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特别报道

纪念周信芳先生诞辰130周年

宁波举行近百场文艺活动 寻“麒”品戏读城

  纪念周信芳先生诞辰130周年

  宁波举行近百场文艺活动 寻“麒”品戏读城

  ◎ 记者 陈冲 通讯员 陈也喆 张莹 供图 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15年1月14日,恰逢周信芳先生诞辰130周年。1月15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纪念周信芳先生130周年诞辰座谈会在江北区慈城镇举行,多位麒派传人,深受麒派艺术影响的戏曲演员,专家、学者参与座谈。为期100天的宁波周信芳戏剧季活动圆满画上句号。

  周信芳(1895年1月14日—1975年3月8日),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籍贯浙江慈城(今属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他出身于一个艺人家庭,为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并与另一位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并称“梅芳麒韵”。

  周信芳父亲是慈城的名门望族后代,后因迷恋京戏成为一名京剧演员,母亲是宁波慈城当年的戏班红角。由于父母皆爱戏如痴,周信芳生来身上便流淌着梨园血脉,因缘际会造就一段梨园传奇。虽然出生在江苏淮安,周信芳深深眷恋着家乡故土。1935年,他在宁波天然舞台连演二十天,每场座无虚席,让宁波观众认识到这位梨园“老乡”的同时,让麒派艺术扎了根。唯一继承他衣钵的周少麟,首次登台亮相也是在宁波天然舞台。

  “召开本次座谈会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生的艺术成就,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武吉在致辞中表示,从去年十月到今年一月,成功举办了2024周信芳戏剧季十大系列近百场文艺活动,致敬一代大师周信芳先生,提升了宁波文化强国、宁波有戏的品牌影响力,举办了一百多天,时间长,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创造了宁波单一戏剧季的历史。

  缅怀周信芳的艺术成就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月15日上午,在宁波慈城举行的纪念周信芳先生13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还来了很多麒派传人和深受麒派演剧精神影响的戏曲演员,包括麒派第三代传人 陈少云及第四代传人马丁、李烜宇、黄庆鑫、秦峰、曹宇,京剧梅派男旦第三代传人胡文阁、河北梆子名家张四刚、新昌调腔名家王莺等人。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周信芳从人物出发、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表演,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他为人民而创作,发扬京剧的现代性、当代性,对于当今的表演艺术,同样有启发。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郑雷说,周信芳师承南北,取法中外,兼容并蓄,创立了以生动表演为特征的演剧艺术重要流派麒派,他重视人物的心理体验将之与传统程式唱段结合在一起,为中国戏曲留下了箫何、徐策、宋江等一系列有血有肉内涵丰富的典型人物形象,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清风亭》等等一批从唱腔到念白表演都绕有特色、久演不衰的京剧剧目。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谢雍君曾撰写《周信芳评传》,座谈会上,她着重分享了阅读《周信芳全集》中周信芳日记的心得。

  谢雍君表示,日记研究目前在戏曲界、文学界是比较前沿的话题,周信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日记相对完整,涉及当时上海政治、经济和周信芳个人生活(包括家庭生活,买书、阅读报纸刊物及其“朋友圈”交往)等多方面内容,是他情感世界的真实投射,可以校正、丰富和补充周信芳年谱中的信息,价值很大。

  马丁是一位黄梅戏演员,他提到,麒派是个庞大的表演系统,通过几代人的解读而沉淀,周信芳先生“从人物出发,从内心出发,用戏曲手段服务人物”的理念,影响了很多戏曲剧种。

  李烜宇是一位婺剧演员,他表示,周大师富有激情又注重生活化的表演风格,和婺剧不谋而合。师父陈少云在教戏时告诉他,“哪怕‘不到’也不要‘过’,地方戏也要讲究格调和审美”,对他影响很大。

  胡文阁表示,这次来到宁波“格外的激动、惊喜和欣慰”。去年一年,他都在参加纪念梅兰芳先生130周年诞辰的活动,去年底今年初又参加了很多纪念周信芳先生130周年诞辰的活动。“二位先贤留下了举世闻名的艺术,我们只有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继承,认认真真演戏,把梅派、麒派发扬光大,才能不辜负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座谈会上,周信芳基金会主席、画家林学之分享了他所听闻的周信芳家庭轶事,并对建立麒派艺术的教学体系提出了希望。周信芳基金会理事长李晓军重点提到了周信芳的革命意志和艺术革新精神。

  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单跃进在总结时说,周信芳有很深厚的故土情节,“他在故乡做的很多事情(如修建家祠全恩堂)其实是在弥合他父亲的伤痕”。

  对于有专家提出“如果今天周信芳先生还在,我们应该怎么样”的问题,单跃进认为是振聋发聩的,“周信芳的演剧精神,正是在回应当下戏曲面临的某种困境,当戏曲艺术被抬到‘殿堂’,好像就跟人间烟火没有关系,然而脱离人间烟火的戏曲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每次听大家讲,都是一次学习。今天学习了不少,周大师的艺术也是建立在他的前辈比如谭鑫培先生等人的基础上。大家在各自领域做出事情来,对大师是最好的纪念。”陈少云说。

