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英:紫砂艺术的传承、创新与情感共鸣
艺术的融合,就像不同色彩的丝线交织,能编织出令人惊叹的画卷。在宜兴紫砂壶大师周海英与画家王少求老师的合作中,我们看到了紫砂与书画艺术碰撞出的绚烂火花,这不仅是艺术作品的诞生,更是两种文化的深度交融。
周海英:紫砂艺术的传承、创新与情感共鸣
一箱子紫砂壶的生胚,从宜兴到杭州,再从杭州到宜兴,一只只紫砂壶传递着两地的文化。这些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海英和国家一级美术师王少求老师合作的紫砂作品:西湖十景。他们将紫砂与书画巧妙结合,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魅力。这是工艺与艺术的结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赋活的重要方式。
周海英与王少求老师深知,紫砂与书画虽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相互交融的巨大潜力。书画以其灵动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描绘世界,紫砂则以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承载情感。二者结合,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
在合作过程中,书画成为了紫砂创作的灵魂指引。王少求老师的绘画作品为周海英的紫砂创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她的画作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一种情感和意境的传达。周海英通过对这些画作的深入理解,将书画的神韵融入到紫砂作品中。
此外,书画的线条在紫砂上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周海英在紫砂壶的装饰工艺中,巧妙地运用了书画中的线条元素。无论是壶身上的浮雕线条,还是刻画的装饰线条,都借鉴了书画中线条的韵律和节奏感,使紫砂壶在造型之外,更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通过这种方式,紫砂与书画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实现了艺术形式上的完美联姻,也为紫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承
作为土生土长的宜兴人,周海英对紫砂工艺有着深深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源于宜兴悠久的紫砂文化历史。
宜兴,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紫砂艺术的摇篮。紫砂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自宋代以来,宜兴紫砂便开始崭露头角,明代更是趋于成熟,众多紫砂艺人的智慧和技艺在这里汇聚、传承。
对于周海英来说,紫砂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她生活的全部。小时候,她穿梭于宜兴的大街小巷,工坊中传出的制壶声响,空气中弥漫的泥土芬芳,匠人们专注制作紫砂壶的身影,都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她。那一块块看似普通的紫砂泥,在她眼中是充满魔力的素材。每一次触摸,她都能感受到紫砂泥独特的质感,仿佛它们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在学习和实践紫砂工艺的漫长过程中,周海英愈发深入地了解这门艺术。从选料开始,她就像一位寻觅珍宝的探险家,深入宜兴的矿源,探寻那些品质优良的紫砂泥料。不同矿区、不同层次的泥料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的细腻如脂,有的古朴厚重,而她总能凭借多年的经验挑选出最适合的。炼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无论是风化、粉碎、筛选还是陈腐,她都亲力亲为,如同呵护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每一团泥料。
制作紫砂壶的过程更是她与紫砂泥深度交流的时刻。打泥片、围身筒、上底片,再到精心制作壶把、壶嘴、壶钮,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一场神圣的仪式。她手中的工具就像魔法棒,与紫砂泥相互呼应。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了紫砂泥的喜怒哀乐,它们有时柔顺地配合她的创作,有时又需要她耐心地引导,这种情感的交融让她与紫砂工艺的羁绊愈发深厚。
创新
紫砂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是其发展的关键,周海英对此有着深刻的思考。这种工艺与艺术结合的方式,对于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意义非凡,是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的重要途径。
在传承方面,周海英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紫砂文化的重任。她从老一辈艺人那里学到了精湛的技艺和对紫砂工艺的敬畏之心,并且毫无保留地将这些传授给年轻一代。她认为,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内涵和精神的延续。每一把紫砂壶都承载着宜兴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只有让年轻一代理解这些,才能真正将紫砂工艺传承下去。
而创新则是让紫砂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的动力。周海英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与王少求老师的合作就是一次创新的尝试,将绘画艺术融入紫砂作品中,为紫砂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她还尝试在造型设计、装饰技法等方面引入现代元素,使紫砂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方式。这一过程就是将工艺与艺术紧密结合,为紫砂这一古老的非遗带来新的可能,让它在现代文化的舞台上持续闪耀。
紫砂对于周海英的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不仅是她的事业,更是她生活的乐趣和精神寄托。通过紫砂,她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交流合作,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紫砂让她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每一把紫砂壶都是她生活旅程中的珍贵记忆。同时,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紫砂工艺,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以工艺与艺术结合的方式,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使命
像周海英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整个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就像是文化长河中的灯塔,照亮着非遗前行的道路,而他们所践行的工艺与艺术结合的理念,是为非遗赋活的关键。
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传承人是技艺和文化的核心守护者。他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通过言传身教,将那些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传递给新一代。无论是精美的传统刺绣、古老的民间剪纸,还是独特的传统建筑技艺等,每一项非遗都依赖传承人的坚守。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练习,力求原汁原味地传承技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而在这个过程中,将工艺与艺术有机结合,可以让这些非遗项目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避免它们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
传承人们还是非遗文化创新发展的推动者。他们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点。正如周海英在紫砂工艺中融入现代书画元素一样,其他非遗传承人也在尝试将现代设计理念、新材料、新技术引入到传统技艺中,为非遗注入新的生命力。这使得非遗不再是陈旧的历史遗物,而是能够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价值和意义,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这种工艺与艺术的结合,正是非遗赋活的核心所在,它让非遗文化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非遗传承人是文化多样性的捍卫者。他们守护的每一项非遗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代表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独特精神标识。他们的存在确保了这些文化瑰宝不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让世界文化保持丰富多元的面貌。他们用自己的一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而工艺与艺术结合的理念则是他们手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记者 王 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