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旅浙江

AI、机器人、数字丝绸焕新文旅体验

文旅科创全国领跑,浙江三项目入选国家清单

  AI、机器人、数字丝绸焕新文旅体验

  文旅科创全国领跑,浙江三项目入选国家清单

  ◎ 记者 刘 青 通讯员 潘美云 供图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2025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研发项目立项名单。在这份象征国内文旅科技最高研发水平的清单中,浙江省共有3个项目成功入选,入选数量位居全国首位。这一成果不仅印证了浙江在文旅科技创新领域的先发优势,更标志着浙江省正以技术为笔、以文化为墨,书写“文旅+科技”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此次入选的三个项目,分别聚焦舞台艺术数字化、景区智慧服务升级、传统丝绸文化传承三大核心领域,覆盖“艺术创作→景区运营→文化保护”全产业链。从AI赋能舞台预演,到腿足机器人服务景区,再到丝绸纹样的数字“复活”,浙江正通过前沿技术破解文旅产业痛点,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可落地、可复制的“浙江方案”。

  AI+艺术,打造全国产化舞台数字预演“智慧大脑”

  “以前排演一台大型文旅剧目,要反复调整灯光、舞美、演员动作,不仅耗时耗力,还难以及时看到整体效果。”从事舞台创作多年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师李敏,道出了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而此次由该校牵头研发的“融合AI+艺术创作的舞台数字预演系统”,正是为破解这一难题而来。

  当前,文旅演艺创作与场景数字赋能过程中,长期存在三大“痛点”。一是保真度不足,传统数字预演难以还原舞台场景的真实质感,导致“数字效果”与“现场呈现”脱节;二是交互体验单一,演员、技术团队与数字系统间缺乏协同,无法实现实时调整与互动;三是传播效率低,超高分辨率内容渲染速度慢,影响展演的表现力与传播范围。该项目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AI技术打通这些“堵点”。

  为实现目标,项目团队将重点攻克三类关键技术。其一,研发AI+艺术融合数字化技术,通过机器学习模拟舞台光影、材质质感,大幅提升数字场景的真实感,让预演效果与现场呈现“零差异”;其二,构建数字预演多系统协同交互控制方法,实现灯光、音响、舞美、演员动作等多系统的“无缝配合”,技术团队可通过可视化界面实时调整参数;其三,突破超高分辨率实时渲染与高精度控制技术,解决大场景内容渲染慢的问题,让文旅展演的视觉效果更震撼、传播更高效。

  该项目实施周期为2025年9月至2027年6月,最终将形成两大核心成果:一是构建一套全国产化演艺新空间“多模态数字化”预演系统,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二是形成AI+艺术创作与虚拟预演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基于视觉的动作识别率”“异构演艺装备接入覆盖率”双项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按照规划,项目将在2027年前落地3个演艺新空间数字预演应用场景,涵盖大型文旅剧目、沉浸式剧场、户外实景演出等类型。届时,一台文旅剧目的创作周期可缩短30%以上,制作成本降低20%,观众也能通过更沉浸的视觉体验,感受艺术与技术融合的魅力。

  机器人“上岗”景区,杭州西溪湿地将启智慧服务新范式

  “节假日游客多,光靠人工巡逻、导览根本忙不过来;遇到游客迷路、突发状况,响应速度也跟不上。”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运营负责人王健的困扰,是国内众多景区的共同难题。而中国美术学院牵头的“面向文旅景区服务的腿足机器人多模态交互集成系统研发与应用”项目,将让腿足机器人成为景区的“智慧员工”,率先在杭州西溪湿地开启示范应用。

  当前景区运营中,存在“管理效率低、人力成本高、游客体验割裂”三大问题。一方面,景区面积大、地形复杂,人工巡逻、垃圾清理、环境监测等工作耗时耗力;另一方面,游客对个性化导览、实时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服务模式难以满足。该项目以腿足机器人为核心载体,旨在构建“地形适应+场景理解+情感互动”的智能服务体系。

  项目的技术亮点,在于“多模态交互集成”与“全域动态感知”。在硬件层面,机器人将搭载深度相机、激光雷达、RTK-GPS、动作捕捉等多类传感器,融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数据,实现“人流密度监测、地形障碍识别、环境风险预警”三大功能;在算法层面,将运用SLAM导航、强化学习、情感识别等AI技术,让机器人能自主规划路径、避障,还能通过自然语言理解、手势识别与游客互动,甚至感知游客情绪并提供个性化服务。

