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交流

“文艺赋美”有多美?杭州给出了答案

  近日,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正式公布全省“文艺赋美”街头演艺精品点位名单。这些点位将作为城市文化新地标,以常态化、高品质的文艺演出,为市民、游客打造“转角遇到美”的艺术体验。

  “文艺赋美”有多美?杭州给出了答案

  ◎ 记者 贾 露

  在杭州,艺术不再局限于剧院或画廊的高墙之内,而是走进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艺术装置和即兴表演,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慰藉和乐趣。自2022年浙江省启动“文艺赋美”工程以来,杭州作为试点先行城市,构筑了街头艺术、夜间演艺、乡村文旅三大支柱,点燃了艺术的“星火”。通过常态化的演出、文旅融合的创新以及城乡文化的共建,杭州以文艺为桥梁,促进了城市气质的提升和全民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现象级地标塑造城市新名片

  近年,杭州利用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将艺术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一系列夜间演艺项目,不仅丰富了市民游客的夜间生活,也进一步提升了杭州的旅游品牌影响力。

  不久前,杭城人气“顶流”湖滨步行街新地标——“西子廊桥”处,一场“文艺赋美”音乐会吸引大量市民游客驻足观看。昆曲《牡丹亭》的婉转柔美、越剧《新龙门客栈》的侠骨柔情,以及传统名曲《金蛇狂舞》与《China E》的混搭……音乐会以“拆盲盒”的惊喜形式上演,虚实交融的视听盛宴,让观众见证了传统民乐、国潮动漫与数字艺术的惊艳碰撞,被网友戏称“打破次元壁”。

  作为浙江省“文艺赋美”工程的示范项目,改造升级后的西子廊桥已成为杭城美学新地标。廊桥由三面U型屏幕构成,并配有立体声效和高清互动摄像头,随着室外LED屏缓缓展开,内部舞台空间便与大屏实现无缝对接,变身“空中剧场”,每每夜幕降临,街头艺人们或弹唱,或作画,为观众呈现一场4D沉浸式视听盛宴。在这里,街头艺术不再只是街头巷尾的即兴表演,而是与城市空间完美融合的艺术之作。

  记者了解到,近年,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浙江省文化馆、浙江音乐学院等机构,构建“文艺赋美”培育体系。通过“定向包干+定点联动”模式,建立艺人选拔、专业培训到星级评定的全链条管理机制。此外,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还积极对各区县市“文艺赋美”工作进行指导,从内容更新、文艺赋美场次等提升文化惠民的质量及社会影响力。通过常态化文艺星火赋美,推动文艺表演落子于文博场馆、商业综合体与公园景区等空间,一个个“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不仅让艺术更贴近生活,也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杭州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城市活力。

  据统计,“文艺赋美”盲盒音乐会活动期间,共接待市民游客54.5万人次,全网曝光量超1800万次,周边商场、餐厅的客流量较往常同期增长16.5%。“西子廊桥”火爆出圈带来的流量效应非常明显。“西子廊桥”所在的湖滨商圈是极具消费活力的商圈,这里汇聚了千余个国际、国潮品牌以及数百家首店、旗舰店,涵盖杭州湖滨银泰in77、解百商业等大型综合体。许多游客在游览完西湖后,都会选择到这里饮食、购物。

  文旅融合点亮城市夜经济

  当下,像“西子廊桥”这样的艺术空间在杭城屡见不鲜。杭州大剧院悦亮四季剧场、桥西直街音乐角、运河上街“拾光处”,以及浙农东巢艺术园的“落日音乐会”等初具人气的户外街演场所……它们如同一股清新的文艺之风,吹至杭州的每一个角落。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文艺赋美’,杭州正将文化艺术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构建起‘转角遇见美’的日常生活美学。截至目前,杭州市已形成8个金牌演艺空间、23个示范空间及29个街头演艺示范点,以‘星火式布局’覆盖商圈、景区与社区,通过日均20余场的高频次展演,让艺术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城市公共空间。”

  近年,杭州以“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撬动夜间经济,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

  余杭区梦想小镇的亚运季活动中,DoubleZ舞团以霹雳舞快闪点燃全场;杭州蝴蝶剧场《新龙门客栈》环境式越剧“圈粉”不少年轻观众。2024年,“三江两岸”草坪音乐会联动5个区县,吸引线下近5000观众,线上观看超10万人次,以零门票模式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印证了“艺术无门槛”的吸引力。高频次、灵活化的表演形式成就了杭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文艺生态,同时,这些夜间演艺项目也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杭州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赋美乡村演绎城乡新图景

  在余杭区,各式各样的展览、演出几乎全年“不落幕”。百丈镇的“美丽洲”大舞台辗转仓前、闲林等多个点位,以“大舞台+”的形式,打造“夜余杭”集聚区和“余韵市集”,惠及线下群众达12万人次,线上观众达850万人次。闲林街道精心打造了“林下有戏”品牌,开展的数百场文艺演出,深受居民喜爱。黄湖镇和良渚文化村·玉鸟集也通过风筝艺术节、文创市集、音乐会等各类文艺活动,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此外,瓶窑镇的“窑山古韵”品牌活动,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径山镇则以茶文化为主题,推出茶艺表演、茶歌对唱等活动,吸引了众多茶文化爱好者前来体验。

  在赋美乡村的行动中,杭州的各个乡村正以文艺为笔,绘就一幅幅充满诗意与美感的乡村图景,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富春江畔,春天的杭州桐庐梅蓉村,千亩田野间新绿初绽。这座始于两晋时期的千年古村,曾以清代“十里梅廊”闻名江浙,如今正以艺术为笔,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漫步村中,20件由中国十大美院团队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散落于古宅、田埂、江岸,与百年香樟、古建筑群相映成趣。梅蓉村的艺术蜕变得益于杭州对“文艺赋美”的不断推进。近两年,梅蓉村吸引不少优质艺术团队驻村创作:粮仓变身美术场馆,百年罗家大屋衍生出古宅戏剧场,连防洪堤坝也化作“诗歌长城”艺术墙……一个个文艺现象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品位,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这些乡村的成功实践,是杭州培育全域艺术生态的缩影。为强化城乡美育联动,杭州市文旅系统积极组织中国美院等高校在7个乡村设立创作基地,杭州爱乐乐团、越剧院等专业院团与村落结对,开设民乐、版画等春季培训课程。市民、游客可通过“浙里文化圈”数字平台,预约参与乡村扎染、古法制茶等400余个艺术体验项目。

  “文艺不是季节性的点缀,而是持续生长的生态链。”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说,未来,杭州将以“文艺赋美”为导向,新建更多“主客共享”艺术空间,在更多场所推广智慧文旅系统,串联起城乡艺术地标,用科技赋能“诗画江南”,真正实现“艺术触手可及、美学生生不息”的生态愿景。


江南游报 交流 00007 “文艺赋美”有多美?杭州给出了答案 2025-04-17 江南游报2025-04-1700006;江南游报2025-04-1700007;江南游报2025-04-1700008;江南游报2025-04-1700013;江南游报2025-04-1700017;江南游报2025-04-1700018;江南游报2025-04-1700010;江南游报2025-04-1700011;江南游报2025-04-1700014;江南游报2025-04-1700016 2 2025年04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