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旅游文学·业态

文章导航

  护航新“夜”态,迎来夜生辉

  ——谈夜游经济的崛起与可持续发展

  ◎ 王琼琼(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

  夜游经济:新“夜”态催生新业态

  “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近日杭州夜游新地标——湘湖非遗打铁花吸引了众多游客,漫天缤纷的“铁花雨”让游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智慧花乐园,除了火树银花的中国式浪漫,还有18:30的花灯会,21:00的篝火晚会,21:30的舞蹈快闪,为游客带来丰富的夜游视听盛宴。

  “风起洛阳,梦入神都”。随着夜色渐浓,洛阳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城,成为了新进汉服文化与夜景拍照的网红打卡地。应天门、洛邑古城……宫灯高悬的建筑,古色古香的街道,妆容精致的汉服游客,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感受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

  2024年广州国际灯光秀,以人工智能为创意驱动,通过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视觉艺术和光影互动,推出兼具艺术性和互动性的文化活动,以无与伦比的科技感打造生活新场景,给游客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在10天的展演期间,吸引了接近30万观众入场,全网话题热度突破2亿。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事实上,夜游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民俗中,不乏关于夜游的描述,如《世说新语》的王徽之雪夜访戴、《赤壁赋》的苏轼与客月夜泛舟,时至今日,夜跑、夜爬等逐渐成为现代青年夜游的心头好,新“夜”态以其独有的魅力,为夜游经济注入了勃勃生机。

  新“夜”态带来的红利与挑战

  夜游的主要目标群体是青年“网生一代”,相关夜游记录的发布很容易随着网络平台的发酵而催生旅游“网红打卡地”。夜游内容涵盖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多方面,在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

  面对夜游大军和网络营销的“泼天流量”,各地文旅努力活化资源,大招频出。上海的citywalk、苏州的“游园今梦”、成都的“夜游锦江”、广州的“夜游珠江”、杭州的西湖、重庆的洪崖洞、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都成了经典的夜游场景。夜游经济以其多元化的消费方式,以及互联网的迅速传播,容易产生规模效应,能够有力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然而,新“夜”态蓬勃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为接住“泼天富贵”无所不用其极,过度炒作、夸大其词、虚假宣传甚至无底线迎合……由此引发的旅游乱象如哄抬物价、诱导购物、价格欺诈等,严重损害了游客利益。国庆期间,被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的山西“小西天”景区,因接待能力严重不足让游客等待时间过长遭受“差评”的现象,更是暴露了其旅游管理和服务体系的薄弱,事件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对景区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此外,夜游活动背后的公共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小觑。特别是盲目跟风的网红打卡等现象,这些行为对公共秩序的冲击,以及群体活动中的集体狂欢对社会秩序的影响,都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此外,大规模的夜游活动也对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挑战。这包括完善基础设施、确保食品安全和出行安全、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等,所有这些方面都迫切需要提升标准和明确责任。

  “秩序感”与“烟火气”是两个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概念,如何在保持“秩序感”的同时注入更多“烟火气”,才是夜游经济能否成功的关键。

  夜游市场需回归理性

  类似“夜游”这样的文旅现象,若能妥善规划和管理,把握住流量,无疑能够带来“泼天富贵”。因此,我们建议文旅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让“流量”转变为持续吸引眼球的“留量”。

  坚持适度原则,营销有度,合理引导,倡导游客量力而行。文旅营销应秉持真实性与吸引力并重的原则,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互联网渠道展现“真实自然、精美雅致”的地方特色自然与人文之美,让游客心生向往,提升其对目的地的兴趣和期待;面对游客的非理性需求,如过度追捧热门景点导致资源过载,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游客合理安排、错峰出行,保障人身安全,同时避免对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社会秩序造成损坏,倡导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出游行为。

  具备“大数据思维”,创新式、互动式运营管理。文旅部门应拥抱大数据,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助力精准施策。首先,构建游客行为分析系统,通过收集并分析游客来源、偏好、消费能力等数据,运用算法预测旅游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其次,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时互动,如在线问答、旅游路线推荐等,及时响应游客需求,提升服务体验。最后,创新宣传方式,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结合算法推荐个性化旅游内容,吸引潜在游客。此外,探索智慧景区开发,运用AR、VR技术丰富游览体验;借助大数据,算法应用等进行景点客流分流、公共交通调度等,从而助力精准满足游客需求,带给游客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增强“产品思维”,内涵化、品质化文旅供给。文旅相关部门及企业应结合用户需求,不断优化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实现内涵式发展。一方面注重差异化体验,紧密结合当地特色与底蕴,深挖地方特色历史、民俗、艺术等多元文化元素,使文旅产品独树一帜,避免千篇一律、浮于表面;同时注重精准分析和施策,系统分析游客年龄、社会角色、教育背景、性别等,针对大学生、中老年、境外游客等不同的游客群体精准施策,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注重多元化体验,丰富文旅产品形态,如开发主题线路、举办特色节庆活动、推出数字化文旅体验项目等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并持续改进和提升用户体验,从而避免夜游经济昙花一现,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江南游报 旅游文学·业态 00013 2024-11-28 江南游报2024-11-2800016;江南游报2024-11-2800017;江南游报2024-11-2800018 2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