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打新麦就想尝新面了

  在夏至,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食俗,那就是吃面。正所谓“冬至饺子夏至面”。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古代祭神、祭祖之传统的演变和遗存。

  “面”,繁体字写作“麺”,许慎的《说文解字》曰:“麺,麦末也。”将小麦磨成粉,就成了面。这种面做成的各种食物,就是面食。最早见于典籍记载的面食起于汉代,东汉刘熙《释名》在解读“饼”时提到了很多面食的名称,那时候,人们把所有面食通称为饼,有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等等。据考证,那时候的“汤饼”“索饼”,很可能就跟今天的面片、面条差别不大。

  西晋的束皙是一位面控,尤其喜欢冬日早晨吃热汤饼,他写了篇《饼赋》:“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咸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他还特意描述了下人侍候他吃汤饼时的馋相,闻到气味直流口水,眼巴巴地看着,想吃又吃不到。

  小麦传入中国后,黄河流域的先人们最早依循着春种秋收的方式耕种,后来渐渐发现,小麦这种作物若在秋末耕种,夏至前后就可以收获。汉代时期的中国人首先发现并成功培育了宿麦这一品种,也就是著名的冬小麦。冬小麦秋天耕种,到夏至收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夏秋之际粮食青黄不接的问题。一冬的储粮已经告罄,眼下新麦子又可以收割,就像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所写:“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收完麦子,最直接的想法肯定是尝尝新,体验一下收获的幸福感了。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写道:“麦青作碾转,麦仁作肉粥。”中原很多地区,至今仍会在夏至时节吃这种叫做“碾转”的面食。

  新麦子刚下来,来不及磨成面,就想尝尝鲜,怎么办?于是人们就把尚带青色的麦穗煮熟,搓下绿色的新鲜麦粒,直接放在石磨上碾压,还带有水分的麦仁,在两扇石磨的缝隙一过,就变成了一种不规则条状的面食——碾转。碾转带着新麦子天然的清香,又有韧劲,非常好吃。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2 2018-06-21 江南游报2018-06-2100012;江南游报2018-06-2100017;江南游报2018-06-2100016;江南游报2018-06-2100014 2 2018年06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