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交流

一首与宁波有关的诗

透过碑石看古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

  一首与宁波有关的诗

  透过碑石看古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

  ◎ 记者 陈 冲 通讯员 向玉婷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写道:“在我国的西安市和日本的奈良市,各建有一座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纪念碑上都刻有一首诗,并且是一首与宁波(古称“明州”)有关的诗…… 近日,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日本研究所所长李广志应邀做客天一阁书院·国学堂,为观众揭秘明州望月诗碑的前世今生。

  7世纪至9世纪,日本朝廷派往唐朝的正式使节称“遣唐使”,目的在于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技术等。遣唐使给日本带来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日本文字的诞生起到重要的作用。阿倍仲麻吕是唐朝时来华日本人中的杰出代表,留学期间他与诗人李白、王维等人结为好友,并写下了著名的诗歌《明州望月诗》。

  明州望月诗出现在日本文献中

  明州望月诗的全文为“远天翘首望,春日故乡情。三笠山头月,今宵海外明。”最早见于日本《古今和歌集》中。它表达了阿倍仲麻吕即将离开唐朝之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通过描绘海边望月,他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展现了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

  据了解,《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第一部敕撰和歌集,由纪友则、纪贯之、凡河内躬恒、 壬生忠岑等编撰,共 20 卷 1111 首和歌,简称 《和歌集》。阿倍仲麻吕的作品,在日本仅见一篇,就是收录于《和歌集》(卷第九·羁旅歌)中的这首思乡歌。诗歌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正文前的题记,第二部分为诗歌正文,第三部分是注记。

  李广志说,由于最初版本为竖排版,注记位于正文左侧,一般称之为“左注”。此诗原本无标题, 中文译本中尚无固定名称,近年来存在多种译法,有称“江上见月”的,也有译作“望乡诗”的,还有译成“汉土见月”的。 左注中强调,阿倍仲麻吕是在明州海边望月、 咏歌的,应称之《明州望月》更为合理,故以此命名。

  李广志接着解释到,该诗最早是无名诗,日本人对此诗的命名源于该诗后面的左注,左注中讲唐朝友人在明州海边为其践行,阿倍仲麻吕望月生情,在明州创作了此诗,左注中又强调了这只是一个传说。至于历史到底是怎么样,据《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的推测,此诗可能作于苏州黄泗浦。

  该诗在日本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首和歌久负盛名,纪贯之在其《土佐日记》 (935 年)中作了进一步阐释。12 世纪初成书的 《今昔物语集》也摘录了此篇。此外,藤原定家的《小仓百人一首》(13 世纪初)等文学名著中相继收录。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 (1760-1894),绘过两幅阿倍仲麻吕的明州望月图,影响甚广。近代著名文人画家富冈铁斋 (1837-1924),于1914 年绘制一对《阿倍仲麻 吕明州望月图》屏风,如今已成为日本重要文化遗产。

  那么,这首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天宝十二载(753),在唐朝生活了36年,并且已是唐朝官员的阿倍仲麻吕,送遣唐使回国,遣唐使船于苏州黄泗浦出发。阿倍仲麻吕的诗歌就咏唱于回国之时,据《古今和歌集》介绍:相传仲麻吕昔日留学唐土,长久未归。多年后日本又派遣唐使,当他随船回国之时,唐朝友人在明州海边为其饯行。夜幕降临,明月当空,仲麻吕望月咏诗。此歌盛传至今。

  李广志认为,当然,《古今和歌集》是在阿倍仲麻吕去世一百多年后才出现的,并且是一部文学性质的和歌集。故此,其历史真实性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作为中日交流的杰出代表,阿倍仲麻吕与明州拥有深刻的文化渊源。

  国内有两处称是其诗歌诞生地

  李广志表示,明州望月诗碑目前在国内有三处,分别是西安市兴庆宫公园、镇江北固山、张家港市东渡苑。

  第一处,西安市兴庆宫公园里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建于1979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纪念碑,也就是教科书中提到的那座纪念碑,正面刻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八字,背面镌刻其在唐朝生活事迹,左侧刻有晁衡《望乡诗》,右侧刻李白的《哭晁卿衡》诗。纪念碑上的晁衡诗是如下四句:“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这首诗,原本是一首日文诗歌,最早出自905年成书的《古今和歌集》(卷第九·羁旅歌)中,后被《百人一首》等收录,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至今仍是进入日本教科书中的经典。

  第二处,镇江北固山上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正面刻有其日文诗歌的中文翻译,题为《望月望乡》,译文与西安兴庆宫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相同。背面写着阿倍仲麻吕简历。旁边的阿倍仲麻吕诗碑介绍:阿倍仲麻吕是日本遣唐留学生,汉文名晁衡,被誉为“日本的李白”,诗碑于1990年底建成,碑额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日文部分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题写,中文部分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

