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遇”大运河 “体育+”的无限可能
“骑遇”大运河 “体育+”的无限可能
◎ 通讯员 刘 栋 文/图
2024年12年7日,杭州拱墅区杭钢公园,随着一声发令枪响,120名骑行爱好者开启了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较量,也开启了连续三周的2024大运河文化带(浙江)自行车系列赛的序幕。
三周的时间里,自行车系列赛先后去到临平超山风景区、海宁观潮城和宁波镇海九龙湖风景区。选手们穿越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城镇古迹,在竞技的同时欣赏大运河文化带沿途的风光,感受历史和文化。
大运河文化带(浙江)自行车系列赛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以浙江省内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名镇为主。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为吸引国内外参赛选手和游客提供了便利。第一届系列赛的成功举办,也是大运河系列赛事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以2024年为例,大运河骑行赛在全国多个城市相继举行,吸引了大量骑行爱好者参与,这些赛事不仅展示了大运河沿线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本次自行车系列赛由浙江省体育局主办、浙江省体育竞赛中心承办,以大运河文化带为主题,通过“体育赛事IP+文化”,推动以骑行体验线性文化线路体验,促进体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上百万人围观 线上线下同参与
后亚运时代,浙江“赛事强省”写进了省委全会工作报告,正以奔跑者的姿态持续发力。打造“赛事强省”就是要以高标准高质量办“好”赛事,本次大运河文化带(浙江)自行车系列赛由浙江省体育竞赛中心承办,华体赛事(北京)体育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赛事的组织与运营,从前期线路勘察、制定赛事规则到比赛流程的科学规划,从参赛人员的资格审查到比赛现场的高效调度,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准无误,确保赛事公平、公正且有序地开展。
同时,拱墅、临平、海宁、镇海区政府、拱墅大运办和临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全力协同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包括赛事场地的布置和维护、参赛人员的交通和食宿安排、比赛物资的准备和调配等,为赛事的顺利进行提供坚持的基础。
骑行赛不仅是一种体育赛事,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本届系列赛共有上千名骑行爱好者参与,四站比赛现场也都吸引了不少观众。杭钢公园站速度精英车队车手赛后由衷说:在这样充满张力、这样风景美丽的地方骑行,无疑是一件极为愉悦与幸福的事情。超山站比赛有大老远从广州赶来的参赛者,骑完整个赛道后感叹:太美了,在这里骑行是一种享受。选手们穿越盐官古城、攀爬镇海古道无不点赞:这些赛道简直就是为骑行者量身定做!每一处弯道、每一段坡度,都让我们流连忘返,结束后还能在附近农家乐享受一顿地道的农家菜,真的太满足了。通过骑行这种方式,参赛者能够亲身体验大运河的壮丽景色和丰富历史文化,感受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线下比赛火热,线上讨论也是超高人气。赛事传播以浙江自行车联赛作为关键载体,不仅致力于展现赛事精彩瞬间,在传播重点上还将积极融入大运河流域浙江地区独特的地域风貌、人文风情以及大运河文化内涵。通过媒体宣传报道,让这场系列赛在网上有了很高的声量。2024大运河文化带(浙江)自行车系列赛浙江自行车联赛直播,潮新闻发起直播,全国10多家主流媒体转载,全网阅读量达517余万。四场比赛的图文直播,吸引了124余万人浏览相册。赛事相关图文及视频报道被搜狐体育转载,为本场赛事持续输送热度。
“流量”变“增量”赛事拉动城市消费
专业运动、休闲旅游与运河文化带结合起来,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体育赛事引流、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大运河文化带(浙江)自行车系列赛通过品牌IP的打造,形成“体育赛事IP+文化”的文体促旅项目,不仅提升了大运河的文化名片,带动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实现了体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流量”变“增量”,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引擎。
据了解,本届大运河骑行赛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带动了沿线地区的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据统计,大运河文化带(浙江)自行车系列赛拱墅站、临平站、海宁站和镇海站共计4场赛事,参赛和陪同人员共计14,876人次,直接经济效益约2,794.2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约3,100.94万元,彰显出“骑行经济”的热辣滚烫。大运河系列赛的广泛举办,使得体育赛事走进大众生活,也带动了体育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最新出炉的2024年全省体育消费调查数据,20224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3,525.16元、较2023年增加了435.71元,增幅达14.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体育休闲消费总体呈现稳步恢复、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大运河骑行赛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和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大运河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之一,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通过举办大运河骑行赛等活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还增强了人们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以赛事为载体,进一步宣传推广当地旅游资源,带动城市以体育+为特色的体育经济。
体育+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如何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体育是大运河“流动的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护和发展大运河文化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建设与体育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关系密切。打造集文化体验、运动休闲、景观赛事于一体的“体育+文化+旅游”新业态是推进新时代大运河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体育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载体。
大运河骑行赛通过体育赛事的形式,促进了文化与体育的深度融合。赛事活动不仅展示了大运河沿线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还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运动爱好者,进一步推动了文体旅融合发展。
骑行赛还大大提升了大运河文化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借助赛事这一平台,将大运河文化带(浙江段)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城市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大幅提升浙江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为区域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可能。刚结束的首届大运河文化带(浙江段)骑行赛,不少人通过骑行第一次来到杭钢公园和盐官古城,也是第一次感受到超山风景区和镇海九龙湖风景区的美。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大运河文化带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得到了更好的展示和传播。
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带来的亚运红利是全民共享,54个竞赛场馆全面惠民开放,参与健身人数突破1500万人次,突破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瓶颈制约,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桥下空间、公园绿地、建筑屋顶等“金角银边”建设体育公园、足球场、篮球场等体育场地设施,而大运河这个天然又有特殊优势的场域为体育健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大运河(浙江带)沿线城市的历史脉络,生动地彰显出其古今交融的魅力特质。大运河文化带(浙江)自行车系列赛积极践行全民健身与可持续的核心发展理念,通过在系列赛中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旅配套活动,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自行车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自行车运动中来,共同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同时在赛事公益活动与传播发力,倡导健康、绿色、低碳与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穿越千年前的运河,仿佛能感受到两岸曾经那辉煌的文明。运河的每一滴水,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那些曾经的繁华与衰败,都在这条古老的河道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水路,它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站在运河边,感受着河水悠悠的流淌,听着自行车钢圈转动发出的呼呼切风声,仿佛能听到2500年大运河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沧桑。用车轮见证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这是奔流不息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