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浙”片绿水青山如何“艺路生花”?
看“浙”片绿水青山如何“艺路生花”?
◎ 记者 刘青 通讯员 臧田文 阮金雁 供图 浙江省文联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用文艺描绘绿水青山。6月23日至25日,10名省外浙籍文艺名家受浙江省文联邀请,来到湖州共话主题创作。省文联领导、省文联主席团成员,地市文联主要负责人,湖州、长兴当地领导及“文艺名家计划”“新峰计划”人才代表等出席活动。
近年来,浙江文艺界努力推进践行“两山”理念文艺创作,推出了一批反响良好的美术、音乐、舞台剧、影视、民间文艺等作品和项目。此次活动中,浙籍文艺名家陈琪、孙丽英、张文海、任仲伦、郑土有对湖州相关创作,分类开展点评指导。柳军、颜全毅、郑全与当地文艺工作者进行互动。
在“名家绘青绿 文艺助共富”主旨报告环节,浙籍文艺名家和湖州当地学者分别发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从生态美学角度,分析影视、文艺评论等多个艺术门类的发展现状,解析如何推进“影视+文旅”“艺术+乡村”可持续发展。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谢占强,从自然环境、文化底蕴、生态实践三个方面,解答了湖州缘何成为“两山”理念诞生地的问题。
2023年,浙江省文联建立了拥有近百位艺术大家的“省外浙籍文艺名家人才库”,为47位在外浙籍文艺名家颁发指导聘书。2024年,省文联又聘任15位名家为“浙江文艺发展智库专家”,此次交流活动,又为8名智库专家颁发证书。
现场还举行了省外浙籍文艺名家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浙江省文艺名家计划·中青年戏剧编剧培养项目、湖州民间表演项目《鸳鸯龙》创作提升、“艺路生花”太湖9号公路艺术共建计划等3个项目,由浙江省剧协与中国戏曲学院颜全毅教授,湖州市文联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土有教授,长兴县委宣传部与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任仲伦、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柳军分别签订合作意向书。
此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从生态美学角度,阐述文艺作品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追求的重要主题,分析影视、文艺评论等多个艺术门类的发展现状,解析如何推进“影视+文旅”“艺术+乡村”可持续发展。
针对“艺路生花”太湖9号公路艺术共建计划,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原董事长任仲伦表示:“接下来我们要组成优秀的创作团队,深入长兴采风、考察,选择以短视频、微短剧或电影为载体,探索出适合当地的文艺表达形式,助推文旅融合发展和共富带建设。”
近年来,省外浙籍文艺名家的集结回归,为浙江文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任仲伦、郑土有等名家连续三年参加返乡交流活动,为家乡文艺发展出谋划策。许多在外名家担任重大展赛或重要作品的指导专家,对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开展结对培养。近三年,在外名家与浙江开展交流合作的重点文艺项目超20个,包括授课指导、合作策展、创排文艺精品等多种形式。
在外名家的倾情助力,成为浙江文艺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他们化乡情为笔墨,绘就高水平文化强省的美好画卷;化乡愁为动力,助力浙江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化乡音为妙韵,与在浙文艺家共同奏响新时代“文艺浙军”最强音。此次因身体原因未能到会的上海电影集团原副总裁汪天云先生,特别委托助理唐人来到湖州参会,并表达愿为家乡文艺发展持续赋能的殷切期盼。
“下一步,我们要优化联络反馈机制,聚焦高水平文化强省文艺文联任务清单,收集梳理在外名家供给清单,做好供需对接和信息反馈,谋划具有可操作性的重大项目,力争落地一批服务中心大局的标志性文艺项目。”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守卫表示,真诚希望在外名家多回家看看,积极参与文艺创作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为浙江“出人才、出精品”树立行业标杆,推动浙江文艺精品创作在高原之上攀高峰、筑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