引。依托东方绿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研学营地、兰亭等相对成型的研学营地,在投资扩建的基础上形成示范营地,在“十五五”期间建设成10-15家国家研学营地。文化和旅游联合教育、科技、发改、国土等部门加强对地方研学旅游营地的建设指导工作,认定一批高品质的研学旅游基地。
基本完成了营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后,国家彩票基金的支持可转向对内容、课程、人力资本提升等软性建设上来,也可通过补贴等激励方式引导私营博物馆、美术馆、科技企业、地方公共资源等提供研学空间,以补充我国在科技、心理学、体育、艺术等方面研学内容供给不足。 (材料略有删节)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