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考古中国

“考古中国”最新进展发布

良渚文明从何而来?答案更为清晰

  “考古中国”最新进展发布

  良渚文明从何而来?答案更为清晰

  ◎ 记者 陈冲 通讯员 刘自俊

  ◎ 供图 浙江省文物局

  良渚文明从何而来?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在第二届“良渚论坛”召开前夕,国家文物局于11月22日下午在杭州召开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该发布会聚焦长江下游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发布的三个项目分别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整体研究进展、江苏东山村及寺墩遗址考古研究、安徽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这些发现为解决“何以良渚”提供了更为清晰的答案。

  目前,通过对凌家滩、寺墩、福泉山、玉架山、良渚等中心聚落和中初鸣、磨盘墩、柘林、大榭等遗址的系统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对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整体进程的认识得到显著提升。对从崧泽到良渚的演进发展的动因、过程有了较深认识,对各中心聚落的结构和演变有了进一步了解,丰富了对良渚晚期社会多元性的认识,形成区域文明模式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稻作农业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深度开发,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了明显贫富差异。

  距今5500年前后的气候事件促使稻作农业出现

  “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项目组组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介绍到,我们这个课题最主要的一个成果,就是我们现在逐渐认识到长江下游区域为什么会在距今6000年到距今4000年之间逐渐走向文明化,可能和距今5500年的一次气候事件是相关的。因为这次气候事件,原来在山里面从事采集狩猎为主的人,他们开始走向平原,开始以种植水稻作为主要的产业部门。

  距今6000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加速,进入古国时期第一阶段,出现了凌家滩、东山村等中心聚落。距今5500年前后的气候事件促使稻作农业成为主要产业部门,周边人口快速向太湖平原迁徙,带来大量先进技术和观念,与本区土著人群融合,创造出适宜水网平原的人居和生产模式,社会以个体小家庭私有制为基本社会单元,形成早期的江南生活,影响至今。

  王宁远介绍,“良渚实际上是这个课题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现在发现良渚古城城内的2万多居民可能和现代城市非常类似,城里面可能有宗教人士,有贵族,然后有大量的手工业者,城里没有农民。他们从事玉器加工、石器加工、漆木器加工等高端手工业。他们的粮食、肉食这些原料都是从四面八方外部输入的。除了中心都市以外的基层聚落,我们的认知也有很大的发展。基层聚落在当时也有很多分工,有的专门种粮食、种水稻,有的可能专门采集石料,甚至可能在海岛地区还有一些是以制盐作为主要产业。”

  为统领大量不同来源的人群,良渚社会建立了统一的宗教信仰和王权制度,进入古国第二阶段。它以复杂的玉礼器系统,庞大的良渚古城,作为信仰和权力物化形式,强化区域人群的共识和认同。良渚社会手工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不但体现在城市高端手工业,基层聚落也有从事农业和石玉器等加工的专业化分工,形成复杂社会的生动样貌。

  发现了300多个遗址点把良渚遗址群家底已经摸清

  目前,已经对100平方公里的良渚遗址进行了彻底勘探。王宁远介绍,“我们现在对这个片区的遗址分布已经摸得比较清楚了,比以前的100多个遗址点翻了一倍;另外我们在这个地区还通过一种水利系统的快速调查方法,发现了原来11条水坝之外更多的水坝,揭示了良渚水利系统的完整结构,这样良渚遗址群所有的家底,我们认为已经摸清了。”

  良渚遗址群内通过详细勘探与专项调查,目前确认的遗址数量已达350处,其中不同阶段的遗址有不同分布规律。良渚遗址聚落结构在良渚早中期之间发生过巨大的变化。早期利用山前地貌改造,形成多中心散点式的聚落。

  良渚中期时,在遗址群平原中心统一规划营建莫角山、反山等仪式中心。此时男性王权形成,完整神徽出现。为防洪和调水以及运输,同步建造大型水利系统。在原11条水坝外,新发现水坝20多处及多条南北长垄,揭示了水利系统完整结构。

  此外,遥感显示莫角山及西侧土垄上有多处类似院落结构的结构,在南北向长垄上呈串珠状分布。此种院落单元的发现,对良渚古城贵族人群的组织结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到了良渚晚期,营建内城和外郭,形成完备的都邑体系。随着晚期内城城墙的出现,标志着地缘关系的进一步强化,城市形态完备。而外郭的出现,标志着城市对外部聚落吸附能力的加强,由此形成一个超级都市。

  在当天通报会上,多位权威学者充分评价了项目成果的学术价值。浙江大学林留根教授评价说,在2019年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后,考古学界的新课题就是“良渚从哪里来”,而项目成果对此初步作出了解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星灿研究员表示,距今6000至4000年是中华文明起源最关键的阶段之一,该课题让学界对此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北京大学赵辉教授表示,崧泽时期长江下游的遗址都是大聚落,而良渚时期则变成了小聚落,说明生产力水平在提高,人们可以在更小的集体里开展大生产,同时社会共识增强了,否则就不会凝聚起文明程度更高的良渚。

  生动展现了中国史前先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成就

  此次发布的项目中,安徽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作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关键地点,凌家滩的考古新发现,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关键的资料。

  近年来,凌家滩遗址发掘了一处大型公共建筑;一处进出遗址的重要防御设施。一处位于墓葬区西侧的燎祭遗存,共出土器物260余件。石器以钺占绝对多数,拼合后完整石钺60余件。玉器多为残碎小型饰品。

  以大型红烧土遗迹为代表的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的发现,深化了对凌家滩聚落布局的认识;证明凌家滩存在超大型的高等级的公共礼仪建筑,为大型墓葬、精美玉器的存在寻找到了相匹配的高等级的生活遗存。

  凌家滩祭祀遗存的发现,为研究复原当时祭祀场景提供了鲜活的资料,完善了对墓葬祭祀区布局的认识;200余件器物的出土,丰富了凌家滩陶器玉器的种类;龙首形玉器等特殊玉器的出土,对研究中国史前用玉制度及对历史时期礼制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位于苏州市张家港市金港街道东山村的东山村遗址,2023年至2024年度考古新发现,再次实证东山村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东山村遗址目前已揭示出了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大型房址、红烧土祭祀广场、祭祀坑以及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显示出存在有高于一般聚落且稳定的政治实体,社会已进入古国阶段,对深化“古国时代”的认识、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的寺墩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5500—4500年,遗址以一椭圆形土墩为中心,周围分布十余处小型台地,外围有双重水系环绕,总面积约为150万平方米。

  良渚文化时期,寺墩遗址已形成以圆形土墩、周围台地和双重水系环绕的聚落形态。土墩底部由青灰色“草包泥”堆筑而成,北坡发现一处石砌遗迹,可能做排水或护坡之用,墩顶发现多条红烧土基槽,表明曾有大型建筑;墩体北侧发现多处良渚文化建筑基址及灶、水井等生活遗迹。墩东台地位于内圈水系外侧,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布有两处良渚文化贵族墓地,曾出土大量玉器,在台地南界的G17中,出土有“日月山”等刻符的大口缸残片,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存在密切文化联系的证据。

  寺墩遗址自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的形成、发展,并最终迈向早期国家形态的过程。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些考古新发现,向我们生动展现了中国史前先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成就,它们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实证。


江南游报 考古中国 00003 良渚文明从何而来?答案更为清晰 2024-11-28 江南游报2024-11-2800006;江南游报2024-11-2800007;江南游报2024-11-2800009;江南游报2024-11-2800008;江南游报2024-11-2800010;江南游报2024-11-2800013;江南游报2024-11-2800014;江南游报2024-11-2800019;江南游报2024-11-2800020 2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