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古人非常讲究养生,饮食宜忌更多的具有时令特点,同样一种食物,什么时节适宜吃,什么时节不宜吃,是古人节令饮食讲究的中心内容。细究起来,无非还是为了疗疾、保健、驱邪。

  先民们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据说就有“避恶”之意,因为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吃热汤面使人发汗,可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湿和暑气,从而驱逐邪恶。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伏日吃汤饼的习俗,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伏日,宜作汤饼食之,名为辟恶。”这一习俗可以从古代医学著作中找到解释,汉代名医张仲景认为,“春夏宜发汗”,认为发汗可“助宣阳气”。

  可是到了明代,人们的想法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夏天的,又想吃面,又着实怕热,怎么办呢?《明宫史》记载:“初六日,吃过水面,……初伏、中伏、末伏日,亦吃过水面。”明代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记载了端午食俗,五月“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过水面”。古代端午和夏至联系十分密切,从中可以窥见夏至吃凉面这一习俗的影子。

  《帝京岁时纪胜》也记载:“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向曾询及各省游历友人,咸以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炎热的夏季里,面条下锅煮熟,捞起来过一遍凉水,就是所谓的冷淘面。

  可见明清时期,民间夏至吃凉面已经比较盛行,但其实凉面的历史比这要悠久许多,《唐六典·光禄寺》早有“夏月加冷淘、粉粥”的文字,说明冷淘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只是那时还不算是民间常吃的食物。

  凉面历史也悠久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2 2018-06-21 江南游报2018-06-2100015;江南游报2018-06-2100013 2 2018年06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