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策展人沈淑凡:
城市更新中艺术空间的多维“交响”
艺术策展人沈淑凡:
城市更新中艺术空间的多维“交响”
◎ 记者 王 珏 文/摄
“艺术宛如灵动音符,在城市更新的乐章中跳跃,编织出生活与文化的绚丽织锦。于钱江世纪城的蓬勃浪潮里,我们探寻艺术空间与城市发展的深度共鸣。”沈淑凡说。
艺术的“在地”哲思:
城市更新的文化锚点
沈淑凡,设计师,跨界策展人,艺术空间合伙人。
当我们谈及城市更新,沈淑凡和她的伙伴们在钱江世纪城打造的深蓝艺术中心,便是一个生动鲜活的“在地”实践范例。它绝非一座孤立的艺术展馆,而是深深嵌入城市生活的文化拼图。往昔,周边居民与艺术展览之间横亘着遥远的地理距离,如今,艺术如同邻里般亲切可触。
除了深蓝艺术中心,她和伙伴们还负责另外两个艺术展厅,对于她来说,每一个空间都是与生活链接的一个窗口。深蓝艺术中心宛如一位生活艺术家,将艺术作品与日常家居美学精妙融合,让艺术自然地流淌于生活细微处;涟·美术馆仿若一位文化使者,承载着国际文化交流的重任,筹备中的全球艺术盛会,将是多元文化思想碰撞交融的舞台;横艺术馆则似一座创意引擎,凭借毗邻美院的优势,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梦想的孵化场,让先锋艺术形式在此自由生长。
从城市更新的视角审视,这些艺术空间是文化的基石。它们在物理层面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设施层级,成为城市新的视觉标识;在精神维度,为居民构筑起心灵的避风港,滋养着城市的文化土壤,吸引创意产业纷至沓来,重塑城市的文化引力场。然而,这也促使我们深思:如何让艺术空间更精准地呼应城市的独特气质与居民的内在需求?怎样避免艺术空间在城市更新中沦为形式上的点缀,而是真正成为城市灵魂的栖息之所?这是艺术在城市更新中关于“在地性”的深度叩问,要求我们从城市的历史脉络、居民的生活情境出发,找寻艺术与城市共生的最优解,使艺术空间成为城市记忆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艺术的“跨界”思辨: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变奏
沈淑凡说:这次的展览主题“太阳下有月光”,为什么要做这个主题,除了前言中提到的“日月星辰,流照华章”,还有我一直以来问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要在今天选择做艺术展这个事情,之于未来之于自己的意义是什么?
前几天看到徐小虎老师的一段采访,九十岁的她一直用孩童的视角看待世界,她提到真正的艺术是什么,我们如何去看待艺术和美?她认为在于我们人直观的感受,而不是知识、艺术史和审美的规训,就是你看到一张画打动你,想多停留看一会儿,这画便是好的,跟那些标签里写的观念都没有关系。
我非常赞同。
我们追寻艺术的时间史,在时间里复得和复失,对远方的追怀,也在听取前方的召唤。这是我理解的艺术史和文艺复兴。
所以我知道我们处在一个时代中,太阳下永远会有新的月光,新的交替,新的文艺复兴。而我们现在就处于其中,相信未来也是。
沈淑凡从媒体人到策展人,她精准洞察到策展与新闻在本质上的同源性。“策展恰似撰写深度新闻报道,皆需精心提炼主题、深入挖掘背景,以连贯而富有感染力的叙事吸引受众,只是新闻以文字为刃,策展则以空间和艺术作品为媒,二者皆意在启迪大众心灵。”
在当代语境下,艺术与生活的边界逐渐模糊,深蓝艺术中心正在展出的“太阳下有月光”这个展览便是这一趋势的生动注脚,它将日常与艺术精神巧妙缝合,使艺术回归生活本真。与此同时,生活经验也为艺术创作注入鲜活生命力,推动艺术走向情感共鸣的深处。
新媒体时代的疾风骤雨,为艺术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画廊虽根基深厚,但线上平台的崛起势不可挡。艺术作品借助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形式,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尽管自媒体传播的受众拓展尚存在瓶颈,但潜力仿若沉睡的火山。线上拍卖、展览开幕直播等创新形式正如火如荼地发展,艺术空间亟需探索诸如艺术作品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艺术理念的细腻传递等多元线上传播路径,以在虚拟世界中扎根生长,枝繁叶茂。
此阶段是艺术空间在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关键跨越,它突破了传统艺术传播与体验的范式,开启了艺术与现代科技、传播媒介融合的新航道。这引发我们深刻反思:在跨界融合的浪潮中,如何把握艺术的核心价值,使其不被商业利益和技术喧嚣所淹没?如何构建一种既拥抱现代科技又坚守艺术精神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艺术空间在城市更新中成为引领文化潮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力量?这是艺术在城市更新中关于“跨界性”的审慎思考,要求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寻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以确保艺术在城市更新的舞台上持续闪耀独特光芒。
艺术的“未来”畅想:
虚实相生的城市文化远景
城市更新重塑了城市的风貌。
现实中艺术空间的迭代升级与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居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艺术体验的热情,线上艺术话题热度持续攀升,吸引了广泛的关注目光,数字化艺术形式如线上展览、虚拟艺术创作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拓宽了艺术的感知边界,使城市的艺术氛围在虚拟空间中得以延伸和升华,形成了虚实互动的良性循环,极大地拓展了城市更新的文化影响力。
沈淑凡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知城市更新的内核在于人的观念革新与生活方式的重塑。“亚洲共振”展览恰似一把火炬,点燃了钱江世纪城的文化火焰,吸引周边学校的孩子踏入艺术殿堂,各类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南昌的废弃材料经艺术转化为公共装置,生动诠释了艺术重塑城市精神风貌的强大能量。回顾艺术馆的心灵疗愈活动,策展人的日常反思揭示了艺术体验的真谛——应给予观众自主探索艺术的自由空间,让他们与艺术进行深度的心灵对话。
这引领我们展望未来:在城市更新的宏伟蓝图中,艺术空间如何借助新兴技术进一步深化虚实融合,创造出更加沉浸式、互动性的艺术体验?如何通过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项目,提升居民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使城市成为一个充满艺术活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生命体?艺术空间是否能够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和谐与环境友好的协同共进?这是艺术在城市更新中关于“未来性”的大胆畅想,要求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探索艺术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让艺术成为点亮城市未来的璀璨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