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4版)
◆书韵有道:《典籍里的中国》文化沙龙
《典籍里的中国》栏目组携手知名学者,解读中国藏书文化的源起与传承。
特邀知名演员王劲松 、知名旅行博主房琪、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典籍里的中国》总导演卢小波、《典籍里的中国》总编剧张昆鹏等,畅谈如何让古老的书韵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比如,曾饰演《茶经》陆羽的王劲松,将分享自己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扮演《茶经》中的陆羽的感受,讲述陆羽在读书时的藏书故事。
◆书藏有象:晒享珍贵古籍,讲述藏书背后的故事
这是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湖州主场的核心环节。七大晒享人,通过现场晒书的形式,集中展示各馆珍藏典籍以及私人藏书,精选善本、孤本、珍本,云集一堂,讲述藏书背后的故事。
比如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与观众分享了来自国家图书馆藏的明刻本《天工开物》;浙江图书馆馆长胡海荣,带来浙江图书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背后的故事,文澜阁《四库全书》在七部阁书中,算是经历最坎坷、故事最丰富的一部。它经历过战火阁毁和艰难西迁,但在历代有识之士的守护接力下,几乎恢复了原有的规模。这里面凝聚着浙江人共同的文化情怀。自1911年,这部皇皇巨帙归藏浙江图书馆以来,便成为了浙江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并继续发扬其内在的文化传播之力。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尹一梅,将带你走近浙江图书馆藏《淳化阁帖》南宋刻石及拓本。不论是不是练书法的朋友,多多少少都听说过被誉为“丛帖始祖”的《淳化阁帖》。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编刻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因为收藏在崇文馆之秘阁中,所以名为《淳化秘阁法帖》。
此外,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翁连溪、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王龙、浙江图书馆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童圣江、浙江大学图书馆原馆长楼含松将分别带来宋刻本《东莱先生文集》、宋刻百川学海本《茶经》、明吴兴凌杜若刻三色套印本《诗经》、清刻本《凌烟阁功臣图》等珍贵古籍背后的故事。
◆书传江南:文人雅士的藏书情缘
一场围绕浙江藏书传统、浙籍藏书家精神展开的漫谈。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高级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陈先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董捷,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古籍与地方文献研究所主任,研究馆员李开升,刘承幹长孙刘宝琦,浙江文旅宣推官朱小杰等,侃侃嘉业堂与天一阁的趣事轶闻。
◆书润古今:坐书船、逛雅集,文化探索之旅
游园、游船、市集,文化达人与南浔古镇导游们带着游客,通过三大环节,一层层揭开书船背后的历史面纱。南浔书船,400多年的历史,流淌在江南水乡。“嘉业书船”的归来,未来将成为南浔古镇常态化的特色文旅体验项目。
书船的历史,最早源于湖州书船,是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盛行的一种专门售书的船只。南浔自古湖漾密布,千家万户尽枕河,“书船”自然也成了文人墨客邀约三五知己,用来吟诗会友、焚香茗茶的雅集圣地。
坐进藏书家同款书船泛舟溪上,品杯点茶、欣赏一曲琵琶,领略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深入市集,亲手尝试活字印刷、雕版印刷、石刻传拓、饾版套印等传统技艺,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书楼有戏:戏曲荟萃,演绎藏书文化
袅袅曲音,讲述藏书故事。婺剧《信仰的味道》、昆曲《牡丹亭·惊梦》、越剧《红楼梦·读西厢》、湖剧《渔家傲·七夕》、台州乱弹《活捉三郎》,在书楼,你可以聆听越剧、婺剧、湖剧等等,读懂历史上文人雅士藏书、读书、爱书的文化传统。
◆到浙图之江馆,探访嘉业藏书楼文献文物展
嘉业堂,一曲岁月的悠扬长歌,穿越历史的风尘,静静诉说着它的往昔辉煌与无尽韵味。
展览首次向世人展示嘉业藏书楼珍贵馆藏的全貌,尽显藏书文化与独特魅力。呈现藏书楼捐献至今的整体情况,讲述藏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向藏书家与捐赠者刘承幹致敬。同时,系统地反映古籍版本的知识,普及古籍版本、藏书相关知识,让藏书文化走入大众视野。
其中,有不少藏品首次走出嘉业堂,如名家楹联匾额等。还有“宋刻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珍贵雕版。精美绝伦的木刻雕版,古色古香的书箱书匣,名人名家题写的楹联匾额……这些承载了岁月痕迹的文物将为参观者全方位展现“百年嘉业”所寓意的历史厚度与文化传承。
◆见证“文澜重光”,“书阁合一”终成现实
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的指导,浙江图书馆和蚂蚁集团员工志愿者共同合作完成的文澜阁与四库全书“书阁一体”项目成果——“文澜重光”支付宝小程序正式发布。
即日起,只需要在支付宝app中搜索“文澜重光”,就能通过小程序线上游览文澜阁,并可以沉浸式阅读数字版的文澜阁本《四库全书》,感受书与阁在数字世界的“书阁合一”。此外,小程序还引入了“数字人”技术,“数字导游”将为大家提供个性化的导览和解读服务。同时,你也可以通过收集“游阁章”、“读书章”来兑换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数字壁纸,并邀请更多人共同探索文澜阁和《四库全书》的奥秘。
“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相比其他阁本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它凝结了浙江人护书、爱书的情怀,我们也希望通过‘书阁一体’的全新展陈和阅读方式,让更多的人来体验、了解和关注,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浙江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胡海荣说。
“文澜重光”项目的成功上线,标志着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也是浙江图书馆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重要成果之一。不仅为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保护、传播与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展示了现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古籍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文旅融合模式,降低了公众接触古籍的门槛,让更多人在“游”的同时,又能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何以湖州,何以南浔?
