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文艺宁波

件件精品 笔墨传承 潘天寿艺术中心开馆

馆藏72件潘天寿真迹罕见亮相

  件件精品 笔墨传承 潘天寿艺术中心开馆

  馆藏72件潘天寿真迹罕见亮相

  ◎ 记者 陈冲 通讯员 吴帅 陈亚茹 童俊霖 项聪颖

  近日,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的潘天寿艺术中心正式开馆,该中心下设潘天寿美术馆、潘公凯艺术馆和县少儿图书馆,集艺术收藏、展览展示、交流研究、教育培训于一体。在潘天寿美术馆内,《国色年年岁岁春图》《秋酣南国图》等44件潘天寿真迹亮相宁海首展。

  与此同时,与潘天寿相关的另外一个展览也在宁波展出;即:“大颐寿者——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潘天寿书画作品展”在宁波博物院(宁波博物馆院区)三楼南特展馆开展;该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30日。该展览精选潘天寿书画26套28件,涵盖其早、中、晚各时期之作,时间跨度从1920年至1963年,全面展现这位近现代画家守常达变、借古开今的求索之路。

  潘天寿,浙江宁海人,原名天授,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理论家和诗人,也是近现代中国画四大家、现代中国画教学奠基人之一。历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校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等职。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位巨匠,潘天寿和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在中国绘画史上并称为近代四大家。他博采古今,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是诗、书、画、印的集大成者,单独其中一项均可称名家、大家。

  潘天寿艺术中心正式开馆 馆藏44件潘天寿真迹宁海首展

  潘天寿艺术中心坐落于宁海新城市中心天明湖畔,整体呈“荷花”造型,由潘公凯亲自主持设计,总用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是宁海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项目,更是展现宁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送万家福”城市内核的重要载体。

  “潘天寿老师对故乡宁海有着深厚的情怀,这在他的大多诗文画作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说,潘老的诗文画作很多是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景,诸如水牛、蜘蛛网等题材,也大多源于他在乡野中的生活经历。故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潘天寿一种独特的刚毅气质,他笔墨精悍、个性鲜明,这种“刚强之气”也贯穿于他的作品与艺术生涯之中。

  活动当天,“高峰意识”潘天寿、潘公凯艺术研究展与腕底春深桃李华——朱颖人、吴永良、童中焘、张立辰、姜宝林作品展同步拉开帷幕。现场,潘公凯向宁海捐赠《一团荷气》《野塘白莲图》《高松雪霁图》《古藤迎春图》等4幅中国画作品及《坐忘之舟》这幅观念艺术作品。

  在潘天寿美术馆内,《国色年年岁岁春图》《秋酣南国图》等44件潘天寿真迹亮相首展。其中,现收藏于宁海的《耕罢图》和杭州潘天寿纪念馆的《夏塘水牛图》两幅作品并列展陈。两幅水牛图自2017年后再次合璧展出,成为此次展览一大亮点。此外,还有《朱荷图轴》,它曾出现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举办的“美学江南:中国人的生活艺术”特别展览上。

  潘公凯艺术馆内则主要展陈潘公凯理论文献、笔墨艺术、建筑与装置作品等内容,呈现潘公凯在中国画的继承与推进、现代艺术理论研究、实验艺术、建筑与城市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精深研究。“腕底春深桃李华”主要展出5位当代中国画大家的85件书画作品。

  “潘老曾两度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他曾自谦地称自己为‘教书匠’,认为画画只是副业。而这五位艺术家都是深受其艺术和精神影响的‘后辈’、学生。”陈永怡表示,这也体现了潘老及其艺术成就的历史性、当代性和世界性。

  有专家认为,潘天寿的“高峰意识”,是一种纵观全局的俯瞰思维,即站在绘画史的高度上,思考自己的作品,以纵横的宏观视野,去看待中国画的整体性发展。

  著名中国画家、艺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建筑与城市设计专家潘公凯是潘天寿先生的次子,自幼随父习画练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潜心钻研书画知识,并融书画于一体。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说,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对待世界,这是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们所面临的不变命题。潘天寿艺术中心通过呈现一个案例、聚焦几代人在百年间的艺术实践,来深刻思考当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该如何继续向前发展,这也是潘天寿艺术中心存在的重要意义。