  “梅周”流派跨时空同台 多剧种齐聚致敬“麒·缘”

  1月14日晚,一场星光熠熠的“麒·缘”戏曲晚会在宁波大剧院举行。陈少云、胡文阁、张四刚、王少华等多位梨园名家怀着对先生的敬仰之情,齐赴宁波,同台献艺;河北梆子、新昌调腔、婺剧、黄梅戏、木偶戏等多个曾经从京剧麒派中汲取养分的剧种,上演拿手好戏;甬剧、姚剧、宁海平调三个宁波地方剧种与越剧,也登上舞台同台竞演,令观众一睹周信芳大师“家乡戏”的风采。

  《徐策跑城》作为麒派名段,与木偶戏结合显出创意。当晚,上海戏剧学院木偶表演专业教师秦峰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青年教师、京剧麒派艺术四代弟子黄庆鑫合作演了一段《徐策跑城》。灵动的木偶戏遇上厚重的京剧,撞出奇妙火花,也拓宽了表演艺术的边界。

  当晚,陈少云的其他多位弟子也都带来精彩演出——黄梅戏名家马丁出生于梨园世家,一曲黄梅戏《大清名相·江山美景万年长》歌颂了河山之美;婺剧老生李烜宇在《浩气春秋·关公探营》将麒派融入婺剧,塑造出关公的忠勇豪迈之气;郭毅的京剧《宋士杰》选段原汁原味,再现麒派老生风采。

  王少华是王伯华之子,王伯华在河北梆子《薛刚反唐》中塑造的徐策也是一代经典,“我父亲最早就是唱京剧的,他有幸曾经跟周信芳大师学过戏,吸收了麒派的声形等各方面的表演技巧”,王少华表示。2016年王少华拜陈少云为师,当晚,他为观众带来了一段《打金枝》。

  “北有梅兰芳,南有周信芳。”梅兰芳与周信芳两位大师作为“甲午同庚”之人,既是台上珠联璧合的伙伴,同台演出过许多经典剧目,也是台下志同道合挚友,相携走过漫长岁月。

  14日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梅派男旦第三代传人胡文阁在宁波特别献演,为观众带来梅派代表作《贵妃醉酒》,再现京剧梅派艺术的风华绝代。

  陈少云则携弟子李明洋又一次在宁波登台,默契演绎麒派经典《萧何月下追韩信》,薪火相传间,麒派艺术生生不息。

  名家带你品戏读宁波  讲述戏与城前世今生

  泛舟慈湖、信步慈城,这一段City walk,似乎触摸到延长时间的开关,心灵和身体在这一刻都放慢了。眼前是大师的辉煌艺程,耳边是悠扬的皮黄声,在周信芳戏剧艺术馆,品味慈城深厚的戏剧历史,在戏韵中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在城市的风景里领略戏曲的魅力。

  品一出戏,读一座城。跟随文艺名家的足迹,通过央视纪录片《品戏读城》的镜头,宁波这座历史名城诞生了另一种“打开方式”。1月13日19:30、1月14日18:55,《品戏读城·缘来明州》分别在央视频CMG戏曲、CCTV-11戏曲频道播出了,聚焦宁波这片古老而迷人的土地。

  在“解读人”甬剧名家王锦文的带领下,京剧麒派第三代传人陈少云携麒派第四代传人鲁肃和主持人张靓婧,开启一段古镇慈城寻麒之旅。通过戏曲解读宁波这一“戏码头”的灵魂、基因和文脉,讲述了戏与城的前世今生。

  宁波,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名城,犹如一部厚重的典籍,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天一阁内,书香与历史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那一排排古老的书架,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宛如一座文化的灯塔,照亮了宁波的过往与今朝。

  从古老的街巷到现代的都市风貌,宁波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前行。古村落的羊肠小道内,青石板路、白墙黛瓦,保留着江南水乡的婉约与柔情。现代化的港口,巨轮穿梭,展现着宁波作为国际化都市的气魄与担当。

  “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影响之下,宁波拥有着丰厚的戏曲资源,自清代以来,各大班社便常在宁波登台献艺。也孕育出甬剧、姚剧、宁海平调三个宁波本土剧种,甬剧质朴的唱腔,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唱出了宁波百姓的喜怒哀乐;姚剧的旋律轻快活泼,似山间清泉流淌,展现着这片土地的灵动与生机。


江南游报 特别报道 00014 宁波举行近百场文艺活动 寻“麒”品戏读城 2025-01-16 江南游报2025-01-1600006;江南游报2025-01-1600007;江南游报2025-01-1600008;江南游报2025-01-1600014;江南游报2025-01-1600020;江南游报2025-01-1600009;江南游报2025-01-1600011;江南游报2025-01-1600021;江南游报2025-01-1600023 2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