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对口支援

文章导航

彝风浙韵交融,文旅协作结硕果

宁波凉山两地携手共谋发展

  彝风浙韵交融,文旅协作结硕果

  宁波凉山两地携手共谋发展

  ◎ 记者 陈 冲 通讯员 姜 兰 蒋 攀 张江科

  ◎ 摄影 童俊霖  部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11月12日-17日,宁波市—凉山州对口协作民宿管理暨旅游住宿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举行,文化走亲江南国风唱响彝历新年,第三届宁波盐源苹果文化节暨鄞盐两湖风情馆开幕等等活动。东西部对口协作,宁波凉山两地间互动不间断。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拥有14个世居少数民族,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是世界少有的避暑、避寒、避霾的好地方。行至凉山,处处皆美景;畅游凉山,便是诗和远方。这里既有雄奇险峻的自然风光,又有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既有热情好客的各族人民,又有日新月异的城乡发展。

  2021年4月,按照党中央和浙江省委、四川省委的决策部署,宁波与凉山开启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宁波10个区(县、市)结对凉山州11个县,三年多来,宁波市按照“凉山所需、宁波所能”,倾情关心、倾力支持,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对口协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取得累累硕果。

  记者了解到,宁波市累计安排财政援助资金6.5亿元,合作到位资金20.3亿元(其中文旅产业资金1.6亿元),实施项目734个(其中文旅项目20个),完成消费帮扶金额5.6亿元,打造“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示范村24个。

  宁波凉山对口协作办班

  促进住宿业高质量发展

  11月12日到14日,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凉山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喜德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的“2024年宁波市—凉山州对口协作民宿管理暨旅游住宿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喜德举办。

  四川凉山州喜德县政府副县长陈金发在致辞中表示,喜德县是一片充满人文蕴涵和神奇魅力的土地,多年来,喜德县立足彝族老家品牌内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彝族文化体验、温泉度假休闲等旅游产业;坚持实施“文旅强县”战略,打好南丝路文化、红色文化、铁路文化、民族文化,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持续推进文旅品牌体系建设;喜德县是具有中国唯一的彝族语言文字展览馆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漆器展览馆。

  人们通过旅游愉悦身心、增长见闻、体验美好,住宿业通过服务赋能游客高品质体验感,最终把旅游业变为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享受美的产业。服务,是住宿业存在的核心价值,住宿业从业人员必须全身心投入,全要素保障,以规范、优质、放心的旅游服务,赢得口碑、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木乃什布在致辞中说,2024年,凉山全州新增酒店108家、新增民宿135家、新增床位2.86万余张,全州现有酒店、民宿4841家,合计床位18.32万余张。未来已来,住宿业作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与旅游市场、发展相伴相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必须深刻把握旅游业是经济增长重要动能、美好生活重要期许、文化繁荣重要路径的使命价值,以更强的主动抢抓机遇,更强的担当回应期盼,更强的自觉以旅彰文,推动行业发展行稳致远。

  本次培训邀请了来自宁波市、凉山州的4位业内资深专家,重点围绕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宣贯、民宿提升及服务、“千万工程”引领下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宁波鄞州创新实践以及对文旅新质生产力的解读等内容,采取专题教学与案例分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课程内涵丰富、针对性强、实效性高。

  饮海三湾民宿创始人、浙江省旅游民宿产业联合会常务理事林国明作了题为“民宿提升及服务”的培训讲座。他在讲座中表示,根据民宿主人的爱好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培训学习交流提升自身技能,如烹饪、咖啡、拍照、短视频制作、插花、茶艺、点心制作等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客人不同的需求及时找到客人的需求点,借助周边的美食和旅游资源,对不同的客人给予不同的服务,给客人以量身定做的服务体验,给客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让客人成为你的宣传窗口,让“头回客”成为你的“回头客”。

  宁波市艺术乡建实践专家张健民作了题为“‘千万工程’引领下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宁波鄞州创新实践”的培训讲座。他以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等村为案例,通过以村民赋能为核心,梳理、整合村庄闲置资源与低效空间,积极引入优秀社会力量,深耕当地特色文化并进行有效创化,同步实施村民赋能行动,促进农文旅业态及新老村民的有机融合,实现物质与精神双富裕,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小切口”,推进共同富裕“大场景”。

  宁波民宿协会规划设计分会会长李照辉作了题为“解读文旅新质生产力: 中国文旅新经济新业态的当下与未来”。他在讲座中说,和美乡村一定要落地创新型可复构的、具备乡村自我运营能力的内容生态;提供青年人乡村创业与工作的平台, 乡村产业升级,乡村消费升级;既有田园风光也有心灵家园,给青年人以归属感,新老村民融合共生共建;最终形成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乡村,发展出乡村振兴的文化深耕模式。

