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化传播使者”,将中国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
——与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管锥墨香”的对话
【游海拾贝】
◎李衍 魏班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旅行社管理系)
案例背景:
2018年的“六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那一天,正值中国美术界最高学府之一的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一场以“管锥墨香”为主题的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2018届学生的毕业展。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行社管理系2017级国际导游4班的同学们在班主任徐辉副教授的带领下,师生一行40人,前往中国美术学院参观了此次毕业展。
下午3:30大巴抵达了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韩璐教授和2018届中国画专业硕士毕业生黄怡静同学热情接待了大家。首先,同学们进入毕业展一层大厅,韩院长与同学们热情交流,希望大家在文化和旅游结合的现状下,要站在时代前沿做一名“文化传播的使者”,并赠予90年校庆纪念册,并与同学们合影留念。之后,黄怡静带领同学们参观了一层中国书法毕业作品,同学们细细观摩,不时提出疑问,黄怡静在为大家详细讲解各类书法作品特点的同时,也一一为大家答疑解惑。她说,“书画不分家,书法课是每个中国画和书法专业学生入学的必修课,每一幅展品的背后汇聚的是学子们常年的努力与付出。”
而后大家来到二楼中国画本科毕业作品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心装裱的引人注目的中国画,卷轴式、镜片式的装裱风凸显了毕业生们别出心裁的理念。之后,一幅《万字松风图》让同学们惊叹不已,起初大家以为画作仅是绘制的漫山成片松树,走近一看才发现,画作竟是由经典《老庄》和《灵飞经》的文字片段汇聚而成,这个以文字来呈现画作的艺术形式,高妙之极,着实令在场师生钦叹。此外,《大隐》也颇为叫人印象深刻,画作以现代技术与古典水墨渲染结合而成,由苏州古典园林、杭州风景名胜、现代化城市三层画面构成,别致的层次感含蓄表达了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的处世哲学。另外,一幅以民间手艺人为描绘对象的《童年的记艺》,在“六一”之际不免勾起大家对儿时的美好回忆。
随后大家来到硕士研究生毕业展区,一进门的一大幅《诸善奉行 诸恶莫作》大气磅礴之余不失作者洒脱情怀。《莽原》是黄怡静的毕业画作,“与其说画一个物象,不如说是画一个想法,与其说画一个想法,不如说画一个梦境”,黄怡静为大家讲述了自己接触绘画二十余载的心路历程,以及读研期间作为交换生赴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期间的种种思考。在探索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事物的发展本就是一个不断肯定再否定的上升过程,不忘初心,无问西东,这是她认为的绘画意义所在。
历时两个小时的毕业展参观,大家欣赏了上百幅作品,参观了美院极具的艺术气息的校园。大家不但领略了中国书画之美,还了解了相关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艺术熏陶,同学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为深层的了解。
专家评析:
中国书画艺术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都在不断增加。党的十九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作为未来文化传播者之一的新一代旅游人,在旅游发展方向大变革时代,就应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如何把文化和旅游更完美地结合,让世界更多的人感受到我们中国文化的魅力,让古老的东方再次焕发属于自己的光彩,值得我们国际导游专业的学子思考。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职业素质养成》课,由班主任领衔讲授。主要是为了给大一年级学生自己未来职业认知及职业素质养成的一个引导。这类课程,需要班主任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有一个了解与定位。仅局限在课堂的教学,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至此,旅行社管理系17级国际导游4班已组织学生赴西湖北山街领略民国风情、参观浙江旅游博物馆、举办中华诗文诵读会等多堂“特别形式教学”,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此类实践教学与考察,不仅让大学生增加了各种关于职业素养的知识,也提高了个人的人文素养。
◎徐辉(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副教授)