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春节全域游客875万人次 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2月5日,记者从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获悉,春节八天假期,宁波文旅市场平稳安全,宁波全域游客突破875万人次,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旅游人次和总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春节假期,宁波全市全域游客突破875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42%;实现旅游总收入100.6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61%。
宁波全市接待游客数前三位的景区为溪口滕头旅游景区、慈城古县城、天一阁·月湖景区。
“8天假期,连续5天游客突破10万人次!”据奉化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数据,以大年初二(1月30日)为例,该区主要景区、度假区共接待游客23.33万人次,溪口滕头景区游客数高达20.74万人次。
节前,宁波举办“福满东方 金蛇迎春”2025畅游长三角十城文旅大惠民活动,正式开启新春文旅促消费活动。宁波全市共发放1200万元各类文旅消费券,覆盖演出观赏、景区游览、酒店住宿等消费场景;百家旅游饭店推出限量版客房5折特惠、自助餐6折优惠以及连住套餐等优惠,让利超千万。春节假期,新春文旅消费券核销近500万元,促进交易金额近2000万元,杠杆效应达4.4倍。
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农历新年,今年春节,非遗表演成为宁波全市各地吸引市民游客的重要手段。随着第一批省级非遗主题旅游景区公布,石浦渔港古城、前童古镇、慈城古县城、达蓬山景区、象山蟹钳港景区等宁波5家入选景区在春节档表现亮眼。同时,宁波博物馆现象级大展“东方的起点”等20余项重磅展览持续火热,市民游客慕名而来,“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年俗。市少儿图书馆携手10个区(县、市)少儿图书馆推出画蛇添“足”贺新春等阅读推广活动,为这个假期更添一缕书香。
“除了打造特色打卡点,春节假期,我们还推出了开城迎宾、东方醒狮赛、庙会巡游、国潮民乐、梨园风采、民间绝活闹新春等百余场演艺活动,深受游客喜欢。”象山影视城有关负责人表示。
春节期间,宁波首个乡村文化大型实景演出——《戏说神农》在宁波达人村上演,每日推出近百个演艺节目,实景秀、绝技秀、非遗戏、折子戏等轮番上演;南塘老街推出“吉市广益”,杂技“飞缸”、木偶摔跤、高跷“醉济公”、非遗“变脸”、高跷“黑悟空”等,每天不重样;宁波方特点亮“盛世花灯”,火树银花“狮舞秀”“财神天团”“国风巡游”等活动陆续上演;1月23日至2月13日,慈城古县城推出的2025中国慈城新春灯会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些花灯出自四川自贡“南国灯城”之手,让国家级非遗在宁波绽放异彩。
这个春节,电影票房持续火爆。售票平台“满座红”,现场购票“排长龙”,过年看电影似乎正在成为“新年俗”。1月28日至2月4日(春节档)期间,宁波电影院共接待观众193万人次。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月4日24:00,8天春节假期宁波实现电影票房9884.43万元(含预售)。
今年春节档影片囊括喜剧、动画、悬疑、神话、动作、武侠等不同题材,给观众提供了较大选择空间,且新片中有多部是系列电影续作,观众在大银幕的视听体验达到了“新高度”。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整个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分列宁波春节档票房榜前三位。
据携程数据分析,春节期间,主要客源地为北京、杭州、台州和上海。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并不属于浙江相邻省份,这份意外的“现身”或许表明,宁波的客源地正向优质化、多元化发展。
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宁波的迁入规模总体高于往年,但假期前半段与后半段,来甬人群的“用户画像”截然不同,前半段以游客为主,后者则有不少返工人群。
从大年初二的数据来看,当天迁入宁波的人群,有87.48%来自以浙江、江苏、上海、安徽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其中,台州、上海、绍兴、杭州、舟山为前5大热门城市,合计占比达61.15%,即每5个来到宁波的旅客,就有3人来自这5座城市。
“假期首日,宁波入境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84%,客源地Top5分别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美国、新加坡、俄罗斯。”携程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恰逢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同时也是中国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后的第一个春节,再加上年初社交媒体平台的“对账热潮”,近期来甬经商、旅游、探亲访友和过境外籍人员数量呈现上升态势。
据宁波机场边检站数据,1月28日0时至2月3日15时,经宁波机场口岸出入境的人员超过2.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4%。其中,内地居民占比85.7%、港澳台居民占比8.3%、外籍旅客占比6%,外籍旅客人数达到近500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26%。此外,不少台胞选择入境宁波探亲旅游,出入境人数达到近1400人次。
(记者 陈冲)
衢州
九华立春祭有位“洋使者”
穿越古今,梦回千年。春节假期,浙江多地举行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用各种现代新方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人耳目一新。2月3日,立春,在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梧桐祖殿,一年一度的立春祭开始。上午9时58分,“九华立春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主祭人吴海根诵读祭文,24名“接春使者”手持油纸灯笼,从殿内跑出并欢呼:“春来了!春来了!”