  比如,当游客询问“西溪湿地哪处赏秋最好”时,机器人不仅能语音解答,还能通过屏幕展示实时风景画面;遇到游客乱扔垃圾,机器人会主动上前劝阻,并完成垃圾识别与清理;夜间巡逻时,若发现水域附近有安全隐患,会立即上传预警信息并引导游客远离。

  项目落地后,腿足机器人将承担八大核心服务功能,覆盖景区运营“全链条”。提供景点讲解、路线规划、实时问答服务,结合AR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了解景区文化;为景区内商户、游客提供餐饮、纪念品配送,为工作人员运送巡逻装备、清洁工具;自动识别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行为,及时劝阻并清理垃圾;通过预设动作、语音互动,开展小型文旅演艺活动,丰富游客体验;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温、植被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上报;24小时巡逻,发现游客走失、突发疾病等情况,立即联动工作人员救援;监测各景点人流密度,引导游客错峰游览,避免拥挤;协助游客完成门票购买、预约登记,缓解售票窗口压力。

  未来,这一模式还将向西湖、千岛湖等浙江知名景区推广,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景区新范式。

  数字赋能丝绸文化,多模态技术让传统纹样“活”起来

  “中国丝绸纹样种类繁多,仅云锦、蜀锦、宋锦的传统纹样就有上千种,但这些纹样的信息分散在古籍、博物馆藏品中,不仅难以统一整理,更无法让大众直观感受其三维立体之美。”浙江理工大学丝绸文化研究专家陈芳的感慨,道出了传统丝绸文化传承的困境。而该校牵头的“基于丝绸多模态特征的纹样解析及高精度展示技术研究”项目,正通过数字技术让沉睡的丝绸纹样“活”起来。

  当前,丝绸纹样的数字化传承存在着这些问题。一是信息碎片化,纹样分散在不同载体中,缺乏统一的数字化存储与检索体系,研究者、设计师查找纹样需耗费大量时间;二是三维还原度低,传统虚拟仿真技术难以呈现丝绸的材质质感、交织结构,数字展示“形似神不似”;三是实时性差,高分辨率丝绸纹样的渲染速度慢,无法实现多角度动态展示,影响大众体验。

  该项目团队将通过“数据采集→多模态解析→三维展示”三步走策略,构建丝绸纹样数字化的全流程闭环。第一步,构建多模态丝绸纹样数据集:系统性采集云锦、蜀锦、宋锦、壮锦等各类传统丝绸的纹样图像、文字记载、实物参数,建立标准化数据库,解决“信息碎片化”问题;第二步,实现纹样多模态交互解析: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跨模态能力,提取纹样的色彩、线条、寓意等特征,构建丝绸纹样知识图谱,实现“文生图”(输入文字描述生成对应纹样)、“图生文”(上传纹样图像生成文字解读)的双向解析,让大众轻松理解纹样文化内涵;第三步,高精度三维虚拟展示:通过物理模拟技术还原丝绸的三维交织结构,再利用三维高斯渲染技术,实现纹样多角度动态展示。观众不仅能“放大”查看纹样细节,还能看到丝绸在不同光线下的质感变化,甚至“触摸”到纹样的凹凸纹理。

  项目落地,将为丝绸文化传承带来三大改变:一是为研究者、设计师提供“一站式”纹样检索与创作工具,推动丝绸设计创新;二是通过线上数字展厅、线下沉浸式体验等形式,让大众更直观地感受丝绸之美,助力非遗文化传播;三是为丝绸产品的数字化营销开辟新路径,比如消费者可通过“文生图”定制个性化纹样,推动传统丝绸产业“破圈”。

  “未来,当你走进丝绸博物馆,通过AR眼镜就能看到千年之前的云锦纹样在虚拟模特身上飘动,还能输入‘牡丹’‘祥云’等关键词,实时生成属于自己的丝绸纹样,这就是数字技术赋予传统文化的新生命力。”陈芳这样描绘项目的应用场景。

  从AI赋能舞台艺术,到机器人服务景区,再到丝绸纹样的数字传承,浙江此次入选的三个国家文旅科技创新项目,看似聚焦不同领域,实则共同指向“技术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它们分别从“艺术创作效率提升”“景区服务模式革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三个维度,构建起浙江文旅科技的“创新矩阵”。


江南游报 文旅浙江 00003 文旅科创全国领跑,浙江三项目入选国家清单 2025-09-25 江南游报2025-09-2500006;江南游报2025-09-2500007;江南游报2025-09-2500008;江南游报2025-09-2500010;江南游报2025-09-2500012;江南游报2025-09-2500017;江南游报2025-09-2500013;江南游报2025-09-2500014;江南游报2025-09-2500016;江南游报2025-09-2500019 2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