  来自凉山全州17个县(市)文广旅局和住宿企业的110余名文旅工作者和从业人员代表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学员纷纷表示此次培训课程设置合理,学习内容实用性强,对培训效果均非常满意。

  期间,培训期间,参训学员还前往喜德县彝族语言文字展览馆和彝族漆器展览馆进行参观学习。宁波调研组考察了凉山州泸沽湖民宿业发展情况、大石板村民宿发展情况,走访了解了西昌邛海湿地公园管理情况,双方还就凉山州文化旅游和民宿项目合作投资事项及对接两地旅行社企业探讨如何加强行业饭店、景区管理智能化建设及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了探讨。

  江南国风唱响彝历新年

  宁海特产亮相凉山普格

  11月17日,由四川凉山州普格县人民政府、宁波市驻凉山帮扶工作队、凉山州螺髻山旅游景区管理局主办的“聚山海·迎新年——2024凉山普格螺髻山彝历新年主题营销活动”在螺髻山旅游景区盛大举行。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省内外众多游客踊跃参与,各族同胞汇聚于此,大家一同载歌载舞,携手联欢,尽情分享彝历新年之乐。

  17日一大早,螺髻山便热闹了起来,浓浓彝乡年味扑鼻而来。阿都高腔回响山间,身着盛装的彝家姑娘热情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人们聚集在彝族传统民俗体验区,感受彝族传统斗羊、耍猪脚、摔跤等的惊险刺激。

  下午3点,活动在欢乐的彝族传统演绎中徐徐展开。螺髻山旅游景区党工委副书记、景区管理局局长周芙蓉在欢迎辞中表示,2024凉山普格螺髻山彝历新年主题营销活动以彝历新年为载体,开启了螺髻山焕新升级的新篇章。接下来,将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扩大宣传推广,提升螺髻山文化体验、知名度和美誉度;结合文旅发展新趋势,激发螺髻山景区独特魅力,拓展新业态、打造新场景、创新营销推广方式,做好“文旅+”文章,助推螺髻山景区高质量发展。

  以螺髻山焕新升级为契机,凉山州螺髻山旅游景区管理局与中国旅行社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搭平台、促交流等方面开展积极的合作;同时,螺髻山旅游景区管理局与成都八角沃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三方将紧密合作,搭建在地人才完整的“选育培用”体系。

  “走过路过都来尝一尝,宁海特产来给老乡‘拜年’咯!”17日当天,在四川省凉山州螺髻山景区广场上,千里之外远道而来的宁海老乡,正在向往来的彝族老乡吆喝。每年的11月中下旬,凉山州的彝族同胞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彝历新年,今年,宁波宁海老乡带着特产来“走亲”。

  在彝历新年主题市集上,宁海特产一亮相,就引来彝族老乡围观。“前童香干又Q又香,香榧营养价值高……”“山海甬趣”摊位上,宁海老乡细细介绍,香榧、番薯面、前童三宝等宁海珍鲜产品都是宁海好货,一旁彝族老乡连连点头。

  “这次我们带来了不少优质农产品,希望普格人民可以品尝到来自宁海的美味。”普格宁波工作队、宁海挂职干部胡丹诚对记者说道。

  每年11月中下旬,凉山州的彝族同胞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彝历新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欢庆活动增添了宁波元素,不仅有远道而来的宁海特产,还有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亮相。在这个彝族民间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文化走亲,让两地的情谊不断升温。

  除了特产“走亲”,在当天的螺髻山彝历新年媒体发布会上,一首国风越剧歌曲《出征》,为彝历新年送上一道文化大餐。

  《出征》由越剧传统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创新改编而来,是一首融合了传统越剧元素与现代音乐风格的作品,不仅用戏曲文化拉近了甬凉之间的浓厚“山海情”,也在跨界演绎中用年轻态、时尚化的方式向凉山人民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令现场观众眼前一亮、纷纷喝彩。

  “平时很少接触越剧,也是第一次看到这种风格的表演,太精彩了,我觉得这样的文化交流非常有意义。”普格县当地村民说。

  “这次文化走亲,我们不仅要展现宁波的文艺成果、文化魅力,也想在彝历新年为当地的民众献上大家喜闻乐见的演出,增添节庆氛围。”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以文化搭台,促进东西部协作交流,以此增进双方友谊,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促进民族团结和交流。