“呦!今年接春队伍里有个外国娃儿!”队列前方一张“洋”面孔尤为“吸睛”,这是来自哥伦比亚的九岁男孩雷波。见他面带微笑自信地背完四首古诗,围观村民被逗乐了:“这小孩中文真是不得了!”
外国人担任“接春使者”,对于这项沿袭了3000多年的迎春仪式还是头一遭。2016年,以“九华立春祭”等为代表的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几年,这项民俗活动越来越国际化。”吴海根说,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人慕名前来参加活动。他与雷波一家就是在去年的活动现场相识,随后结下了跨国友谊。
在吴海根眼里,雷波对中国民俗文化充满好奇,“当我听说他想再参加‘九华立春祭’,我就建议他担任‘接春使者’,他立马答应了。”吴海根在立春祭组织筹备会上提出该想法,得到一致认可,这件事当即拍板定下来,“我们也希望‘九华立春祭’这一人类瑰宝能更包容、更多元。”
当气势恢宏的《祭春喝彩谣》在大殿内唱响,春天仿佛被叫醒了。在悦耳的钟鼓声中,雷波兴奋地鼓掌。“立春就代表春天来了,世界在这天之后会越来越美。”雷波告诉记者,这样热闹喜庆的场景让他想起哥伦比亚的鲜花节,人们会载歌载舞进行花卉大游行。
“一鞭春牛,大地回春。”跟着祭祀队伍,雷波来到田间,在牧童《鞭春唱彩谣》的歌声中,雷波热切回应着,当一粒粒种子被播撒进田里,新春“第一耕”完成。此刻,中外文化在雷波身上交汇,雷波说他已经迫不及待想和哥伦比亚的亲人分享这次经历,“我想起课本里读到的‘春种秋收’,我爱鲜花、爱绿叶,它们正是因春天的到来而美丽,所以我感激春天。” (通讯员 郑 晨)
绍兴
“全皇后”归来省亲
2月3日,浙东运河畔的绍兴黄酒小镇沉浸在一派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中,桥面及河道两侧挂满了红色团花。随着“执礼官”的传令声响起,“全皇后”一行人身着华服,伴着悠扬的古乐声,乘船缓缓而来。
“来了来了,‘全皇后’上船了!”市民游客早早聚集在岸边,驻足观看这场名为“全皇后省亲”的精彩表演。
“全皇后全玖是宋度宗的皇后,也是越城区东浦人,其家庙就位于黄酒小镇的昌王庙。在绍兴,古时女子出嫁后有正月回娘家探亲的传统,我们以此为背景编排了这出沉浸式大型表演。”据工作人员介绍,宋代时期,水路交通是绍兴主要的出行方式。因此,“全皇后省亲”表演也是选择乘船,沿着浙东运河归来,为市民游客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盛宴。
现场,只见扮演“全皇后”的演员头戴十多斤重的凤冠,身着蓝色翟衣,十分抢眼,引得围观群众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记录下这热闹瞬间。据了解,为精准还原“全皇后”的形象,工作人员考据了多位宋朝皇后的历史画像,以此为基础定制了头冠和服装,甚至连面部的珍珠花钿妆造,也是化妆师根据历史资料精心再现。
“场面非常隆重,仿佛穿越回千年前,实在是太美了,很想试试这些妆造。”来自江苏的游客小吴看完演出后直言不虚此行。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黄酒小镇设置了汉服体验、非遗手作、围炉煮酒等多个互动打卡区域。坐乌篷、品黄酒、看大戏、逛市集……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一场场地道的传统民俗,让游客狠狠过了一把“年瘾”。
“春节期间,除了‘全皇后省亲’情景式演绎,我们还以黄酒为媒,依托运河资源优势,推出了‘鸾凤醉新妆’水上婚礼、开坛仪式等特色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逛、游、赏、品’一站式创新游玩体验,感受颇具水乡特色的绍兴年味。”绍兴黄酒小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小镇着力将红妆坊区域打造成国风婚庆产业街区,让酒香四溢的黄酒小镇变身浪漫“爱情小镇”,同时推出一系列沉浸式旅游产品,不断提升市民游客的体验感和认同感,激发新春商贸消费新活力。
(通讯员 严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