  20世纪80年代,部分中日交流史专家认为,晁衡当年望月咏诗处,就在北固山下的江面上,于是,最终选定北固山顶临江处建立此碑。

  第三处,纪念碑位于今张家港市东渡苑景区内。那里建造一个诗碑亭,其字牌介绍:“日本友人阿倍仲麻吕陪同鉴真大师第六次东渡,在黄泗浦启航时所作”。诗碑的正面刻有一首诗,诗曰:万里长空色绀青,举头一望起乡情。遥怀今夕春日野,三笠山巅皓月升。

  如今的东渡苑景区,是为纪念高僧鉴真第六次起航东渡而建,1963年,国家在此置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经幢一柱,现苑内有东渡桥、郭沫若和阿倍仲麻吕诗碑亭、弘济亭、大型照壁、鉴真东渡纪念馆、鉴真行迹图长廊、东渡寺、东渡航船等景观。

  “以上,三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有两处称是他的诗歌诞生地。他长期生活在长安,717年入唐,770年去世,一生未归,终于大唐,因此,西安的纪念碑属于纪念性诗碑。”李广志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最早文献中记录的阿倍仲麻吕望月咏诗的地点既不是北固山,也不是东渡苑,而是明州,现在的宁波。关于这首诗歌的诞生地,文献中确切记载地名的只有这一条。因此,在日本,千百年来,都毫无疑问地传承明州望月,甚至称其诗为《明州望月》诗。

  日本三座石碑刻有明州望月诗

  “在日本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也有三座在奈良县内,分别位于春日大社、唐招提寺东侧的慰灵塔公苑和奈良县樱井市安倍文殊院。”李广志说,阿倍仲麻吕的事迹,直到今天仍然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典范,而其纪念碑,同样具有时代意义,留住历史,传承文化。

  第一处纪念碑,位于奈良市慰灵塔公苑内,1978年9月17日举行落成仪式,此碑就是《中国历史》教科书中说的那座碑。纪念碑的正面写有“阿倍仲麻吕卿碑”七个大字,背面的是那首日文诗歌及其生平介绍。此碑,至今仍完好地矗立在那里。阿倍仲麻吕的诗,是日本古典文坛的象征。平安时代的著名随笔作家纪贯之,曾在《土佐日记》中浓墨重彩地介绍阿倍仲麻吕的诗歌诞生过程,该文入选当今日本高中语文教科书。

  第二处纪念碑,位于奈良县樱井市安倍文殊院,此处被认为是阿倍仲麻吕的出生地,也是阿倍一族的发祥地,“阿倍”,日本汉字又作“安倍”。此处的碑名为“安倍仲麻吕公望乡诗碑”,建于2010年。诗碑的正面刻有仲麻吕的那首日文和歌,旁边另有一个说明碑,上面写道:为纪念平城迁都1300周年,在仲麻吕堂(金刚浮玉堂)前建立奈良时代出生于此山的安倍仲麻吕公望乡诗碑,碑文由书法家榊莫山挥毫书写。安倍仲麻吕是奈良时代的代表文人之一,作为遣唐留学生,首个在唐朝廷为官的日本人,历任要职,至今仍是两国友好的象征。此望乡诗,被认为是仲麻吕归乡之时,于中国苏州港所作的著名诗歌。

  第三处纪念碑,立于奈良市春日大社内。春日大社已拥有1200多年的历史,1998年加入世界文化遗产。此碑建于2014年,正面碑名用“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公”十一个汉字表述,副题为“悲喜交加的望乡之歌”,碑文由时任春日大社宫司花山院弘匡书。

  春日大社位于春日山脚下,自古以来,笼统的春日山,又称“三笠山”“若草山”“御盖山”。养老元年(717)二月,阿倍仲麻吕来唐之前,遣唐使成员曾在三笠山南畔祭神,祈求平安。据《续日本纪》载:“二月壬申朔,遣唐使祠神祇于盖山之南。”由此可知,阿倍仲麻吕和歌中的“三笠山”,指的就是当今春日大社背面的山。因此,在此处立碑,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李广志建议,宁波建一座阿倍仲麻吕诗碑。如今,各地都在挖掘文化资源,其态势不亚于开发自然资源。阿倍仲麻吕是中日交流史上的杰出代表,目前两国分别建有纪念碑,纪念碑上都刻有一首诗,并且是一首与宁波有关的诗。然而,宁波却无此碑。宁波是东亚交流史上的重镇,同时也是日本遣唐使的登陆和返航地,在宁波建碑,理所当然。该纪念碑建成后,宁波必将成为网红地、外地游客的打卡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地,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宁波地区的国际影响力。


江南游报 交流 00006 透过碑石看古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 2025-02-27 江南游报2025-02-2700006;江南游报2025-02-2700007;江南游报2025-02-2700008 2 2025年02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