  据悉,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调整中,宁海与普格“联姻”,两地在产业合作、人才交流、乡村建设、消费协作、教育帮扶、医疗帮扶等重点领域不断深化协作,结下了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今年9月,宁海举行了首届东西部文化与商品展销会,普格的黑苦荞产品、鸵鸟肉等深受市民欢迎。同时,宁海还不断发挥国企引领作用和“两地仓”优势,进一步拓展协作帮扶领域,优化协作帮扶模式,助推“彝品入宁”。

  凉山盐源苹果“甜”了

  甬凉“两湖”协作定了

  11月17日,第三届宁波盐源苹果文化节暨鄞盐两湖风情馆开幕仪式在宁波东钱湖韩岭老街举行,此次活动以“果香四溢,情满鄞盐”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深化鄞州与盐源两地的东西部协作,推动盐源苹果产业发展与文化交流。

  在文化节开幕式上,身着泸沽湖摩梭人传统服饰的表演者带来了热情洋溢的摩梭舞《花腰带》,随后,《苹果熟了》《安石路》《欢乐的甲搓》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让宁波市民近距离领略到盐源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另外,现场11家盐源当地苹果商户通过陈列展示的方式,将盐源苹果进行现场集中呈现,苹果展销台前人流络绎不绝,热情的宁波市民也纷纷下单,助力苹果销售再创新高。

  2021年起,在东西部协作的背景下,鄞州区与凉山州盐源县开启了两地携手发展的序幕。

  苹果是盐源县三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从业人员近10万人,产值非常可观,然而,因地理因素,盐源苹果面临“离城市很远”的销售困境。

  自与盐源结对帮扶以来,鄞州积极作为,重点扶持盐源苹果产业,引进先进项目,借助国家生物饲料研发中心技术,引入苹果渣生物饲料项目,完善苹果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果农增收致富。同时,两地创新建设甬凉“两地仓”,拉直两地“公路、铁路、航空”三条干线物流,打通物流、仓储、冷链等三大环节,为盐源苹果打开宁波市场乃至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文化节的亮点之一——“凉山印象·多彩盐源”主题活动,也将在宁波栎社机场举行。机场T1、T2航站楼设置特色展销区,并开展互动游戏、摄影展、快闪表演、周边秀等活动,借助机场流量优势,全方位展示盐源的文旅魅力。

  当一阵江南的风吹进了大凉山,吹熟了海拔2700米上的盐源苹果。它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这一股山海情,从有“高原明珠”美称的泸沽湖,游进了“西子风韵,太湖气魄”的东钱湖。最终在韩岭一角汇聚成了这一座鄞盐两湖风情馆。

  当天,位于宁波东钱湖的鄞盐两湖风情馆正式开馆,它将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一个新窗口。馆内不仅展示盐源丰富的文化遗产,还设置扭扭棒苹果、盐源青铜掐丝珐琅、非遗鱼灯等DIY体验项目,摩梭手工纺织、彝族手工刺绣、凉山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展演和民族服饰走秀等活动也会轮番上演,让宁波市民在本地就能感受盐源独特的人文风情。

  另外,在货架上摆放了大凉山盐源当地原汁原味的农特产品,如入口即化的菌菇汤,松茸、羊肚菌、牛肝菌等高山菌菇,还有野生蜂蜜及家喻户晓的盐源山核桃等等。

  在风情馆内,无论是那些大凉山彝族、摩梭风情的文创,还是让人迫不及待想要品尝的名优特产,都能让你与他们的生活产生更亲密的互动。还原景重现了摩梭人祖母屋、泸沽湖猪槽船等经典场景,仿佛带你穿越回那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

  盐源自有“品味青铜古都,寻梦女儿国”的口号。风情馆把在凉山盐源老龙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三女背水铜杖首”结合掐丝珐琅非遗技艺,做成了木质杯垫。这不仅可以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体验领略传统工艺的魅力。

  盐源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泸沽湖的山水自然、摩梭民俗、美食和民间音乐等叠加,让盐源释放出巨大的文化能量,而鄞州区东钱湖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湖”为媒,鄞盐两地利用天然资源禀赋,挖掘“两湖文化”,讲好“两湖故事”,实现“两湖共赢”。

  随后,盐源县文广旅局与东钱湖经旅湖局签订两湖共赢旅游战略合作协议,这将促进两地文化旅游深度合作,加速盐源乡村振兴步伐,续写鄞盐协作发展新篇章。


江南游报 对口支援 00008 宁波凉山两地携手共谋发展 2024-11-21 江南游报2024-11-2100016;江南游报2024-11-2100020;江南游报2024-11-2100021;江南游报2024-11-2100027;江南游报2024-11-2100029;江南游报2024-11-2100014;江南游报2024-11-2100018;江南游报2024-11-2100015;江南游报2024-11-2100019 2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