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会客厅

郭超英:承家学文脉,拓西泠新声

  郭超英:承家学文脉,拓西泠新声

  ◎ 记者 贾 露

  在浙江书画界,郭超英是绕不开的名家。他身兼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还曾担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尽管头衔众多,他最珍视的却是“郭仲选之子”这一身份。如今,受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委托,郭超英正伏案编撰父亲的传记,在笔墨与文字间,续写着父子二人与西泠印社、与传统艺术的不解之缘。

  孤山脚下的启蒙

  ——西泠家学润初心

  “西泠印社是镶嵌在西湖绿色湖山当中的一颗红宝石,它代表了西湖文化的菁华。”谈及与西泠印社的羁绊,郭超英的语气里满是温情。这份羁绊,从他出生起便深深烙印在生命里——他自小生长在孤山脚下,耳畔是西泠名家的谈艺声,眼中是父亲郭仲选挥毫泼墨的身影,“家学”二字,是他艺术之路最厚重的起点。

  郭仲选作为老一辈艺术家,在书法艺术领域造诣深厚,作品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腻精妙,在西泠印社乃至整个艺术界备受尊崇。父亲的教诲,是郭超英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学问是别人拿不走的财富,首先要学本事,这样你才有资格去干自己喜欢的事业。”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此后数十年的艺术征程。

  年少时的郭超英,便常随父亲拜会西泠老一辈名家,沙孟海、启功等大家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间塑造着他的艺术审美。他的第一份工作,更是直接与西泠印社绑定——彼时,他和一群年轻人在孤山上手拓印谱,日复一日的练习让他练就了过硬的技艺,“一天能拓将近一百个边款”。指尖与印章的摩挲,墨色与纸张的交融,让他对金石印学有了最直观的感知,也让西泠文化的基因,真正融入了他的血脉。

  后来,郭超英进入杭州大学中文系学习,又到《杭州日报》工作,再入中国美院国画系、书法系深造。转益多师的经历,让他在文学、书法、国画、篆刻的创作与理论领域都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他始终记得,无论走得多远,孤山脚下的启蒙、父亲的教诲,都是他艺术之路的“根”。

  三十余年编辑路

  ——为西泠艺事“做嫁衣”

  命运的齿轮,总能在不经意间转回初心的方向。离开西泠印社8年后,因缘巧合之下,郭超英被推荐回到这里,担任社刊《西泠艺丛》的编辑。谁也没想到,这个被称作“为他人做嫁衣”的岗位,他一干就是三十余年。

  在西泠印社,《西泠艺丛》是传承学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数十年来,从策划组稿到编校排版,每一个环节郭超英都亲力亲为。他曾笑着说:“编辑工作就像打磨玉石,要把最精华的内容呈现给读者。”为了一篇学术论文,他会反复与作者沟通,核对史料;为了一幅篆刻书画作品的说明,他会查阅大量文献,确保准确无误。在他的精心打磨下,《西泠艺丛》成为了西泠印社学术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成为了书画篆刻爱好者的“精神食粮”。

  编辑工作之余,郭超英从未停下创作与研究的脚步。他的论著、论文、诗词、书画篆刻作品频繁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和出版社发表、出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被全国政协、中央电视台、中国工程院等机构收藏;他还常常在全国各地主持大型专题学术讲座,为书画篆刻爱好者授课,将自己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感悟分享给更多人。

  问及三十余年编辑工作是否枯燥?郭超英却摇头:“能为西泠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是我的幸运。在编辑过程中,我能读到最前沿的学术研究,能与老一辈名家深入交流,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成长。”这份对西泠艺事的热爱,让他在“做嫁衣”的过程中,也为自己的艺术人生织就了华彩篇章。

  诗书画印兼擅

  ——破界融合见真章

  若要给郭超英的艺术身份下一个定义,很难用“画家”“书法家”或“篆刻家”单一概括。他是少见的诗、书、画、印兼擅的艺术家,而这份全能,源于他对传统艺术的深耕,更源于他敢于打破界限的创新。