晒书大会落地湖州南浔,走进浙江百年藏书楼,这是嘉业堂的荣光,更是书香浙江的见证。
傍晚的南浔古镇,桨声帆影,星光点点,满载着书香的摇橹船,从小莲庄码头出发,驶向烟波深处。码头的另一端,是与小莲庄隔溪相望的嘉业藏书楼。浩渺之间,人们仿佛能看到昔日嘉业堂主人刘承幹,泛舟溪上,醉心淘书于摇橹船中,遍访珍本秘籍。
小小一叶“书船”,穿梭在江南密布的水网之间,不仅成功将我国古代贩书业发展推向顶峰,还串起了江南刻书业、藏书业的传承与繁荣,在中国图书史长卷中写下了浓墨重彩而不可磨灭的一笔。“书船”归来,乃南浔之幸。
浙江湖州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和典籍聚散中心,藏书文化源远流长。湖州私家藏书,历经千年岁月文化风尘的洗礼,藏书名家辈出。从有史籍记载的南朝沈约到民国时期刘承幹,绵延1500年,一个个藏书家你方唱罢我登场,使得湖州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中国藏书文化重镇和藏书文化的中心地之一,被王国维赞誉为“藏书之乡”。
其中,南浔“嘉业堂”更是私家藏书的巨擘。鼎盛时期,嘉业堂藏书达20万册、 60万卷,缥缃满架、精品纷呈,成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藏书最富的私家藏书楼。镇楼之宝有著名的“宋刻四史”:字大如钱的宋椠《史记》,镌刻遒劲的《汉书》,雕版精致的《后汉书》,纸墨精良的《三国志》。其中,明刊本是嘉业堂的精华。明代国宝级典籍《永乐大典》全世界现存仅约400册,其中有42册盖有“吴兴嘉业堂藏书印”。
正是嘉业藏书楼,让南浔的水土有了深藏于血脉中的书卷之气,如经久不息的溪流,从一家一户门前汩汩流过。据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的进士多达41人。南宋至民国,全国有影响力的南浔籍专家、学者就有80多人。清三百年,南浔出学者450人,著作1200种。江南六古镇,南浔独占鳌头。
身为一个藏书家,刘承幹最难得的是手握孤本、善本而不自秘,尽量使其发挥“作育人材”的作用。嘉业藏书楼建成后,一直秉持藏以致用的理念,开放藏书供人阅读。楼内辟有专门的阅览室,只要有熟人或名人介绍,都可以来此借阅抄录。有学者为了抄书,在楼中一住数月,膳宿都由刘承幹负担。吴昌硕、王国维等人都曾为嘉业堂刻印的书籍校订过稿本。
1951年11月19日,70岁的刘承幹致函浙江省立图书馆,愿将书楼与四周空地并藏书、书版连同各项设备等悉以捐献,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从此,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名楼从私人藏书楼转变为浙江图书馆古籍库的一部分。
从私人藏书楼到现代公共图书馆,嘉业藏书楼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印证着浙江文人的风骨和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与生生不息。
“琴一曲辑里湖丝古琴演艺、棋—场不分伯仲的对弈、书一次深刻的拓印体验、画一幅传千年的江南画卷、 诗一场古今交融的诗、会一杯人间烟火气的小酒、茶一盏沁人心脾的香茶、花一座美妙的江南绿城、香一阵令人陶醉的芬芳、石一场精彩的篆刻”。现在,游客还可以走进以刘承幹“傻公子IP”全新打造的嘉业书房,深入体验和挖掘南浔“藏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