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华:问羽观人
陈水华:问羽观人
◎ 记者 王 珏
日前,浙江省博物馆建馆95周年大展“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开幕。
为什么是“问羽”?
“问,是追寻,是探索,也是思考。”
“在宋画的世界里,鸟类是灵动的精灵,它们承载着艺术与自然的双重密码,等待着我们去解读与发现。”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便是那位执着于解开这些密码的探秘者。
观鸟寻幽意
陈水华早期就职于浙江自然博物馆,从基层岗位逐步成长为副馆长。这段经历让他深入接触到丰富的自然标本与各类生物研究资料,也使他对自然界的奥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1997年,在杭州做博士论文开展杭州城市鸟类研究期间,陈水华开启了他的观鸟之旅。他踏入湿地、森林等自然栖息地,亲眼目睹了鸟类世界的奇妙。在海边湿地,他看到成群的候鸟长途迁徙后在滩涂栖息觅食,那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令他动容;在深山老林,鸟儿们欢快鸣唱、自由穿梭于枝叶间,又尽显生命的灵动与自在。这些鸟儿,或翱翔于天际,或栖息于枝头,它们的每一个瞬间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鸟类学知识,逐渐成为鸟类研究领域的行家。
与此同时,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尤其是对宋画的热爱与日俱增。随着在自然博物馆工作中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认知的不断深入,他越发意识到宋画中对自然万物的描绘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当他从自然博物馆副馆长的岗位转换到浙江省博物馆馆长时,他站在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平台上,得以将自己对自然与艺术的双重热爱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在深入研究宋画的进程中,他敏锐地察觉到宋画里鸟类形象的独特魅力。那些栩栩如生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更似乎隐藏着与他所熟知的鸟类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份好奇与探索欲,促使他决心将鸟类学与宋画研究相结合,开启一段独特的跨界之旅。
形神入理深
为了深入探究宋画中的鸟类,陈水华对众多宋画展开了细致入微的分析,通过对 174 幅宋画的穷尽式统计,惊喜地发现可辨识到具体种类的画作比例高达 88%,涵盖 67 种鸟类。
在他的著作《行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中,详细阐述了宋画“形与理”的精妙之处。从“形”的层面来看,宋画对鸟类外形的刻画堪称极致,如《写生珍禽图》中鸟的形态、羽毛、喙爪等细节,与真实鸟类几近一致,画家运用细腻的线条与丰富的色彩层次,将鸟类的形态与质感完美呈现。而“理”则体现在多个维度,既包含鸟类与自然环境、季节的紧密关联,像《红蓼水禽图》里红蓼花期与灰鹡鸰越冬环境的契合,也涵盖了绘画本身的法则与规律,以及画家借物抒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他的研究还深入到对画家创作态度的洞察,从徽宗《桃鸠图》中,可见黄家画风的严谨写实,这也反映出宋代画家对形理两全的不懈追求 。
“每一次对宋画的剖析,都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陈水华在其中探寻古人对自然与生命的认知,试图还原那个时代的艺术与文化语境。这过程中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专注,正如观鸟时等待最佳观测时机一般,唯有如此,方能收获珍贵的成果。
问羽展新篇
陈水华馆长深知,研究成果不应仅停留在学术层面,更应走向大众。在“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展览的策划与筹备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创新思维,呈现了诸多亮点。
——追千古
展出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等 8 家收藏单位的 15 幅宋代绘画真迹,这是当今宋代花鸟画真迹最为集中的展示,其中既有李成、唐希雅、李迪和梁楷等名家作品,也有佚名佳作;既有工细严谨的折枝花鸟,也有兼工带写的小景花鸟;其中梁楷分隔中美两地的《疏柳寒鸦图》与《秋芦飞鹜图》首次相聚展出。
——访山野
展出 28 幅宋画高清图版与 39 幅现代鸟类摄影作品,从鸟类学家的科学视角,将宋画与现代鸟类摄影作品并置,阐释宋代花鸟画的“形”与“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宋画中鸟类描绘的写实与精妙。
——入画境
推出了大型 3D 动画、沉浸式影院与 XR 扩展现实互动场景等专题数字展览项目,如通过 3D 动画展示李迪的《枫鹰雉鸡图》,使观众沉浸式体验宋画之美,感受千年江南四季山野百花的微风、香薰和鸟鸣等。
——配套图录发行
同名图录与展览同步发行,分为“追千古”“访山野”“入画境”三个单元,精选了众多宋画经典及对应现代摄影作品,为观众提供更深入的解读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拓展了展览的文化内涵。
古今情相连
“现代的人步履匆匆,很少有时间停下来看一朵花的开放,感受一阵风的拂过。‘问羽’,问的也是人生的思考。”陈水华说。
在这纷繁复杂的天地之间,人不过是渺小的过客。宋画中的鸟类,于天地自然的怀抱里自在翱翔、栖息,它们遵循着自然的节律,与万物共生共荣。这恰似一种无声的启示,提醒着我们人类应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观鸟之行,让我们看到生命在天地间的顽强与灵动,它们与山川、河流、草木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和谐而神秘的整体。宋画则以艺术的形式定格了这一瞬间的美好与和谐,将自然的神韵与人文的情思精妙融合。
当我们凝视宋画中的鸟类,仿佛能触摸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他们以细腻笔触描绘出鸟类与周边环境的微妙关系,体现出在那个时代,人就深知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主宰。如今,我们身处现代社会的喧嚣与忙碌之中,常常忘却了与自然的这种紧密联系。“问羽”展不仅仅是一场艺术与文化的展示,更是一次对现代人的警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天地万物的关系。
在天地人万物的宏大架构里,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鸟类在宋画中的呈现,无论是从艺术的审美角度,还是从其背后蕴含的自然科学知识,都引导着我们去思考生命的多样性与平等性。
且看“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岁月悠悠,宋画中的鸟类穿越千年时光,以灵动之姿诉说着往昔自然与艺术交融的盛景。陈水华馆长的探索之旅,照亮了我们在鸟类与宋画间穿梭的路径,启迪我们对天地人万物关系的深刻省思。愿我们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从“问羽”的追问里寻得真谛,重拾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让心灵在自然的灵动与艺术的深邃间自由翱翔,如那宋画中的飞鸟,于天地之间留下和谐而优美的轨迹。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