  同时,本次活动还包括“追随大师足迹”潘天寿故居参观、“高峰意识——中国画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座谈会、雅集等系列子活动,汇集潘公凯、潘天寿学生、全国美术界学者专家130余名,共同开展书画艺术交流。

  宁海县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宁海致力于打造以潘天寿艺术中心为引领,缑城艺苑、黄墩艺社等文化场馆为节点,多方联动线上线下助推全县文化阵地蓬勃发展。下一步,宁海将以此为契机,结合文创产业化运作,繁荣发展新时代公共文化事业。同时,依托少儿图书馆开馆运营,打造系统性的美育熏陶,做好年轻一代的培养传承,全面提升宁海文化品位和城市软实力。

  据悉,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西泠印社、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主办,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宁波市文联、宁海县人民政府、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承办。

  纪念20世纪中国画坛巨匠潘天寿 黑龙江馆藏28件真迹在宁波展出

  为纪念20世纪宁波籍中国画坛巨匠潘天寿先生的艺术成就与贡献,2024年12月28日,“大颐寿者——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潘天寿书画作品展”在宁波博物院(宁波博物馆院区)三楼南特展馆开展;该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30日。

  该展览精选潘天寿书画26套28件,涵盖其早、中、晚各时期之作,时间跨度从1920年至1963年,全面展现这位近现代画家守常达变、借古开今的求索之路。展览的展品均为黑龙江省博物馆业务研究员李蒂早年征集而来,长期生活在杭州的李蒂与潘天寿有着密切交往。

  展出作品中,年代最早的可追溯至潘天寿于1920至1921年间创作的两幅山水立轴。两幅作品署名“学雄”,风格带有“芥子园”特点,是潘天寿早期尚未离开宁海时的创作。

  “指墨”,以手指作画,别具一格,是潘天寿创作中的重要技法。展览中,有一只“萌萌哒”的小猫,是其早期指墨作品。画面中,猫儿双耳竖立,圆眼警觉,在青色长形瓷瓶与萱花的衬托下,将静中有动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简练生动。

  在潘天寿笔下,山花野草、日常风物等极平凡的题材皆能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创作的《花卉图》、描绘西湖之春的《春酣图》、“采菊东篱下”的《秋酣图》等,都体现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展览展出的作品还包括了1939年的《荷花鸳鸯图》、1941年的《山水图》等潘天寿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让观众一窥大师艺术风格的演变轨迹。《松月梅图》创作于1962年,是本次展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文艺界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有了不同的声音,认为中国画只能作小画,不会有巨幅画作诞生。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天寿决心以实际行动打破这一偏见。这件《松月梅图》即完成于此时,堪称潘天寿指墨创作的巅峰之作。

  这时的潘天寿,无论学养还是功力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逾42平尺的巨大画幅构图独特,墨梅从右下角直冲天际,松树则从左下角盘曲而上,两者呈现出剑锋相向之势,冲纸欲出,逼人眉宇。

  1962年的《鹰石图》和《鹫石图》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鹰石图》中一只雄鹰俯视而立,周围环绕着苍劲的古松与嶙峋的岩石。指墨技法创造出笔触难以企及的独特效果,将这只蓄势待发的猛禽刻画得神完气足。

  《鹫石图》则以简练的构图,将一只秃头鹫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鹫与底座怪石各占画面一半,墨色浓淡相宜,尽显大师功力。

  据悉,在展览中还有一幅非常应景的画作《庆元旦图》,是潘天寿1956年为恭贺年禧创作,红润的烛火与苍劲圆浑的墨色烛台相得益彰,淡雅双勾的水仙花与红绿相间的炮竹交相辉映,营造辞旧迎新的氛围。


江南游报 文艺宁波 00011 馆藏72件潘天寿真迹罕见亮相 2025-01-02 江南游报2025-01-0200006;江南游报2025-01-0200007;江南游报2025-01-0200008;江南游报2025-01-0200009;江南游报2025-01-0200010;江南游报2025-01-0200015;江南游报2025-01-0200016 2 2025年01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