  在书法领域,郭超英以行草见长,作品蓬勃苍润、流畅洒脱,既承传统又具时代气息。但他坦言,自己更喜欢篆书:“篆书更接近象形文字,写象就像一头象,写马就像一匹马,和国画更加匹配。”相较于父亲郭仲选的沉稳大气,他的篆书多了几分“野趣”,线条灵动多变,充满生命力。有人曾评价他“文静儒雅,作品必工稳有余而缺乏激情”,但看过他草书的人都会反驳——其草书线条随意恣肆,字里行间藏着激越澎湃的真性情,恰是“静如止水”外表下的内心独白。

  绘画方面,郭超英的功底同样深厚。小时候,他曾跟随女油画家姚峭丽学习水彩和水粉,西洋画的光影、色彩技巧,为他的国画创作埋下了独特的种子。他的国画属于当代文人水墨风格,取材于生活,强调生动感,尤其擅长“勾擦皴点染”中的“染”法——底色经层层晕染,虚实相生、深浅交错,极富层次感。而他画得最多的,便是最熟悉的西湖山水与西泠印社。此前,他举办的“西泠寻梦:郭超英西泠山水个人作品展”,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孤山西泠的湖山石塔、亭台楼阁,每一幅作品里,都藏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至于金石印学,郭超英接触了几十年,眼光独到,一眼便能辨别印章水平高低。尽管找上门求印的人不少,他却谦逊地称自己只是篆刻方面的“票友”。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篆刻作品兼具章法之美与刀法之妙,既传承了西泠印派的精髓,又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思考。

  在郭超英看来,艺术是相通的:“书法的线条可以借鉴绘画的韵律,绘画的构图可以参考篆刻的布局。”他始终在不同艺术形式间寻找灵感,打破传统界限。比如,他会将篆书的象形之美融入国画构图,让画面更具文化意蕴;也会将绘画的色彩感融入书法用墨,让字体更富层次。这种“破界融合”的理念,让他的作品既有传统文人的风骨,又有当代艺术的活力。

  谦谦君子风

  ——承父志者守初心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很多人对郭超英的印象。作为名门之后的“艺二代”,他身上没有丝毫浮躁与张扬,反而多了几分低调与谦逊,这份品格,离不开父亲郭仲选的言传身教。

  当年,郭超英被推荐到西泠印社任《西泠艺丛》编辑时,父亲郭仲选正担任杭州市委统战部部长兼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得知儿子的新工作后,父亲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向领导提要求,只能埋头工作;二是不能主动提出加入西泠印社。郭超英始终牢记父亲的叮嘱,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心专注于西泠印社的学术梳理与文化传播。在西泠印社工作近20年后,凭借深厚的专业实力和对西泠文化的突出贡献,郭超英才被吸纳为社员,获得了社内外的一致认可。他说:“父亲教会我,艺术之路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得长远。”

  父亲郭仲选还曾鼓励他多研究书法史,向老师们请教,希望他能写几本著作。尽管郭超英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达到父亲的期望”,但父亲当年自豪地对别人说“我的儿子不仅擅长书法,还会画画、篆刻”的话语,却成为了他无尽的动力。“父亲离开我整整17年了,但他的教诲和鼓励一直激励着我前行。”谈及父亲,郭超英的眼中满是思念,“他永远是我心中的榜样,给了我勇气和力量去追逐艺术之梦。”

  如今,郭超英仍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他编写父亲的传记,既是对父亲的缅怀,也是对西泠文化的传承。他说:“编写传记的过程,也是我重新学习父亲艺术精神的过程。我希望能通过文字,让更多人了解父亲,了解西泠印社的文脉传承。”

  在艺术领域耕耘数十载,郭超英早已取得诸多成就,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与谦逊:“艺术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孤山少年到西泠文化传承者,郭超英的人生似乎都与西泠印社、传统艺术紧密相连。他每日坚持书画,积极投身西泠印社各类文化活动,以“尽己力传西泠薪火”的信念,承父期许,于书、画、篆刻间践行着文化使命。

  (由受访者供图)

  出版单位:浙江《江南游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 少数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印刷:浙报印务公司 年定价:180元


江南游报 会客厅 00008 郭超英:承家学文脉,拓西泠新声 2025-10-02 江南游报2025-10-0200006;江南游报2025-10-0200007;江南游报2025-10-0200009;江南游报2025-10-0200020 2 2025年10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