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局长当导游

  庭院深深,怀旧时光

  古老的房子,住着几代人,历史的印记,就在他们口中代代流传

  【小莲庄】由外园、内园及刘氏家庙三部分组成,向以“园中园”闻名遐迩。园林构思精巧,园林主体为十亩荷花池。外园有荷花池,亭榭楼阁,曲桥长廊,环绕池周,傍水而建。桥畔古木扶疏,藤萝蔓布。北岸建有六角亭,隐于一抹绿色之间,极富江南水乡情趣。这里便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清末光禄大夫刘铺的私家花园。穿过碑刻长廊,便是退修小榭,临莲池而建,形成独特的凹字形,突伸部分自成小厢,称耳房。后厅有暗廊,与两侧曲廊相连。荷池西岸较高的建筑“东升阁”,这是一幢充满法国风情的中西合璧建筑,因为早晨可在楼上看到旭日东升,所以叫“东升阁”。室内用雕花圆柱装饰,壁炉取暖,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中西风格的建筑毗邻,却没有一丝格格不入的感觉,这是多么独具匠心的设计。

  【嘉业堂藏书楼】隔溪与小莲庄毗邻,藏书楼掩映在园中,楼外有园,园中有池。而门楼上“藏”字缺失的那几笔,恰恰体现了谦逊的意味。藏书楼系砖木结构,坐北朝南,进正厅为“嘉业厅”;正中高悬“钦若嘉业”九龙匾。东侧厢房为“宋四史斋”,由吴昌硕篆额。大气与精致兼修,一定是它带给你的第一印象。民国以来,多次战火迁延到这里,马跃疆场的武人,虎视眈眈的东夷人,文革时的造反小将,都退去了脚步。这书楼,就这样一直安静在这里,保持着八十年前的模样。

  走过沿河错落有致的院墙,转个弯,不及细细欣赏微波荡漾的运河水、把玩古色古香的石桥石椅,只触摸沉默的高墙和碑石,迈过高高的门槛,就进了张家大宅——【张石铭旧宅】。张石铭旧宅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所建,因其生平好石,字取“石铭”。已然斑驳的大门,或许诉说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待到繁华落尽,寂寞成殇。且不论眼前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穿过客厅楼阁,更是有少有的的欧式建筑风情,一个能将中西杂糅融合得这般完美的技艺,或许也就是本地人所谓的大器吧。

  在这样的小镇里闲逛,脚下随意踩着的青石板都可能会有一段冗长的演义。若论南浔,更让人醉心的还是【百间楼】,这是江南真正意义上的临水而居,四百多米长的青石板路,讲述着一段传奇的演义。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最集中的一段是河东岸的莲花桥到长桥,房屋较为整齐,密密扎扎地布满了河岸。灰墙、青瓦、沿廊、河埠、花墙、卷门、廊檐、河水流淌,船只往来,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很多来南浔游玩的人都喜欢住在百间楼的“留荫庐”,这也是《走遍中国》的取景点之一。这是百间楼其中的一间老房子,从长板桥上看去,一扇小小的木门,挂着两盏红灯笼,墙上爬满了碧绿的攀岩植物。门上悬着石刻的“留荫庐”三个字,古朴而雅致。推门而进后看到的完全是另一番天地。百间楼的民居旅社有一个很好听的总称——枕河人家。“枕河”两个字既形象又写意。如若住在临河的房间,推开窗,闻见鸟语花香,细雨落在河面上漾开点点涟漪,世间安静,让人不会有一丝杂念。“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说的应该就是这种意境吧,如同江南的吴侬软语,细腻,波澜不惊。

  古镇之于许多人,都有着近乎偏执的情愫。走近南浔,你依旧可以看到这个古镇最真实的居民,以及斑驳的石桥、古旧的陋屋和恬静的味道。漫步于砖瓦小道,脚边是潺潺的古运河,旧宅深处泛出隐隐的光亮,这一刻,闭上眼,仿佛聆听一场梵唱,耳边萦绕的是那一砖一瓦述说的故事。


江南游报 局长当导游 00016 2017-01-12 江南游报2017-01-1200014;江南游报2017-01-1200015 2 2017年01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