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行天下·名家谈
147
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溶洞看过无数,壮观的、瑰丽的、峻奇的,各种各样;本文写溶洞,冠之于“惊艳”,是否故弄玄虚,有点像时下空泛肤浅文不对题的“标题党”?
波斯托伊纳溶洞,我们是坐敞篷小火车进去的。溶洞全长27公里,洞深115米,海拔562米。小火车载着数百位游客,速度很快,双向往返半小时。步行探秘9个区域,又需一个多小时。车行和步行都不走回头路。仅此规模和气势,便足以“惊艳”。
溶洞位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境内,距首都卢布尔雅那西南54公里,一个古代商路发展起来的小城,名叫波斯托伊纳。溶洞由比弗卡河潜流对石灰岩地层亿万年溶蚀而成。公元1818年,当地市民卢卡·契奇偶然中发现了这个地下世界,轰动欧洲。今年2018 ,面世200年。随着游客剧增,1857年,溶洞地下长廊修建了铁路。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溶洞中的观光铁路。
小火车飞驶,奇崛的山洞长廊,洞连洞、洞套洞,隧道相连,巉岩突兀。凉意逼人,但胜景奇观,目不暇接,游客兴致勃勃。灯光幽幽,十九世纪的照明烛台犹在;1884年,洞内实现了通电,而今的电灯,不搞五彩斑斓,没有聚光霓虹,一律白色或黄色,保护洞穴生物和溶洞地貌,纯自然、原生态扑面而来,车上游客阵阵惊呼。
溶洞属“喀斯特地貌”,这是国际地质界专业名词。“喀斯特”,来自斯洛文尼亚语,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而后成为国际学术用语。至今,科学家在溶洞内发现130种生物,“洞穴生物学”这个学科,也应运而生。
溶洞中心下火车,开始步行。游步道宽敞平整,蜿蜒曲折,有缓坡而无台阶,无需“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道旁铁制栏杆,周全而结实。人手一个小巧语音导览机,有世界15种语言的解说。一路前行,根据路上提示标牌,摁下相应健,耳机便有温婉清晰的生动即景讲解。20多公里的地下长廊,沿途数不清的大小溶洞,造型迥异,鬼斧神工,趣味无穷,展现结构庞大的地下迷宫。
溶洞内,成千上万高悬的钟乳石和挺拔的石笋石林,千姿百态,色泽各异,如梦似幻。我们知道,洞顶往下垂挂的,叫钟乳石;地面向上生长的,叫石笋;洞壁长成绸缎般的,叫石幔;钟乳石与石笋上下相遇,形成石柱。水与石灰岩化学反应,衍生物不断沉积。钟乳石生长1厘米,需要100至150年。洞中巨型钟乳石,约50万年形成。大部分钟乳石的年龄,在五万年左右。穿行其间,由衷感叹:人类的生命,何其短暂。
标志性景观:石柱和“宝石”。5米多高,漂亮的滴水型石柱,侧畔是身姿雪白细腻的“宝石”,白亮犹如水晶。两个石柱,情侣般紧挨,颜色却不一样,一个阳刚,一个妩媚。它们后面,是一壁巨大的石帘,和一架惟妙惟肖的石风琴。它们是波斯托伊纳溶洞喀斯特地貌完美的象征——象征着水与石头的姻缘。
厅穴联翩,居然还有一个瑰丽而神奇的音乐厅。它是最大的洞穴,洞顶高40米,面积3000平方米,相当于古罗马斗兽场,可容纳一万人。1930年,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在这里举办首场音乐会。之后,许多欧洲知名音乐家和指挥家来这里演出。《乡村骑士》的作曲家曾在此指挥意大利交响乐团。如今,斯洛文尼亚爱乐乐团在此演奏巴赫、莫扎特等著名作曲家作品。
音乐厅的别致,在于溶洞特殊地质构造,能呈现长达15秒的回音,这种音响效果,非常适合演奏古典音乐。上世纪中期开始,波斯托伊纳溶洞定期举办圣灵降临节宗教庆祝活动,并成为当地一个传统。音乐在大地深处回响,冲破万年沉寂,歌颂大自然,赞美生命,穿越时空。
返程的溶洞火车站,有纪念品商店。有关波斯托伊纳溶洞的图片、照片、书籍、明信片、工艺品和音像制品五光十色。一幅哈勃斯堡王朝鼎盛时期的历史照片,茜茜公主和夫君曾来到这里,小城万人空巷。照片上,茜茜公主美丽娇艳,她的国王夫君,却没有电影中的英俊潇洒,而是一个神情萎靡胡子拉茬的油腻男,呵呵。
斯洛文尼亚是近代洞穴探险运动发祥地。这个国家已经发现6000多个溶洞,其中1000多个喀斯特洞穴,波斯托伊纳溶洞最大,展现了雄浑壮阔多姿多彩的地下世界。这里,史前曾是一片汪洋。约七千万年前,巨大的地壳运动,海水沉降,海底石灰岩地层拱出,成为高山、峡谷和平原。地面水流顺着岩层裂隙淌入地下,将石灰岩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溶解,岁月漫漫,造就游人观赏面对的气象万千,波澜壮阔。
喀斯特地下景观,大自然在亘古的黑暗中默默创造,点点滴滴,孜孜矻矻,水凝石成;千百万年活力,雕琢出地表覆盖的另一番辉煌。不是生命而超越生命,怎不让人心生谦卑与敬畏?
惊艳:波斯托伊纳溶洞
◎ 李烈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